守正与创新并重 专业与文化共振

2021-02-24 14:03:58陈冰玲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8期
关键词:英语口语口语大学

陈冰玲

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精神为指导,针对当前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的现状,从区域文化的视角探索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创新性路径,提出将地方区域文化教育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增强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动机,并以区域文化的英语口语交际为主要实践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口语实践机会,提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质量和学生跨文化口语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大学对地方区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推动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特色的形成,通过英语宣扬区域文化,达成地方发展与高校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地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区域文化

一、引言

语言具有交际性的特点,大学英语不但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更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口头交际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够比较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是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开放化、国际化的新趋势。英语口语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英语口头交际能力的功能,因此,加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意义重大。然而,纵观当前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大多数学校的口语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模式和内容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生缺乏口语学习、锻炼的平台,加之部分地方高校学生的入学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整体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开课难度大,学生学习效果较差且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没有信心,不少学生直到毕业时的英语口语水平仍然没能较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改革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地方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其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越来越体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学生感觉最亲切、最容易接受的,莫过于各地的地域文化。地方高校办学扎根于地方,對地方区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义不容辞。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大,“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区域文化对外传播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官方语言,显然在对外传播区域文化方面将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

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结合当前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传播区域文化的需求,针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创新性路径。从地方区域文化传承切入,将地方区域文化教育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可增强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动机,以区域文化的英语口语交际为主要实践模式,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口语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跨文化口语交际能力。这一教学改革在提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质量和学生跨文化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传承、实现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特色化发展、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二、地方区域文化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融合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导致文化背景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2]。地方高校依托地方办学,与地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紧密。作为地方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服务、传承和发展地方区域文化,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根基所在。将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与地方区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是新时期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

(一)将区域文化融入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

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了英语学科教学中培养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这里的文化,笔者认为,不仅仅是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文化,更包括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之于中国学生的关系,学者将其称为“母语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聚了不同地区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体现着不同地区民族的特有的性格和精神风貌,深刻地影响着不同地区民族、国家今天文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特点。因此,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于语言蕴含的文化的学习、了解和评价,学习英语,显然不是让学生去认同西方文化而抛弃母语文化,而是要坚持学习与批判的态度,引导学生在母语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开启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的。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4]。诚然,越来越开放的中国,使环绕于学习者生活的文化不再是单一和单纯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特别是外来强势文化的交流乃至碰撞日趋加深。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本土文化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对峙中,强势文化容易同化并影响弱势本土文化的发展,甚至连强势文化衍生的流行文化也比弱势的本土文化更容易受人青睐。弱势的一方容易把强势文化预设为一种现代的、发达的、时髦的东西。如果发展中国家一味地妄自菲薄、随波逐流,那么就可能在急切的文化焦虑中乱了自己的阵脚,在一片盲目的走出去的狂热中迷失了自我[5]。这与我们学习外来语言、了解外来文化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保持清醒的主体文化意识、认可和自信,既汲取强势文化的精华,又不丧失本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纵观目前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其目标更多地还是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重語言技能传授而轻文化素质培养,忽略了文化教学,尤其是母语文化教学。这就导致了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即便是英语各项基本技能较好的学生,在涉及到母语文化的话题时,常会显得力不从心。有的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母语文化的目标语操作失败”[6]。对此,人们往往将原因归结为单纯的语言翻译技能问题,而与文化能力无关[7]。多数人认为是学生的翻译水平差导致了他们无法将母语文化用英文表达出来。实际上,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长期缺乏母语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对母语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与母语文化相关的词汇匮乏而无法突破语言障碍将母语文化表达出来,无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导致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单向性趋势,更难以谈及对母语文化的传承。实际上,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语言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教学并不冲突,而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学习目的语文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而对母语文化的熟悉、认同更有助于理解目的语文化,基于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碰撞、交流、整合的基础上,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两种文化认识的深度。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迥异、特色鲜明,地方高校可选择性地对所在区域文化(如风景名胜、特产美食、人情风俗、历史传统、特色产业等等)进行英语口语表述研究,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并通过编写校本教材、教参或建立资料库的方式,将其融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母语文化素质的培养,符合大学英语关于文化层面的教学目标,也为提高学生跨文化口语交际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以区域文化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外语学习动机通常指外语学习者为实现外语学习目标做出的选择与付出的努力,涵盖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渴望、态度及努力程度等,综合体现了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特征[8]。那么,地方高校学生目前的英语口语学习动机情况如何呢?为了解实际情况,笔者于所任教地方高校随机挑选了非英语专业大一和大二各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课堂问卷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来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等,涉及文科类、理科类、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78份,回收率94.5%,收回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3%的学生学习英语听力和口语的首要目的在于通过英语4、6级考试,为就业创造竞争力;有17.7%的学生学习口语的首要目的是掌握本专业相关的英语口语表达,提升专业能力,这部分学生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专业;仅有8.0%的学生真正对英语口语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发现,几乎全部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在于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为就业做准备。在问及英语口语学习与传播母语文化的关系时,仅有24.33%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口语有利于传播母语文化。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约90.25%的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了解不够,约95.87%的学生基本不了解本地区区域文化的相关英语表达。但令人欣慰的是,有83.13%的学生表示有兴趣深入了解区域文化及其英语表达;并且有约80.50%的学生认为如果在口语课中增加区域文化的英语表达方面的内容,自己会更愿意参与口语训练;约87.33%的学生认为学习区域文化的英语表达会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对于区域文化,大多数学生虽然无法进行英语口语表达,但是他们大都对学习区域文化英语口语表达持欢迎的态度,并且认为通过这个途径能激发自己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实际上,马泽玉(2008)研究发现,学生对熟悉的话题及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话题较少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他们会因为话题比较熟悉而觉得有话可说,并且乐于说[9] 。因此,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如果能“接地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融入具有地方区域文化特色的口语教学素材,让学生感觉学习的内容近在咫尺,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减轻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表达时的焦虑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毋庸置疑,较强的学习动力会唤起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热情,保证他们投入充足的学习时间并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较好的学习效果反过来也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产生良性循环,这必将提高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进而提高英语口语的教学质量。

