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关键词:秩序与非秩序理论;字体设计;方法
1 秩序与非秩序的理论概述
秩序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有条理、不混乱的状况。贡布里希 (E.H.Gombrich,1909—2001)在《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1] 一书中对秩序感进行了大量论述。他认为秩序感是人和其他动物都具有的,秩序感存在于人类的生物遗传之中,且有机体在周围环境之中的活动都是在其内在秩序感的指引下进行的。非秩序是对于秩序的一种反叛,即对秩序的打破。
贡布里希结合心理学、信息论、生物学等学科领域来架构秩序感的知觉理论。他的秩序感理论不同于“刺激――反应理论”,他认为应该把有机体视为具有能动性的有机体,在内在预测功能的指引下进行活动,而这种内在预测功能即内在秩序感。有机体在这种预测功能的指引下,能够努力与环境保持平衡,并利用秩序感来作出必要的调整。当有机体在进行知觉活动时,会对事物进行预判,而那些预期到的就是多余的信息,存在了一定时间便不再引起有机体的注意。相反,如果预期的信息与外界刺激具有偏差,产生的偏差越大,带给有机体信息量的关注度就越高。也就是说,当预期与外界刺激相匹配时,人们注意力会松懈,但當两者不匹配时,人们才会聚焦注意力,在秩序与非秩序之间的对照中人们的知觉被唤醒了。
贡布里希指出审美的趣味来自于对某种介于乏味和复杂之间的图案的欣赏。过于单调的图案很难引起人们的审美乐趣,而过于复杂的图案又会使人们的知觉系统负荷过重从而停止对它进行欣赏。故一般而言,可以给人们带来审美快感的是那些具有秩序与非秩序视觉调和的作品,即那些看上去不会让人感到厌倦同时带有新颖感的作品,它们的共性均为:“在秩序和非秩序之间实现恰到好处的视觉调和”。
2 基于秩序与非秩序理论的字体设计意义
语言的视觉性是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字承载了历史,并在渊源长河中,将时间的影像记忆成可视化的符号系统[2]。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具有创新性的字体设计拥有新奇的造型特点,在视觉上可以给人带来冲击感,但对于许多人而言却不一定是感觉舒服的。因为太大的差异性甚至会给人一种厌恶的感觉,所以为了从视觉角度上取得平衡,就必须要具备有秩序的造型与自由的体感情绪这两点要素,达到一种令人舒适的境界。再伴随着顺势而注入的体感情绪,将语言资讯包裹出具有温度的文字,才能使文字产生让人舒服的调和性[3]。由此可见,基于秩序与非秩序理论的字体设计,不仅丰富了字体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对字体这一种具有历史记忆功能的符号系统进行了情感上的升华。
基于秩序与非秩序理论,在保证字体可读性的前提下对其结构进行秩序与非秩序的调和,譬如通过构建框架、破坏字体骨架等手法,在字体结构上采用丰富多样的设计手法进行创新,并将秩序与非秩序调和的特质根植于字体设计之中,使得字体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觉特征的同时不损其协调性。
基于秩序感框架之下,对字体的造型进行省略、模糊等创作,可以更好地去表达字体本身所具有的体感情绪,使得字体作品极具个性,进而为观者提供独特的视觉心理体验。同时对造型元素进行统一协调处理,让字体在显现其表情的同时给予人舒服的视觉感,使得字体在传递文字意象的同时,赋予其变化。
通过对字体的造型或结构做出在秩序的状态下的非秩序变革,使得观赏者获得视觉冲击与心理感受,这是人体机能对基于秩序与非秩序理论的字体设计作品所产生的视知觉体验,是秩序感对于人们视知觉的影响与表现[4]。正是由于秩序感存在于人类的生理机能与生活环境之中,所以探究字体设计同秩序与非秩序理论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与实际应用是具备合理性的,对于发展现代字体设计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3 基于秩序与非秩序理论的字体设计方法
贡布里希认为秩序感表现在所有的设计风格之中[1],依据其秩序与非秩序理论中多余度和显著点的定义与特性,与字体设计方法相链接并应用到字体设计中。因此,在其字体设计作品中也不乏存在着秩序与非秩序之间进行调和的设计表现。
