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辆坦克诞生前(中)

2021-02-23 01:13希弦
兵器知识 2021年1期
关键词:摩尔战场坦克

希弦

奖励名单上的12人 

1919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第12版上刊载了与英国坦克研制相关人员的奖励名单

一战英国坦克研制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温斯顿·丘吉尔未获奖励,其中的缘由不论是本人自谦还是委员会的评议,最后也都归于“职责所系”。图中,与丘吉尔一起视察英国陆军坦克部队的是一战期间任英国远征军参谋长、帝国总参谋长的威廉·罗伯逊,他的传奇在于他是英国陆军中唯一从士兵升任元帅的军人

1919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第12版上刊载了与英国坦克研制相关人员的奖励名单一战英国坦克研制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温斯顿·丘吉尔未获奖励,其中的缘由不论是本人自谦还是委员会的评议,最后也都归于“职责所系”。图中,与丘吉尔一起视察英国陆军坦克部队的是一战期间任英国远征军参谋长、帝国总参谋长的威廉·罗伯逊,他的传奇在于他是英国陆军中唯一从士兵升任元帅的军人

1919年11月27日,英国皇家发明奖委员会经过调查和裁决后,公布了与英国坦克研制工作相关人员的奖勵情况。这份12人名单中,打造了“小游民”的威廉·特里顿和沃特·威尔逊共同获得了15000英镑奖金:英军中最早提出“坦克”这一新式装备概念的欧内斯特·斯文顿,与一战中负责设计生产坦克的英国官方机构“陆地战舰委员会”主席德·恩库特分别获奖1000英镑;麦克菲(Macfie)和内斯菲尔德(Nesfield)则因分别独立且完整地提出了坦克的构想各被授予500英镑奖励。名单中未获奖励(“Nil”)的前4栏中的5人或是因为作为英国军方人员,所提出的方案设计、所做的相关工作系属职责范围之内,且已获相关军中津贴;或是因为方案设计并不可行、对坦克的研制并未发挥实际作用。名单中比较特殊的正是最后一栏的名字L.E.de Mole(兰斯洛特·德·摩尔)。

第一辆坦克的问世或许会提前

澳大利亚的工程师、发明家兰斯洛特·德·摩尔早在1912年就提出了一种装甲履带式车辆的设计,并向英国战争办公室提交了设计草图,被拒后他于1915年再次提交了改进设计。只是这次英国方面的反馈是要摩尔补充提交“模型”,但他并没有财力将模型送到英国,所以“报国心切”的摩尔选择参军入伍来公费赴英。奈何摩尔的身体素质不佳,第一次参军体检未通过,经过一番锻炼强化后,最终在1917年9月入伍。第二年1月,编入澳军第10营第25联队的摩尔,带上了1:8比例的金属模型随军部署到了英国,并在休假期间赶到了“军需发明局”(Munitions Inventions Office),当面提交了方案和模型。只是历经这般曲折与努力付出的摩尔还是没有等来“金石为开”,他的设计草图和模型还是石沉大海,直到他被派往法国作战、停战、返回澳大利亚。

摩尔的设计对一战英国坦克的发展未能产生实际影响,但后来的评价多倾向于:如果英国对他的设计方案进行适当的研究,或许英国坦克的问世会有所提前。目前,摩尔的模型保存于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

战后的1919年6月,摩尔给军需发明局写信“讨说法”,他的超前发明才得以被重新审视,并获得了英国皇家发明奖委员会的高度评价与认可:一项非常杰出的发明,部分设计优于1916年的坦克;因超前的设计没有被认可,并被搁置。虽然最后该委员会遵照“发明人必须证明其发明与政府的任何类似发明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原则,并未在此次奖励中授予摩尔任何奖金,但后来摩尔还是获得了987英镑的“补偿性”奖金,以及来自英联邦的“荣誉上士”“司令官勋章”等多项荣誉。

未能抢先的法国人

诚然,英国人的“小游民”成为了世界第一辆坦克,时至今日大家都在延续着英国人对这种新事物的命名“tank/坦克”。但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在英国人秘密研制的同时,协约国阵营的法国也在加速推进坦克的研制。