(三)以跨文化交流为途径,提高英语口语实践教学的质量

是否学会一门语言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能否熟练运用这门语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习者的参与意识需要满足三个基本要素:要为学习者创造一个比较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以及相应的语言实践条件;要为学习者提供带有实际交流意义的内容和话题,激发他们的思想交流;学习者本身要有参与语言交流活动的实际愿望[10]。反观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学校提供的语言交际情景大多局限于校内,包括课堂情境、英语角、英语协会活动等等,学生接触的交流对象大多数是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口语交流的话题和内容也大多是由活动组织者进行预设和策划的,缺乏真实性,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没有任何内在压力(往往在陌生环境、面对陌生人进行交流的压力,是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思考、提升表达水平的潜在动力),更无法体验、理解、掌握英语口语表达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技巧,口语实践显得过于形式化,学生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不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

因此,将地方区域文化内容融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和动机,只是一个基础,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需要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和拓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积极为学生创设口语交流的真实实践环境。

首先,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交流的话题应该带有实际交流意义。话题的内容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和较为熟悉的,才能激发学生思想交流的火花,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使他们的口语交流顺利进行。除了跟学生专业有关的内容之外,区域文化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内容。因为地方高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附近的区域,对本区域文化内容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也有较强的语言实践愿望,因此,以区域文化作为口语教学的内容,学生会更乐于接受并参与其中。这样,教师也更容易开展教学活动,并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地方高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以及相应的语言实践条件。地方高校可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优势,让学生参与地方区域文化的对外交流活动,为他们创造可进行口语交流的机会,例如定时开展社区英语交流活动、为地方旅游机构提供外语志愿服务、为地方文化管理部门提供资料英文翻译服务等等,引导学生参与到区域文化的英语化表达实践中。地方高校还可以服务所在区域的支柱特色产业,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英语教学实践基地,让學生参与企业单位的对外交流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系统化、专业化英语交际途径和实践机会。这种“以练促学”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语言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也实现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愿望,促使学生更加乐于学英语、讲英语和用英语。同时,在口语教师的配置上,既要重视高校内部英语口语教师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高校外部(如企业单位、旅游机构)翻译人员的作用,这部分人员因为工作缘故经常进行专业化的英语口语交际,因此对英语口语的掌握和应用更具针对性,更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口语训练,因此,聘请这些人员作为兼职口语教师,实行口语教学“双导师”制,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四)以提升区域文化内涵为抓手,促进地方高校英语教学的特色化发展

