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慧 郑晓梅 夏 晓 孙玉锦 徐 静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泸州 646000)
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与致残率在所有疾病中位居第二,且发病率逐年上升,有可能成为导致死亡的首要疾病,其致死率与致残率在我国位居第一[1-3]。在所有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位居第一,具有起病急、难预测、致死率与致残率高的特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与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重点。目前FDA批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式为静脉注射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但多数患者并未获益[4-5]。除短期的溶栓治疗窗外,目前仍无证据表明该干预可有效促进神经元功能恢复。
干细胞疗法是治疗脑卒中的潜在策略,相关研究已证明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但目前对干细胞移植修复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6-7]。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BMSCs)具有获取无痛、免疫耐受高、无伦理争议等特点,成为细胞移植治疗的较好选择。研究证明PI3K/Akt信号通路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但UCBMSCs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与该通路相关尚未明确。本研究观察人UCBMSCs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UCBMSCs对缺血性脑损伤患者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1.1材料
1.1.1脐血 由我院妇产科提供,来自健康足月婴儿,孕产妇血常规与感染免疫9项检查均正常,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无菌条件下共采集脐血10份,每份80 ml,加入25 U/ml肝素抗凝。
1.1.2实验动物 成年雄性SD大鼠70只,体重(260±25)g,饲养于25℃、光12 h/暗12 h环境中,自由饮食。
1.1.3主要试剂与仪器 Akt1/2/3抗体抑制剂GSK2141795(EYK-CAS0019337,厦门研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DMEM-LG培养液(129075-73-6,上海鼓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胎牛血清(深圳市浩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流式细胞仪(BriCyte E6,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CD105-APC抗体(MHCD10505)、CD90-APC抗体(A15726)和CD30-APC抗体(A15715,Invitrogen);AKT1/2/3抗体(AP20658c,百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Western blot检测试剂盒(xyW001,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ELISA检测试剂盒(YOYOBIO,上海研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Bcl-2抗体(ab692)、Bax抗体(ab32503,Abcam);TUNEL细胞凋亡原位检测试剂盒(SNM537-OSJ,北京百奥莱博科技有限公司) 。
1.2方法
1.2.1UCBMSCs提取、培养 取新生儿脐血,以1∶1.5比例加入D-Hank′s 缓冲液稀释,移液器吹打均匀;25℃下2 000 r/min离心15 min,吸取界面细胞层;D-Hank′s 缓冲液清洗1次,25℃下1 500 r/min离心8 min,弃上清,取细胞沉淀,加入含5%胎牛血清、2 mol/L L-谷氨酰胺与100 U/ml青-链霉素的DMEM-LG培养液重悬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4×107个/ml,置于37℃、5%CO2培养,根据细胞生长情况更换培养液,去除未贴壁细胞。细胞生长至80%融合时按1∶2 比例进行传代培养,每4 d半量换液1次,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将第3代UCBMSCs以鼠抗人细胞系特异性抗体MAB1281标记,进行移植实验[8]。
1.2.2UCBMSCs鉴定 取第3代UCBMSCs,胰酶消化,以PBS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ml,流式细胞术检测CD105、CD90和CD30表面标记物表达,诱导UCBMSCs向成骨细胞与脂肪细胞分化[9]。
1.2.3构建脑损伤模型 取SD大鼠称体重,腹腔注射3.6%水合氯醛10 ml/kg麻醉,固定于手术台,常规消毒、铺巾,在颈部正中皮肤做4 cm左右切口,假手术组分离右侧颈总、颈内与颈外后直接缝合切口;脑损伤组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于右侧颈总动脉基底部结扎血管,并用动脉瘤夹夹闭右侧颈总动脉,在右侧颈内动脉根部剪1个斜形小口,向内缓缓插入线栓,当插入线栓到达预定深度时打开动脉瘤夹,继续插入出现阻滞感时迅速结扎颈内动脉,45 min 后拔除线栓,逐层关闭切口、缝合皮肤。以Z-Longa神经功能评分1~3分为造模成功[10]。
1.2.4人UCBMSCs的脑保护作用检测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损伤组、UCBMSCs组,每组10只。缺血性脑损伤造模成功后24 h,脑损伤组于左侧股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UCBMSCs组左侧股静脉注射等体积UCBMSCs生理盐水溶液,细胞浓度为3×106个/ml。术后1、3、7、14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包括评估运动能力、感觉能力、平衡能力与异常活动能力,总分18分,评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术后1、3、7、14 d尾静脉取血1 ml、8℃、1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IL-6、TGF-β水平。
1.2.5尼氏染色 术后14 d断头取脑海马组织,40 g/L多聚甲醛固定24 h,制备石蜡切片(25 μm),脱蜡入水,甲基紫染色15 min,蒸馏水冲洗3次,梯度乙醇脱水,Nissl Differentiation染色液分化8 s,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脂封固,显微镜下观察。
