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郑思明
《浙江省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提出了“一个单一的技术动作(方法)学习,一个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以及一次游戏或比赛。”,即“三个一”的体育课堂指导思想。基于教学实践和相关文献梳理,笔者在“课课练”的基础上,提出了“课课赛”。其是对“课课练”的一种提升,实践中通过改进练习形式,在掌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下,以比赛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比赛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的一种措施。其意义有四:一是有助于核心价值的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即利用该教材的学习发展什么能力。基于课中赛视角下体育课堂,有助于一线教师深入分析体育教材,抓准教材核心价值,从而实现体育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的生物性改造价值,利用比赛促使学生身体形态和技能得到良好发展。二是有助于多维知识的渗透。基于课中赛视角下体育课堂,能帮助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技能所涉及的所有健康知识.锻炼方法等,能帮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掌握多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三是有助于体育技术的掌握。基于课中赛视角下体育课堂,有助于学生通过多样化.比赛化的身体练习,促进体育技术的有效练习,从而促进体育技术的快速掌握。四是有助于趣味课堂的构建。课中赛视角下体育课堂,解决练习方法多样性的问题,从普通练习转化为比赛练习,方法的多样不重复,本身就能吸引学生的练习兴趣,再加上一部分比赛所具备的趣味元素,从而为整个单元的趣味性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促进了趣味课堂的构建。本文将对其进行阐述,旨在交流与共勉。
一堂50米快速跑的课堂,教师讲解完重难点,进行后期强化训练,安排了小组快速跑比赛。每个小组总有几位同学不能尽力完成比赛,无论跑得快的同学还是跑得慢的同学,总是提不起精神,慢慢悠悠,敷衍对待。
这样的比赛无法到达设计的目的,与设计初衷相悖。简单的了解后发现其中原因:跑得快的同学觉得无论怎么跑都是最快的,跑得慢的同学觉得怎么跑永远是最后的,这一尴尬局面的产生是教师设计考虑不充分,无法提升训练效果,无法提高学生练习兴趣,最终导致学生比赛中消极对待。
一堂前滚翻的教学课中,教师设计了前滚翻的教学任务,根据前滚翻的知识要领指导学生学习前滚翻,授课结束以后,安排了一个结合前滚翻的接力比赛:全班分成8组,先进行10米快速跑接前滚翻,跨越障碍后跳跃垫子,折返后进行接力。原本设计意图是结合前滚翻教学进行运动量的提升训练,但是这个比赛的设计导致学生一味追求速度,快速跑以后,前滚翻的动作出现了变形,不标准。不仅脱离.淡化了前滚翻的技术要领和重难点,更加给课堂教学产生安全隐患。
虽然在设计意图上教师关注前滚翻的实际应用,由于比赛设计得不合理,导致比赛本末导致,淡化本堂课的重点与核心。如果把前滚翻与快速跑调换顺序,可以效果更好,问题更少。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比赛意识,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比赛与生活。但是往往课堂的教学比赛往往只是为了课堂的需要而设计,而没有根据教材的本身,学生的需要进行设计与优化,如何深化普及课中赛,这就需要我们深挖产生“尴尬现象”的根源,从根来解决问题。
比赛的目的在于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进一步的深化与运用,在比赛中提升学习效果,从而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发挥体育技能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不是简单的为了比赛而比赛。如果一味追求比赛的结果,只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效果,造成与教学目标相悖的结果。
为比赛而比赛的设计,导致比赛形式过于单一,比赛过程过于乏味。如在《轻物投掷》教学中,如果设计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比远,形式单一,学生失去兴趣,导致学生敷衍投掷,学生脱离课堂,自娱自乐。教师必须在课堂设计中进行深入构思,通过不同的形式,持续激发孩子的训练兴趣,比赛兴趣,保持课堂的新鲜感。
有比赛必须要有结果,有比赛必须要有评价。教师在组织比赛结束后,忽视比赛结果,对结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评价,评价不够到位,评价方法单一,有些评价忽略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本末倒置。不良评价使学生对比赛失去兴趣,积极性,影响课堂效率。
体育课堂普遍出现教条化,应试化,体育教师往往注重技能的传授,对意志品质,人格建设的培养略显不足。教学内容一练到底,一学到底,一项技能的学习贯彻始终,忽略比赛对体育课堂的重要作用。学校重视专业运动队的训练,对课堂教学中的比赛没有特别的要求,使得比赛涉及面偏小,参与度变小,导致学生缺乏拼搏精神。如何从学校层面加强体育课堂的教学比赛,让学生课堂充满竞争,值得学校、教研组引起思考。
立足学校实际,对《浙江省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进行校本化的整合实施,通过教材,教学内容以及区内外各项比赛整合课堂,逐步深化研讨,进行目标定位。
(1)深挖教材,以赛代练
《浙江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通过教材的梳理明确各水平段学生开展符合该水平段学习的内容,使体操、田径、球类等教学内容在不同水平段进行由高到低,由易到难,由深到浅的延伸与学习,给学生的技能学习搭建好的平台。但是,如果只是从技能教学到技能教学,往往学生只掌握单一技能,体育课程的价值除了学习体育技能之外,必须运用于实践,运用于比赛。
