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要走很长的路,一路上就常常要有人拉一把。我自己年轻时候的路就走得很艰难,是遇到了几双“大手”才有幸“走进科学”。如今自己成了“大手”,也想拉起奋斗的“小手”。
那些当年被寄予厚望的少年,有多少走上了科学的道路?作为前辈的我们这一代人,反躬自问,是否也有失职之处?
如果每年平均能有100名“可能的科学苗子”参加科研实践,其中有2%~3%日后会成为顶尖人才,那么积年累月,效果还是可观的。为保住这些“可能的科学苗子”,我們没有理由不尽力。
杰出科学家的首次创造高峰,一般出现在30岁之前:牛顿23岁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26岁发表狭义相对论,波尔28岁提出原子模型……20世纪的100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计159人次,他们取得代表性成就的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29.9%,40岁以下的占67%。
青少年十六七岁时,正是其探索人生、发现自我的“志学”之年,这个时候能否得到“走进科学”的机会,至关重要。在青少年培养科学兴趣的关键期,应该有一个组织,给他们领路!这个问题,对政府,应属谋国方略;对科学界,是一种严肃的社会责任。
不能把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活动当成考试竞赛的“敲门砖”。坚决反对掺杂任何应试教育、应赛教育的思想和做法。
科学普及了,才能让更多孩子受益,我们尽力根植一片深厚的土壤,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