1.2.6免疫荧光染色 术后14 d取UCBMSCs组海马组织,制作冰冻切片,加入抗MAB1281抗体(1∶125)与NeuN抗体(1∶50)混合抗体,4℃孵育24 h 后加入FITC标记的羊抗兔IgG(1∶100)与PE标记的羊抗鼠IgG(1∶100)混合抗体孵育,DAPI复染,甘油封固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1.2.7UCBMSCs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损伤组、UCBMSCs组与抑制剂组,每组10只。缺血性脑损伤造模成功后24 h,模型组于左侧股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UCBMSCs组左侧股静脉注射等体积UCBMSCs生理盐水,细胞浓度为3×106个/ml;抑制剂组左侧股静脉注射0.1 ml Akt1/2/3抗体抑制剂GSK2141795与1 ml UCBMSCs生理盐水,细胞浓度为3×106个/ml。术后14 d处死大鼠。
1.2.8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取大鼠部分脑组织制作2 mm切片,取切片缺血区脑组织10%甲醛固定,制作石蜡切片,常规脱蜡,滴加4%H2O2后25℃保存10 min,蒸馏水冲洗3次,加入蛋白酶36℃消化15 min,PBS清洗,36℃下加标记缓冲液120 min,封闭液封闭、稀释,DAB显色,蒸馏水冲洗,脱水、透明、封固,镜下观察。
1.2.9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取大鼠脑海马组织50 mg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凋亡蛋白、IL-6、TGF-β1炎症因子蛋白、Akt、p-Akt蛋白表达,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BCA法检测蛋白浓度,行10%SDS-PAGE 凝胶电泳,加样量为50 μg,转膜,加入稀释的一抗4℃孵育24 h,加入二抗室温孵育1 h,DAB显色,曝光、显影。
2.1UCBMSCs鉴定 接种72 h后出现细胞贴壁,细胞形态多呈梭形,接种7 d后可见逐渐增多的梭形细胞(图1A、B);第3代UCBMSCs呈典型的旋涡状排列,单个细胞呈纺锤形(图1C),其高表达CD105、CD90表面标记物,低表达CD30表面标记物(图2)。油红O染色显示UCBMSCs可分化为脂肪细胞(图3A),可见大小不等的红色脂滴,茜素红染色显示UCBMSCs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图3B),可见大小不规则的红色矿化结节。
2.2UCBMSCs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正常,不同时段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分。UCBMSCs组与损伤组术后1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CBMSCs组术后3、7、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损伤组(P<0.05),见表1。
图1 UCBMSCs的细胞形态特征(×100)Fig.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CBMSCs(×100)
图2 第3代UCBMSCs的表面标记物表达Fig.2 Expression of surface markers in generation 3 UC-BMSCs
图3 UCBMSCs的成脂与成骨诱导分化(×100)Fig.3 Adipogenic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UCB-MSCs(×100)
表1 各组大鼠术后不同时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3UCBMSCs改善炎症因子分泌 术后1、3、7、14 d,损伤组IL-6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TGF-β1水平低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3、7、14 d, UCBMSCs组IL-6水平低于损伤组(P<0.05),TGF-β1水平高于损伤组(P<0.05),见表2。
2.4UCBMSCs的神经保护作用 假手术组海马区锥体细胞排列规则紧密,细胞结构完整,胞浆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损伤组海马区锥体细胞缺失,排列混乱,细胞轮廓不清晰,胞浆内尼氏小体缩小;与损伤组相比,UCBMSCs组海马区椎体细胞明显增加,排列规则有序,细胞轮廓较清晰,胞浆内尼氏小体变大,见图4。
2.5移植UCBMSCs的存活与分化 术后14 d,在大鼠脑海马组织内可见MAB1281标记的阳性细胞,同时也可见NeuN标记的阳性细胞,两者有重叠,说明移植的UCBMSCs在海马区存活,并部分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见图5。DAPI 染色的为脑组织内的神经元细胞,MAB1281标记的为移植的UCBMSCs,NeuN标记的阳性细胞为移植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
2.6UCBMSCs调节p-Akt蛋白表达 4组Akt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损伤组p-Akt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5),UCBMSCs组、抑制剂组p-Akt蛋白表达高于损伤组(P<0.05),UCBMSCs组p-Akt蛋白表达高于抑制剂组(P<0.05),见图6。
2.7UCBMSCs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 Tunel染色可见假手术组仅有少量凋亡神经元细胞,凋亡率为(6.19±1.23)%;与假手术组相比,损伤组可见大量凋亡神经元细胞,凋亡率为(56.79±3.41)%;UCBMSCs组也可见较多凋亡的神经元细胞,但数量明显少于损伤组,凋亡率为(26.38±2.17)%;抑制剂组凋亡神经元细胞数量介于损伤组与UCBMSCs组之间,细胞凋亡率为(40.13±2.97)%,4组神经元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7。
2.8UCBMSCs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凋亡蛋白、炎症因子蛋白表达 与假手术组相比,损伤组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损伤组相比,UCBMSCs组、抑制剂组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UCBMSCs组与抑制剂组Bax蛋白、Bcl-2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损伤组IL-6蛋白表达升高(P<0.05),TGF-β1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损伤组相比,UCBMSCs组、抑制剂组IL-6蛋白表达降低(P<0.05),TGF-β1蛋白表达升高(P<0.05);UCBMSCs组与抑制剂组IL-6蛋白、TGF-β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8。
表2 各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浓度
图4 各组大鼠脑海马区尼氏染色(×100)Fig.4 Nissl staining in hippocampus of rats in each group(×100)Note:A.Sham;B.Injury;C.UCBMSCs.