法国人的第一型坦克“施耐德”CAl(Schneider CA1)是在1915年5月开始设计工作,比英国人的“小游民”(同年7月)要早。虽然在年底时便向法军演示样车,并正式获得军方订单,但原型车下线、展开测试已是第二年的2月。在历经方案调整后,“施耐德”CAl的批量建造、列装工作就到了1916年9月。这月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人率先在战场上部署了坦克,而这也“刺激”了战场另一方的德国陆军部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推动坦克的研制,并最终由德国战争部汽车部门的首席设计师约瑟夫·沃尔默(Joseph Vollmer)设计了一战中德国人的第一型坦克A7V,制造商为戴姆勒汽车公司。

虽说一战中法德的这三型坦克在履带行走系统上都有美国人“霍尔特”拖拉机的技术基因,但是,在“坦克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技术难题的最终答案(或者说“最优解”)揭晓前,除了英国人,法德俄美意奥匈等国的技术人员也都有自己的独立探索与脑洞大开。

一战中法国人的两型坦克,左为“施耐德”CA1,右为尺寸更大、吨位更重的“圣查蒙德”(Saint-Chamond),技术上它是最早的电传动坦克

滚动的大轮子

或许是面对新问题时大家都习惯从已有成熟的经验中寻找解决方案,多国的坦克设计方案中都少不了“大轮坦克”。

德军A7V坦克的车顶已被搭顺风车的士兵挤得满满当当,坦克正从铁路场站驶出,这也是当时的常态,双方阵营的坦克远程机动都要依靠铁路。这张战地照片拍摄于1918年7月,一战已快结束,A7V的战场表现机会已不多了

“大轮”“陆地战舰”,这是上世纪10年代人们对战场新武器的普遍想像

上图为一战时的Treffas-Wagen样车,下图为二战时的Wargel LW系列牵引车

1916年9月,英国陆军首次将“ 马克”Ⅰ型(MK Ⅰ)坦克投入战场。德国军方马上命令多家德国公司来设计和生产类似的战争机器,其中漢莎·劳埃德(Hansa-Lloyd)公司就提出了一个“大轮”设计方案,延续着传统轮式车辆思路,在1917年2月推出了原型样车Treffas-Waqen。三轮车的布局,两个宽大的前轮直径大约3米,后部的小轮是转向轮。该车虽未量产装备,但德国人对“大轮”的执着还是延续到了二战,不过其用途已改为扫雷车(用巨大的车轮引爆地雷)、重型机动平台或牵引车,比如用来牵引战场受损的德军重型坦克。

VsKfz 617(左)和克虏伯Raumer S扫雷车。前者被苏联缴获,今日存在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后者有130吨重,美军缴获后拆解运送,后不知所踪

说到“大轮坦克”,最为知名的当数1914年沙俄时代的“沙皇坦克”(Tsar tank)。冠以沙皇之名,除了形容其史无前例的外形巨大外,也还是因为俄国沙皇的“赞助”——拨款25万卢布用于研发。较于他国纸面上的“大轮坦克”,“沙皇坦克”最后是造出了60吨原型样车,两个9米直径的车轮安装在前臂上,各由一台250马力发动机来驱动。“沙皇坦克”的车体中央还设有炮塔,虽然射界有限但也无妨,毕竟它的战场威力在于给敌人所带来的巨大心理震撼。只是这辆陆地巨兽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于:设计阶段计算错误造成了车体后部的小轮承受了过多重量,在测试行进过程中后轮很容易陷入松软地面,这般腿脚也就遑论纵横战场了。

而“巨轮”并不是沙俄的专利,在同期的美国也有类似方案。比如,美国工程师普兰克·舒曼(Frank Shuman)提出的“超无畏”(Superdreadnought)陆地战舰,每个轮子的直径约46~61米(150~200英尺)、宽6米(20英尺),整车宽91米(300英尺),整车重4500~5000吨,发动机选用的是船用2万马力的蒸汽轮机。

只要车轮足够大,就能轻松碾过战场上的堑壕、弹坑,碾碎战场上的一切障碍,这是“大轮派”的理论基础,只是这种设计最后都成了后世流行文化中“蒸汽朋克”的代名词

对于舒曼的“超无畏”来说,火炮也是可有可无的,只要这个陆上巨兽动了起来,拖拽的锚链就具备了摧枯拉朽的杀伤力。不过这般场景至今依旧只是想象

在当时美国一众各式新武器发明专利中,杰里克的发明能留下一笔也算幸运

相对于舒曼、杰里克等人的纸面图纸或专利,霍尔特、CLB等公司都有原型样车的推出,即便未能走向战场,但也进行了测试演示,或是成为美国陆军的训练器材,或是成为当时媒体杂志宣传中的头版封面