《大学英语》是大学教学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关系到一所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守仁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自觉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院系专业需要,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使教与学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形成鲜明特色[11]。可见,大力开展特色英语教学是当前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口语教材大都为《新视野视听说教程》,教材缺乏针对性,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也趋同,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缺乏自己的特色。何谓“特色”,简单而言,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地方高校所在地区的区域文化,具有其他地方区域文化所不具有的独特性,地方高校应在立足《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普遍性”要求的同时,考虑本校的生源水平、毕业生就业流向和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把握区域文化的历史和时代脉搏,在大学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升级,提升区域文化的内涵,打造本校的特色化英语课程,争取在区域文化英语上做强、做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促进英语教学的特色化发展。

具体而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可将“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播地方区域文化的意识、能力”纳入英语教学目标;在课程建设上,可结合区域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在英语口语课程中增加针对本区域的历史英语、饮食英语、旅游英语、民俗文化英语等内容,并通过编写教参、建立资源库等形式加以呈现,将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打造成校本特色课程;在授课教师方面,可尝试“三导师制”,即区域文化方面的教师、英语口语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外聘)分阶段给学生授课,发挥教师的专长,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旅游企业、涉外企业外聘的实践指导教师,在对外交流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将大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在教学模式上,可尝试“3理论1实践”模式,即口语理论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3/4,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1/4,实践教学应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部分,校内实践是校外实践的预演,实践的重点应放在校外实践部分,并依托英语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活动;在教学评价方式上,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增加实践导师评价环节,让评价更加真实、客观、有效。同时,基于考试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关系,将区域文化英语表达内容纳入考试范围,引起学生对区域文化内容的重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以区域文化和英语教学的融合,达成地方发展和高校发展的双赢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高校的四大基本功能之一,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应该“传承与发展”什么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文化,当然是应当去传承与发展的。然而,地方高校办学扎根于地方,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加具有义不容辞与的责任。区域文化代表着各个区域的传统,是各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鲜明特征,是区域的“精神名片”。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让区域文化“走出去”,让外界了解、认可地方区域文化,从而吸引各方投资,发展区域经济已成为时势所需。地方高校作为引领区域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主要基地,在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地方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弘扬地方文化,才能更好的发挥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也使地方高校能够特色化发展。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是区域文化国际化和对外输出的必经媒介和有效工具,在推进地方文化国际化进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英语在传播区域文化上的优势,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融入区域文化英语内容,通过以区域文化为特色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促进学生对区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对区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豪感,使他们主动、自信地宣传和推广区域优秀文化,实现区域文化的有效输出,这对于提升和扩大区域文化及相关区域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增加区域文化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提升区域文化的影响力,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区域文化的纵向传承和横向开拓提升了区域知名度和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体现了地方高校办学的社会效应,同时,也扩大了地方高校的影响力,提高了地方高校的知名度和招生吸引力,从而促进地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综上,当前我国地方高校数量众多,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将极大地影响到我国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利用地方高校办学与地方结合密切的特点,以地方区域文化为切入点,将地方区域文化传承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有机融合,不失为改革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途径。这一创新性尝试不仅有助于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于母语文化的了解、认可和维护,增强“文化自信”,还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口语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区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在促进地方区域文化对外传播的同时,也推动地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促进地方大学英语特色和优势的形成。这样,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知识传播、技能培养、素质提升等功能将得到充分协调的发挥,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也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和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马勇,康丽英,李勃然.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与方式[J].教学与管理,2007(2):85-86.

[2]陈开胜.浅析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0(7):30-31.

[3]袁平华.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依托式教学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41-45.

[4]李敏.新时期文化自觉的紧迫性[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1.

[5]李成.语言文化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自觉与中西文化整合共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6): 144-145,148.

[6]李成.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现象分析与重构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117-119.

[7]李涤非.中国文化、中国英语与文化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82-86.

[8]Gardner R C.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Social Educational Model [M]. 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Inc,2010.

[9]马泽玉.英语口语学习心理障碍及其对策探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4):43-45.

[10]Morrow K.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M].Longman Group Ltd,1981.

[11]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 2011(5):4-17.

本文系2021年度韩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建设专项《新文科背景下潮州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號:HSJG-WK21313.

猜你喜欢
英语口语口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酒中的口语诗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18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反思与创新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学生天地(2017年10期)2017-05-17 05:50:44
口语对对碰
如何加强及应用英语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