后滚翻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后滚翻,更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去运用后滚翻。教师创设相应比赛情境,在比赛中加以引导,使其知晓后滚翻的作用。又如,足球守门员技术的教学,通过各种类型的点球比赛来强化这一技术,让学生体会每一种技能都是为正式比赛而做下铺垫。
(2)课堂普及,以赛趣课
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梳理,在课堂中实施“课课赛”,让比赛成为常态化。实践证明,通过普及调动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而且还让学生更加喜欢上了体育课。
障碍跑教学,如果单一指导学生如何爬,如何翻,如何快速完成,不以比赛为最后检验,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课堂死气成成,无法达到本课设计的最终目的。又如,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强调手的动作,出手的拨指,没有实质上的投篮比赛或正式篮球比赛,课堂就缺乏趣味性,学生就会心生厌烦,不愿学,不乐学,不愿做,不肯练,导致学生对篮球这项运动产生厌恶感。
(3)内外合作,以赛提质
随着国家提出竞技体育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理念,明确了学校体育竞技化,开展各种项目的比赛。市长杯,区长杯等赛事的开展把学校体育推向了高潮,让体育教师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如何将课堂教学与校外比赛结合,从课堂教学中走向校外比赛,引起广大教师的思考。体育课堂的教学比赛需要提升,从小比赛延伸到大比赛,从单一游戏,走向综合性比赛。通过各类比赛,引导学生学习动作技能,通过简易比赛引向专项比赛。
如快速跑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学习起跑.摆臂的动作技能外,更要让孩子体会在短跑比赛中所学动作的重要性。设计快速跑的比赛中,发现跑得快的同学,鼓励他们参加田径队,让他们参加大型比赛,更让其他同学以此为榜样,以此为目标,提升课堂的趣味与积极性。
孩子喜欢了,愿意去做了,那么课堂训练的效果就能更好地体现,使课堂教学得到质的提升。
(1)有形设计,明确课堂主题
在平时课、公开课、优质课中体育教师会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从教学内容着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学生乐意学,主动学的课,开展课“赛”则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明确教材的方向,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我们在设计比赛中,只是简单的.敷衍地进行设计,在文章开始部分提及的前滚翻一课比赛的设计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设计单一.纯粹为了增加运动量而设计这一比赛,对教学内容.重难点都不能很好地体现,如何巧化设计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1)设计要明确。明确本节课教什么,练什么,紧扣本课的主题,让比赛服务于教学内容,让比赛进一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从而达到以赛代练的效果。
如:在上行进间的抛接球动作方法这一课的时候,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主训练抛接球的动作,以及不同方向与多种移动方法相组合的抛接球练习后,教师设计了两个比赛,一种是绕八字抛接球的比快游戏,一个是向后抛球转身接球比多的游戏。两个游戏的设计均围绕本课的主题:行进间抛接球,通过比快.比多进一步提升训练要求,让孩子更好的掌握行进间抛接球的动作。紧扣本课的主题,从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游戏的设计。
2)设计要精致。往往我们在设计比赛过程中考虑很多,如:组织要方便,安全有保障,能运用前面用到的教具,上下肢全面训练。但是,设计畏首畏尾,考虑太多,无法达到比赛精致化。
如:教师在教授前滚翻时,考虑教具.组织后设计了起跑后先前滚翻后加跨越垫子的折返跑接力。一旦出现比赛,前滚翻的动作就出现变形,学生追求速度,忽略了前滚翻的教学重点,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一游戏进行精细化。我们可以考虑前滚翻放置在起跑点,保证学生不用因为快速跑动引起前滚翻的动作变形。
单一地跨越垫子设计过于简单,可以通过跳荷叶的跳跃练习加运送垫子折返比快。起跑后,学生先将垫子放于起跑线,前滚翻后拿起垫子跑至小河边进行跳荷叶,完成后将垫子放至终点。
3)设计要提趣。提升学生的兴趣,要走入学生的兴趣点,孩子想得是什么,高段与低段学生需要什么,所以设计教学比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走入孩子内心,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比赛,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课堂代入感,发挥学生主体效果。
如:在前段时间某综艺节目撕名牌的游戏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在设计快速跑的教学时,可以借鉴撕名牌这一游戏内容,通过分组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快速跑的练习变得不枯燥。
教师可借鉴当下热门游戏设计,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小组合作类游戏的分组方法,小组合作特点,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以及小组合作意识,提升比赛的趣味性。当然,在球类运动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球类的特色,把比赛融入其中,排球的垫球教学不已枯燥的垫球练习为终点,加入三人对抗垫球增加趣味性。篮球的投篮训练中增加小组配合,传接球后投篮比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投篮的技巧,提升篮球的实战,保证篮球运动的完整性。