当美国远征军要远渡重洋登陆欧洲参战,可又没有正式装备一辆坦克时,这般“窘境”激发了美国工业界、工程师们、发明家们空前的“创作”热情,比如这位名为杰里克(Jehlik)的美国药剂师的发明专利。相对于舒曼的“超无畏”,杰里克的纸面设想就显得“小气”了,但车体前部的圆滚直径也还是有6.1~9.1米(20~30英尺)之大,宽度为15.2~30.5米(50~100英尺)。在他的设想中,这样的坦克将以前部的圆滚碾平诸如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等一众战场障碍,为身后的士兵碾出一条坦途,同时他还不忘在车体后部设置了5挺机枪。

美国人的履带式坦克

当“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在欧洲成为“坦克”的技术原型时,霍尔特等美国本土的拖拉机厂商以及一些生产汽车、卡车的厂商也都嗅得了商机,开始向美国军方推销初级形态的坦克,也就是履带式拖拉机加外形各异“装甲船体”的“陆地战舰”。这其中代表性的原型样车就有霍尔特公司的G9系列、CLB公司的CLB 75等。

而美国正式推出的第一款坦克原型是1917~1918年间霍尔特公司和通用电气合作的霍尔特汽油电传动坦克,也就是汽油机和发电机来发电,进而电动机来驱动两条履带。不过限于当时的电气技术水平,变速器过热造成水冷散热系统庞大,该车的重量也达到了25吨,行进速度变慢,爬坡能力不足,测试后也就没有了后续。

霍尔特汽油电传动坦克,底盘和履带系统是霍尔特的老本行业务了,只是通用电气的电传动系统技术还很不成熟

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在坦克技术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它的前部驾驶室、后部发动机舱和全向旋转炮塔的设计近乎是“坦克是什么样子的?”的最优解。“雷诺”FT-17也被部分学者定义为第一型现代坦克。图为1918年美国陆军装备的“雷诺”FT-17及模拟训練设备

在1917年,随着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的出现,坦克的发展不论是技术路线还是战场的应用都已划分出轻型与重型泾渭分明的两个大方向。轻型坦克凸显了易于批量生产、成本更低、战场上更强的机动力和可大规模集群作战等优势,这也让美国如先锋拖拉机公司坚定选择了开发轻型坦克,其推出的“骨架坦克”(Skeleton Tank,也被称为“蜘蛛坦克”)也很有“原创性”。

相较于英国“马克”系列重型坦克的完全封闭式底盘,美国人的“骨架坦克”则是通过铁管连接形成的骨架状框架来支撑其履带,并同样形成了菱形形状。骨架坦克在履带之间设方形装甲战斗室,乘员由驾驶员和指挥官兼炮手两人组成,顶部装有机枪塔,车厢两侧各有一台汽油发动机且有装甲防护。“马克”系列坦克的全重普遍在25吨以上,“骨架坦克”只有9吨。这辆原型车原计划在1918年10月展开测试试验,只是转眼11月一战停战,包括“骨架坦克”在内的大多数武器开发计划都就此下马。“骨架坦克”的最后时刻只是在胜利大游行中亮相,而后就成了美国陆军军械博物馆的展品。 (未完待续)

[编辑/山水]

在先锋拖拉机公司看来,“雷诺”轻型坦克的越壕能力不足,而英国“马克”系列重型坦克的过顶履带设计则在这方面有优势,因此某种程度上美国“骨架坦克”(下图)的设计是“马克”系列坦克的“瘦身版”。上图为1917年英国工厂车间里的“马克”Ⅳ型坦克

同时期美国汽车厂商斯图德贝克(Studebaker)推出的坦克原型样车。该车留下的信息寥寥,但它的传奇据传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初曾运到大洋彼岸的中国,试图在处于军阀战乱的中国寻得商机

猜你喜欢
摩尔战场坦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男孩患抑郁 自杀前接到未来妻子电话
超级坦克大乱斗
三大战场风云变幻
96B坦克的精彩瞬间
记忆的奥秘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坦克新杀手
谈天说地
我对亨利.摩尔艺术特色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