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芙蓉
【摘要】反转新闻并不是新媒体时代特有的,但却在新媒体环境中大量出现,并且呈现出反转频率增加、社会关注度增强的特点,并有常态化的趋势。反转新闻的泛滥所体现的是传播方式转变带来的媒介素养落后,传统媒体的采编流程受到新媒体冲击,新构建的新媒体传播流程缺乏足够的监督、核实和自我约束,为新闻传播秩序带来了挑战,也成为当下新媒体传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反转新闻具有其孳生的土壤,应该正确面对期衍生机理和传播过程,多方发力降低其发生频率及社会危害。
【关键词】新媒体;媒体融合;反转新闻;议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24.050
1. 反转新闻的定义及性质
1.1 反转新闻的定义
所谓“反转新闻”,指的是一个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在新闻事实、核心要素及公众反响等方面发生一次或多次反转的现象。反转新闻的背景事件一般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容易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但让公众产生更大猎奇心理的却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戏剧性反转,并最终导致公众态度的巨大转变。
1.2 反转新闻的特点
由于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各类信息鱼龙混杂,也让“反转新闻”的概念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实际上,新媒体时代的反转新闻从本质上来说,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更应该被认为是新媒体渠道中被网民传播的一种信息,它们在传播之初并没有新闻媒体的参与,而是公众通过社交媒体、自媒体或商业网站进行传播,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受到正规媒体的关注并介入,让网络信息过渡为真正的“新闻”。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往往是从“民间”跨越到“官方”,这也一般是新闻发生反转的重要分水岭。
1.3 媒体的基本类别
研究媒体的公信力,首先要做好媒体的类别划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体”这一概念已经不仅仅指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等传统媒体,而是拓展到了全媒体,既包括官方媒体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创办传统媒体、新媒体,即官方媒体;也包括非官方机构的新闻网站、娱乐网站、社交平台等商业网站,即商业媒体;此外还包括各类机构及个人在不同网络平台上创建的各类社交媒体、自媒体账号,即自媒体。反转新闻因真实性而发生一次或多次反转,本质是对原新闻真实性的推翻,即便事出有因,反转新闻的真实性、传播导向和幕后策划都是有问题的,一旦媒体机构涉及其中,新闻发生反转后,公众都会产生不信任态度,都会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恶劣的影响。
2. 新媒体时代容易出现反转新闻的原因
反转新闻虽非新媒体时代所特有,但却在新媒体时代成为一种新的传播现象,反转新闻的大量出现,与新媒体传播技术、网民媒介素养、传播议题设置等息息相关,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议程设置功能易引发社会舆论爆发
公共媒体具有高度的议程设置功能,通过对某些社会问题的重点报道,将此类新闻安排成为频率更高的常态化报道,以影响社会舆论导向,为反转新闻出现埋下了隐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媒体不能左右读者的思想,但这种“设置”功能却可以为公众安排媒体认为最重要的新闻报道,引导公众对这些话题予以关注,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便充分利用了议程设置功能,通过集中报道、大篇幅报道某个新闻事件,通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潜移默化,影响读者的思维观点。
新媒体的多元化也充分利用了议程设置功能,在新闻快速传播的背景下,通过人为推动、策划和捏造事实等方式,影响网民的关注点和观点。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更加容易误导网络受众,形成失实新闻,最终推动了新闻反转事件和社会舆论的爆发。这种情况下,网民、新闻从业人员如果缺乏足够的甄别能力,就容易被“安排”成虚假新闻或炒作新闻的传播推手,在二次传播和新闻报道中出现信息失真、错误评价等问题,导致失实信息影响更多的网络受众。新媒体对议程设置的影响,与每个网络信息传播的参与者都密切相关,一句不负责任的留言、一次未经核实的转发,都有可能为反转新闻埋下伏笔。
2.2 公众媒介素养缺乏,网络行为容易受误导