图5 移植的UCBMSCs在大鼠脑海马区的存活与分化Fig.5 Survival and differentiation of UCBMSCs transplanted in rat hippocampus
图6 各组Akt、p-Akt蛋白表达Fig.6 Expressions of Akt and p-Akt in each groupNote:Compared with sham,*.P<0.05;compared with injury,#.P<0.05;compared with UCBMSCs,△.P<0.05.
图7 Tunel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凋亡(×400)Fig.7 Tunel staining of apoptotic cells in each group(×400)Note:A.Sham;B.Injury;C.UCBMSCs;D.Inhibitor.
图8 各组凋亡蛋白与炎症因子蛋白表达Fig.8 Expressions of apoptotic protein and inflammatory factor in each groupNote:Compared with sham group,*.P<0.05;compared with injury group,#.P<0.05;compared with UCBMSCs,△.P<0.05.
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脑组织缺血后,多种炎症介质破坏神经血管单元,其中IL-6是脑损伤后出现最早的炎症因子,临床将其作为早期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11-12]。TGF-β1参与缺血性脑卒中发展过程,可作为缺血性脑损伤预后独立保护因子,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价值。本研究选择炎症因子IL-6、TGF-β1进行检测,实验结果显示IL-6与TGF-β1参与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发展,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3]。UCBMSCs组术后3~14 d,IL-6水平明显低于损伤组,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损伤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低于损伤组,说明UCBMSCs可通过降低IL-6水平、提升TGF-β1水平改善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课题组推测UCBMSCs可能通过以下途径调节炎症因子水平:脑缺血损伤后,脑组织内免疫细胞(如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外周血免疫细胞浸润引发炎症反应,而UCBMSCs分泌的因子作用于巨噬细胞,使其由M1向M2型转化,干预免疫分泌的细胞因子图谱,同时抑制和极化胶质细胞可发挥免疫调节与抗炎作用[14]。但UCBMSCs自身还是其分化后分泌的物质参与免疫调节,还是二者共同发挥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尼氏染色显示,损伤组大鼠海马区锥体细胞缺失,排列混乱,细胞轮廓不清晰,胞浆内尼氏小体缩小;相比于损伤组,UCBMSCs组大鼠海马区椎体细胞明显增加,排列规则有序,细胞轮廓较清晰,胞浆内尼氏小体变大,说明UCBMSCs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干细胞移植主要有手术(脑内立体定向、腰椎穿刺、介入选择性颈内动脉注射)与非手术(静脉注射)2种途径,各注射方式都有其优缺点,临床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实验选择股静脉注射途径,简单易行,无医疗条件及医疗水平限制,且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治疗费用较低。同时,由于脑缺血后各种致脑损伤的炎症因子被释放与激活,严重破坏血脑屏障,经血管移植的干细胞较易进入脑损伤部位。本实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经股静脉移植的UCBMSCs可在脑组织中存活,并部分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但最佳移植细胞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PI3K/Akt信号通路是经典的抗凋亡通路,其作用途径可分为Akt/Caspase途径、Akt/GSK-3β途径、Akt/叉头途径、Akt/Bcl-2途径、NF-kB途径与eNOS途径,研究证明PI3K/Akt信号通路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15]。涂献坤等[16]研究显示大鼠脑组织缺血24 h后,缺血脑组织p-Akt蛋白表达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确实参与缺血性脑损伤发病。本研究假设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UCBMSCs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后,大鼠脑组织海马神经元凋亡数上调,脑组织IL-6蛋白、Bax蛋白表达升高,而TGF-β1蛋白、Bcl-2蛋白表达降低,同时p-Akt蛋白表达上升;UCBMSCs移植后,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海马神经元凋亡数减少,脑组织IL-6蛋白、Bax蛋白表达降低、TGF-β1蛋白、Bcl-2蛋白表达升高,同时p-Akt蛋白表达进一步上升,说明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在UCBMSCs的抗炎与神经保护作用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UCBMSCs的抗炎与神经保护作用可被Akt1/2/3抗体抑制剂削弱,进一步说明UCBMSCs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与神经保护作用[17]。
综上,本研究证实PI3K/Akt信号通路在UCBMSCs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和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但UCBMSCs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还有其他通路参与、其具体作用机制如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