4)设计要整合。体育教学是一门整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丰富多样,项目多,趣味性足。设计的课堂需要把教材或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避免定位过于死板,导致学生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的技能。对于比赛设计,在紧扣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全面的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一个比赛如果能把锻炼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相关身体素质进行两种或者多种的组合训练,那效果肯定比单一的教学比赛更加完整,更有趣味性。
如:体测项目50×8的练习,我们在设计时往往有两种考虑,一种测试场地往返练习,一种在跑道练习。单一的跑造成学生不愿跑.不认真跑,哪怕是比赛那也是消极的比赛,练习的效果不理想。其实可以设计分段计时的方法来练习,以100米为一段,每段规定时间,分成四个段来定目标,每段的时间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设定,所定的时间由少变多,最后看学生能达标几个段。
这一比赛提高了比赛趣味外,由于每段时间的不一样,速度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完成一组练习不仅完成了耐力训练,更加进行了速度的训练,达到一跑多练,一赛多练的效果。
(2)分组合作,形成多样配合
课堂教学比赛设计中,大部分情况下涉及到分组,分组的模式往往是:四人一组,一班四组,男女分组等几种形式,分组形式往往是因为课堂好把控,调动方便等因素决定。但是这些形式老套,缺乏创新能力,而且考虑运动量与运动负荷,很多分组无法呈现课堂效果的完美性。我们需要设计更有利学生训练,更有利练习融洽,更利于学生配合的分组形式。如,在班级联赛中,我们往往会采用男女生搭配的全场或者三对三的半场比赛,通过男女生的合作,增加班级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女生参与篮球比赛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女生对篮球这一项目的兴趣。
分组模式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组队的自主性。在接力比赛中,考虑男女生的差异,我们教师会让孩子进行男女搭配,让孩子自己安排出场顺序,结合田忌赛马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做主。但是这些往往还是不够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具体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比赛。
如,快速跑的练习中,我们可以增加或减少比赛的距离来设计比赛,让学生自主安排跑哪一段的比赛,让偏胖的.速度较慢的孩子不会成为拖后腿的,让比赛更加精彩,更加富有竞争性与趣味性。教师还可以根据练习项目的整体性,设计一些定向的角色,借鉴网络游戏《王者荣耀》中的角色分配,如有些是负责远程攻击,一些负责近距离攻击.一些负责辅助帮助,每人各司其职,发挥学生的最大作用,让学生觉得自己是缺一不可的,从而让学生真正的投入比赛。
(3)自主创新,发挥学生主体
体育课堂往往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在不知不觉的训练中掌握相关的动作技能与方法,让学生能参与教师的课堂,不死板.刻板地设计教学,体育比赛也应该如此。如在前面提到的自主选人,自主分工都是相应的体现。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内容上进行让孩子主动创设,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内容比赛,其余的比赛可以让孩子创新,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如,《长江与黄河》比赛中,教师讲授基本的玩法:在教师的口令中,不断转换长江与黄河两组的追逐方式。如果比赛定格在此,那学生在3组比赛后就会出现消极比赛,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如何让比赛变得更好玩,学生会思考缩短场地的范围,距离变化来提升比赛难度;可以增加场地的复杂程度,增设垫子、标志筒、标志杆来提升比赛的复杂度;更可以通过长江黄河的人数分配,男女学生的人数分配等一系列小环节来提升比赛的趣味性。通过孩子的思考,增加难度,增加复杂度,趣味性,让孩子自己来完善比赛。
(4)循序渐进,降低比赛标准
《浙江省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小学有3个水平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动作与方法,分步、分阶段掌握重难点,不再一步到位,防止学了白学。省纲的分层次教学,完善了教学内容在不同水平段孩子的教学目标,更给我们在游戏设计上一个很大的启示:循序渐进的比赛模式。一个比赛我们不需要重复比赛2~3次,不需要一步到位比赛2~3次,可以在内容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进行设计,在评价标准的高低变化中进行设计。
如,双手前抛实心球教学内容中,通过练习我们往往设计比谁投得远来进行比赛,但是效果不好。比赛形式可以进行改变:由单手抛到双手后抛到双手前抛,不同的抛的方式进行比赛。也可以定目标的比赛:3米,5米,7米为档次,每一档得到相应的1分,3分,5分,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三次,看哪一组得分多,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又如,跳绳比赛中,可以设定不同时间的比赛:10秒比快,30秒比快,60秒比快;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100个跳绳接力,小组全员完成100个为胜,看哪一组先完成,每人完成的个数不定格在100,也可以依次增加或者按量减少。
