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杰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第六中学,山东 淄博 255200)
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写作有如下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加强平时练笔指导;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教师围绕写作教学探索了许多新型的训练模式,取得了一些优秀成果。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化”事物很好地展示了时代特色,与此同时“微写作”也逐渐进入了学生的学习范畴,是一种训练的必然趋势,因此提升学生的“微写作”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中,“微写作教学”虽已开始探索,但是一线教师对微写作的教学研究还相对较少,有的教师尝试运用“微写作”训练,但是只追求形式,没有必要的、系统的写法指导,想要通过学生的写作实践自然形成写作能力。也有部分教师有阅读教学和微写作教学融合的意识,但是对写作教学点、训练形式、方法策略等缺乏构建。因此,在教师无序的、随意的微写作训练中,学生不明确写作的指向训练点,更无从谈起怎样写好,长时间处于自我修炼状态,写作水平提升较为缓慢。
“随课微写作”是一种教师以每篇教材文本为依托教写作、学生以每篇教材文本为例学习写作的模式。它是以深入品读教材中经典现代文文本为前提,挖掘写作点,找准读写结合点,根据学生写作学情来确定每篇文本的微写作训练点,拟定微写作训练题目,配套训练点解读和指导,进行200字左右的随课微写作创作。这种写作模式紧贴教材文本,将写作训练融入常态化、匀速而低负担的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随课随文展开,每文一写,通过“写”来深化“读”,通过“读”来发展“写”,一课一得,螺旋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经过课题组成员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对统编语文教材六至九年级上册的经典现代文文本进行开发,教材中的写作点和序列逐渐清晰。这一阶段的“随课微写作”的研究内容可以大体梳理为以下四类:
表1 诗词类
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天上的街市》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篇目,以《天上的街市》为例展示随课微写作设计。
随课微写作训练点:合理想象,使意境更优美
训练点解读:
想象,是在现实形象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回忆、加工和新的综合,创造出艺术形象的一种手法,可分为联想与幻想。
训练点指导:
这首诗题目本身就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色彩,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第一节“明星”与“街灯”的视角相同,为全诗奠定了想象的基调。由现实生活中的街市,联想到天上的街市。
第二节写想象中的街市,与人间街市一样有店有物,但又比人间的“珍奇”且富足无比。
第四节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骑着牛儿,提着灯笼,涉过银河,在美丽的天街闲游。
整首诗歌展现了一个神奇的天上世界。
运用想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以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为依据,大胆构思,创造新形象。
要控制想象的方向,围绕一个中心去想象,不能漫无目的。
要立足现实,不能是脱离现实的空想。
训练文题:
请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一个奇妙画面。
表2 散文类
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篇目,以《草原》为例展示随课微写作设计。
随课微写作训练点:诗意的景物描写
原文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训练点解读:(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是写作中经常运用到的一种手法,尤其在散文、记叙文中,适当地运用环境描写,会使文章的表达更生动,意境更准确,对突出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理,渲染气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训练点指导:
1.注意环境描写的角度
可以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俯瞰、仰望等不同的视觉角度来进行景物的描写,这样使得环境的描写更具层次感。文段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角度,如从“一碧千里”到小丘,到平地,到羊群,到小丘的线条,让读者跟着作者的视线,欣赏草原美景。
2.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
描写一处风景,就要抓住一个点,根据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将景物的特色描写出来,文笔要优美、细腻。如本文段中抓住了草原“一碧千里”的特点,多方位渲染,还有小丘线条的“翠色欲流”。
3.注意写作手法的多样性
(1)动静结合,如“一碧千里”的草原和走动的羊群。
(2)色彩搭配,如绿色的草原、白色的羊群、翠色的小丘线条。
(3)动态的延伸,“轻轻流入云际”,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4)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段中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比喻为“中国画”。
(5)多种感官的运用,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文段以视觉为主,展现了草原的色彩。
(6)准确恰当动词的运用,如“绣”“流”,将景物特点定格在读者心中。
总之,多种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优美、典雅的词语,生动活泼的语言,都会使描写的景物更具魅力。
训练文题:运用学到的方法,尝试描写一处你见过的印象深刻的风景。
表3 小说类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篇目,以《故乡》为例展示随课微写作设计。
随课微写作训练点:让色彩熠熠生辉
原文
……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训练点解读:环境描写是写作中不可避免的一环,环境描写写得好,无疑会为作文增色添彩。在《故乡》中,鲁迅对环境的描写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训练点指导:
巧用色彩,描绘画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初读这段文字时,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深蓝”“金黄”和“碧绿”这三个高饱和度的色彩勾勒完成了一幅神奇的故乡图景。浓烈的色彩冲击着我们的感官,使回忆和想象中的画面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色彩也会烘托氛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苍黄”一词,带来的不仅是阴沉萧索,还点染出心情的黯然。环境描写中善用色彩,会为文章增色添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训练文题:运用文章中对故乡环境色彩的描写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或者是难以忘记的环境。
表4 议论文类
这种以教材文本为依托进行的随课微写作训练,教师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学生的写作学情出发,发现写作困难。在深入品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确定随课微写作训练点,将文本特质、学生写作学情、写作训练点三方面结合起来确定单篇文本的训练目标。最终提炼出一系列规模小、容量小、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随课微写作训练点。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能积累大量写作素材,在表达上能更细致灵活,思维更具逻辑性,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也有了新的视角。
教师有效指导写作,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发展语文思维,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这就是我们倡导语文随课微写作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