3.1 多余度特性下的字体设计方法
在人类的知觉活动中,当预期的图像出现时,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种效果称为延续。当各种特征的相对频率和分布规律不变,人们就会将其视为延续并失去新颖感,多余度(Redundancy)是对于延续的感知[1]。多余度源于信号传递科学的研究,它并非代表着不必要的、多余的事物。在字体设计中,笔者认为可以运用延续原理,通过构建框架实现其秩序。由“多余度是对于延续的感知”这一定义可知,在字体设计中同样可以运用多余度原理进行设计,也就意味着可以通过省略字体笔划、对字体结构进行模糊处理等设计手法来进行非秩序状态下的字体设计。在维持字体可读性与不损其字体机能性的前提下进行秩序与非秩序的视觉调和,在强化文字特征的同时,达到显现文字表情的目的。
3.1.1 框架构建
在字体设计中,框架的构建对于字体的秩序表达至关重要,文字造形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为了达到秩序可以通过添加框架以求平衡。如图1“心训小说”,为达成秩序,故使用构建的网格框架将这四个字进行统一规范。
3.1.2 省略笔划
贡布里希的秩序与非秩序理论中多余度这一概念和高桥善丸的字体设计思想产生了共鸣。譬如图2“レト口な印刷物ご家族の博物纸”,这是一本收集20 世纪前半期粗略印刷物的书籍,在字体笔划较多的地方进行部分性省略,在保持字体可读性的前提下,对字体进行减省笔划的处理,使其更具通透感的同时,还起到了提升其辨识性的功用。
3.1.3 模糊处理
同样根据前文提到的多余度原理,可以在维持字体可读性的前提下运用多余度原理对字体进行模糊处理,如图3“春の夜”,将字体部分笔划进行模糊处理,形成印刷晕墨效果,带给人有机感,在秩序与非秩序理论的框架下,保持字体机能性的同时也起到了提升其辨识性的功用。
3.2 显著点特性下的字体设计方法
中断的感知――视觉显著点(Visual Accent)源于延續的间断,中断的效果即是对规则的破坏。当注意到与人们生存环境的秩序产生偏差之时,这样的偏差却恰恰是可以给人带来多样性的快感与刺激的[5]。然而过多的中断会引发注意力的混乱,因此,对显著点进行适度把控,有益于秩序与非秩序之间的调和。在字体设计中,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中断原理,通过加入有机曲线、破坏字体骨架等设计手法来构造视觉显著点的效果,对视觉显著点的特征进行适当统一处理之后,达到恰到好处的视觉调和。
3.2.1 破坏骨架
破坏骨架是字体设计最为常用的设计手法之一,往往可以更加强调文字的表情。但这项打破并不是单纯地去破坏文字的平衡性[5]。如图4“逆光”,仅仅用三种角度的直线构成字体。“逆”字配合“光”字,通过改变部分字体结构,使整体更加统一且具有韵律感,同时也营造出在秩序与非秩序视觉调和下所带给人的审美乐趣。
3.2.2 有机曲线
高桥善丸认为,在秩序的基础上部分性地加入有机曲线可以让文字更具亲近感。他提出:“这并非全部是由曲线构成,而是重点式的在拥有几何形态骨架的同时混入有机曲线,如此一来,产生紧张与缓和的对比,此时有机线条会有强弱,而个性的表现幅度也得以扩大”[3]。打破其熟悉的文字结构,在赋予其创新性的同时,保证整体字形的平衡。如图5“婚胜”,“婚”字运用有机线条将字形加以女性的柔美感。“胜”的月字旁则处理成像月亮般的线形。整体字形都是在基于框架的秩序上作出非秩序的调整,给予人以舒适的视觉调和的快感。
3.2.3 统一
统一在字体设计中也尤为重要,在一组字体中,相同元素的运用会使得字体更加和谐。如图6 的“wings”,这是大阪艺术大学校友会机关杂志的标题。整体字形是在网格框架基础上搭建而成,“wings”意为翅膀,“w”为羽毛的意象表达。为了让整体字形更加灵动且具有韵律感,“i”上的一点也采用了相同的羽毛元素,使得整体字形保持着秩序与非秩序之间的视觉调和。
4 结语
本文基于贡布里希的秩序与非秩序理论研究字体设计,探索此理论框架下的字体设计意义及方法。时至今日,字体设计已不是局限于一个领域的设计活动,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探索,充分了解字体本身以及其所涵盖的理论,才能为文字创造无限的空间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