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花
语文课上,我正在黑板上奋笔疾书。突然,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小王叫了起来:“朱老师,朝廷的‘廷字写错了吧,您写成了家庭的‘庭。”
我一看“朝庭”二字,还是没反应过来哪里有錯,我说:“有错吗?”看了一会儿,我明白过来,在黑板上又写了一个“廷”字。
小王查了字典说:“朱老师,确实是这个没有广字头的。”我把“庭”字擦掉,又郑重地把“廷”字写在上面,并对孩子们说:“你们看,朱老师也会写错别字。我决定惩罚自己写10遍。”班级里响起一阵笑声。
晚上,我将两个字抄写了12遍,还查阅了“庭”与“廷”的区别。
“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意思,一是朝廷,二是姓。
“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种意思,一是厅堂,二是指正房前的院子,三是指法庭,四是姓。
这件事过后,我又想,为何我不在课堂上让小王把“庭”和“廷”再讲清楚呢?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自己区分这两个字呢?我失去了一个极佳的教育契机,没有把这两个字的区分种植到学生的心里。
我常用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来激励孩子们对老师提出质疑,但真正的质疑降临时,我却只与孩子们向前走了五十步,剩下的五十步又折回了原处。
其实,课堂的魅力就在于,它总是千变万化,总是有未知的风景。思考的火花自由飞翔时,恰恰是课堂的高光时刻。如果,我在小王同学查字典后,让他上台给孩子们讲解一下,或者放手让孩子们探索“庭”与“廷”的区别,那一刻,孩子们一定会感到无比喜悦——因为,我们共同解决了一个老师都不能确定的问题。
由此,我总结了三点,努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和学生一起向更加有效的课堂迈进。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王对“庭”字提出质疑,恰恰表明了他的思维一直在高质量地与课堂进行融合。
我们的课堂,应鼓励学生质疑。疑问,就如我们打开通往智慧之门的钥匙,能够带领我们去寻找光亮,获得勇气,迈向成长。
我们总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课堂的真正平等,是要让学生多一点成长的空间,而不是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路径,亦步亦趋地向前走。
老师与孩子的关系,更像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伙伴。老师也许会出错,学生会有不同的声音,我们不断地走在试错的路上,清晰未来的方向。
一位年轻的老师问教研员一个问题:“陆老师,为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老师强势,除了语言上的表达之外,还有什么要注意的?”陆老师说:“你设计的问题,尽量用开放式的答案,引导学生打开思维。”我恍然大悟。老师为了尽快结束学习内容,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书读完,把设计的问题解答完,把所有该做的练习做完,于是,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事先预设好的,唯一且固化。看似节奏快了,但学生失去了思维的宽度与深度,学习的过程由此会失去探索的乐趣。
慢下来,把学生的思维打开,让更多的思考可视化,虽然看起来走得慢了,实际上,却是为了能够更快地前进。慢下来,也是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练兵场。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