比赛的方式多样化,难易程度的变化,给学生带来的训练效果.身心发展都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比赛要评价,多年的实践应用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存在单一性、片面性。首先,过于注重技能评价,评价手段单一。老师们在评价时都以比赛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态度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导致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管课堂表现如何都能拿到优秀。其次,只注重终结性评价,缺少过程性评价。在评价时只注重比赛结果,忽视比赛过程,忽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困生在课堂上无法尝试成功的体验。最后,学习态度评定模糊,结果参差不齐。在评价中都以教师的主观意识行进,在评定时对中等生的偏差很大,不能让学生感到信服。
(1)评价到位,肯定比赛结果
熟练掌握运动技术,必须大量反复的练习,比赛练习法让学生在实战检验中知道努力的方向,充分体现比赛的价值。体育教学中教师也要适时地引入评价机制,评价要到位,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和能力等进行及时的激励性评价,肯定比赛的结果,切勿含糊而过,顾此失彼。比赛评价需要全方位的关注,在肯定比赛结果的同时,关注比赛中学生所反应的学习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赛习惯是否正确的,比赛所呈现的动作方法、比赛方法是否正确、哪些动作技巧需要改进。比赛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所表现的能力,针对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提出肯定与不足。
(2)评价内化,凸显比赛内涵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比赛,必须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发展进行深度设计。如果学生在比赛中不能真实的反应训练的效果,就需要教师进行评价的内化。教师必须明确比什么,练什么,每次比赛教师关注的又是什么,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地讲解。快速跑的练习比赛中,重点是迅速摆臂,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比赛结束进行学生摆臂不足的讲解与点评,为什么这组同学比较快?为什么这位同学跑得更迅速,抓住摆臂迅速这一要领,强化动作的规范性,明确教学目标,形成深度记忆。只有抓住比赛的目的,才能更好地体现比赛的内涵,让比赛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
(3)评价多样,提升比赛趣味
评价方式多样化决定学生参与比赛的热情,简单,单一的评价无法激起学生参与比赛的热情。
首先,语言多样化。“第一组最快”“这位同学表现最棒”这些评价语言太过简单,常态化。教师需要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进行评价,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相结合的评价激发比赛的兴趣。“这组同学在这一次的比赛中表现得最棒,摆臂动作迅速有力,祝贺他们获得第一名”,评价语言抑扬顿挫,激发学生比赛兴趣,评价中带入动作指导评价,既有表扬更对动作要点进行点评与巩固,一评多用。
其次,评价形式多样化。教师的评价往往局限于语言评价,更需要多种形式的结合。评价中,可以增加肢体评价,对于获胜的小组与同学应该迅速跑至身边低身与其击掌,“give me five”,语言与肢体相结合的评价给予获胜队伍积极的肯定。低中段的孩子可以使用物质评价,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最后,评价范围多样化。教师设计的比赛往往是单人与小组配合的比赛。单人比赛要将评价扩大化,肯定优秀学生表现的同时,进步学生更加需要关注,让其明白努力也能得到奖励。小组合作比赛必须实行小组捆绑式评价。通过合理安排人,精心搭配成员,及时组间调整,明确组内分工等来提升小组合力,更加可以通过相邻小组评价,组长评价,点名评价的评价方法优化课堂常规。通过评比“技能之星”“团队之星”“体育之星”等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小组捆绑式评价”体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社会适应能力、合作与竞争意识。
(4)评价调控,关注学生心理
教师关注比赛结果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比赛中所产生的问题,对问题需要及时控制及时点评,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在团体比赛中往往出现两个小组互不相让,从场上竞技延伸到互相谩骂;小组内由于个别学生能力不够,产生组员嫌弃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对比赛的调控不够。在比赛设计,人员分工的基础下,对于问题苗头产生及时遏制,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帮助弱的同学,如何规范动作,如何利用组内合作赢得比赛。让学生了解比赛的意义在于比赛中学习,比赛中合作。比赛没有最后的赢家,有些人输了比赛但收获了团结,收获配合,在人生道路上明白团结才是真正的强大。对于胜败,要理性看待,明白自身不足,他人的闪光点,自己努力、学习方向,而不能因为他人获胜而产生不屑,不满,厌弃等负面情绪,真正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综上所述,比赛是一个体育课堂永恒的话题,如何科学地设计课“赛”,如何高效运作,拓展实施,使比赛的意义最大化,仍然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继续在实践中太久,在操作层面上进行改进。相信,科学、有序、正确地开展课“赛”,一定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应变能力,发展个性,融洽合作意图,增强体育意识……我们要利用和开发好这把双刃剑,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