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是公众接触网络信息、发布个人创作内容的主要平台,社交媒体对内容的审核程度无法与传统媒体相比,成为网络传播乱象的根源之一,大多数的反转新闻出自于社交媒体,创作者多为网络公众,而造成新闻发生反转的推动者则大多是官方媒体和专业新闻从业人员。新媒体是一柄“双刃剑”,尤其对普遍缺乏媒介素养的功公众而言,在掌握了新媒体工具的使用权后,却无法准确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也即是说,在网络赋权的新媒体环境下,网民在新闻传播中的“权限”会被无限放大,即在虚假新闻出现后,网民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对虚假新闻进行助推,而当新闻发生反转后,网民有一窝蜂地转移到对立面进行新一轮的评论、转发。
不论站在反转新闻不同观点的哪一方,网民的观点和身份都是可以自由切换的,网络匿名和自由发言的机制下,缺乏媒介素养的公众并不在意自身是否受到网络舆论的误导,同时网民的情绪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会被放大,情绪爆发产生的后果也进一步让加重了反转新闻的衍生环境。
3. 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的危害性
3.1 反转新闻严重影响媒体公信力
网络信息被反转,殃及官媒。在新媒体时代,不少网民对媒体分类并不熟悉,容易将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平台看做是同类性质的“媒体”,而实际上大量网络新闻并不能被称作“新闻”,只能算是网络信息。因此,當商业媒体、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出现反转后,公众容易将虚假新闻的“黑锅”扣在正规的官方媒体头上,这种情况下的媒体存在“一损俱损”的现象。从新媒体传播现状来看,由于社交平台、自媒体、商业媒体存在大量虚假、泄愤、谣言等信息,已导致新媒体的公信力极为低下,部分了解新闻传播规律的网民更愿意相信“官方发布”,对来源不明的信息保持怀疑态度。
3.2 反转新闻引发公众立场对立和关注点偏离
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中,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创作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尤其随着短视频的兴起,网络信息创作的门槛再次降低,公众创作的各类数据形成了复杂纷乱的网络大数据。当影响力巨大的反转新闻出现后,原有秩序下的信息传播会发生严重的方向偏离,信息已经不在是简单的传播与接收,而是夹杂着反转新闻不同立场的观点言论,各方據理力争,根据各自愿意相信的证据阐述自己的想法,争取所在立场的精神胜利,形成了只关注“反转”而忽视“新闻”的现象。但在这种“立场决定思想”的论战中,公众辩论的论点往往会偏离新闻本身,而是转移到人身攻击、个人情绪爆发、观点维护等方面,对新闻的真相却少有人问津,在网络公众的这种彼此影响下,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新媒体环境容易成为人们发泄情绪、制造焦虑和传播不成熟观点的空间。
3.3 反转新闻引发网络传播的从众效应
随着反转新闻发生的频率增加,越来越多网民、自媒体人或商业媒体发布一些不真实的信息,尤其是网民个体在转发和评论中的错误、偏颇及臆造信息,让一些社会事件的传播成为一滩浑水。但互联网监督机制并不完善,反转新闻发生后,绝大多数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始作俑者,都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道德的谴责对此类人群起不到约束作用,造假和起哄危害大、成本低、收益高,很容易便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他网民或自媒体人发现这一现象后,对制造虚假新闻的行为趋之若鹜,这种虚假信息领域的从众效应,进一步加剧了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公信力流失,不利于营造有序的网络传播环境。
4. 新媒体传播中反转新闻的应对策略
反转新闻的本质是虚假新闻、不实信息,不论是商业媒体、自媒体还是官方媒体,其发布的新闻信息被反转后,新闻的真实性、公众对知情权、新闻传播环境等都会受到恶劣的影响,而大多数人缺乏辨别新闻真伪的能力,加之官方机构难以对新媒体环境进行完善监督,导致新闻辟谣、内容创作、平台管理和监管机制难以实现对反转新闻的应对。因此,新媒体传播中做好反转新闻的应对,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保障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秩序。
4.1 专业记者编辑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根据我国现行的新闻采编管理规定,只有官方传统媒体和个别官方新媒体的从业人员能够领取记者证,是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官方新媒体从业人员并无新闻采编资质,商业媒体、自媒体从业人员并没有新闻采编资质。因此,觉得多数的网络传播出自非专业人士之手,这就对专业记者编辑的“把关人”身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反转新闻中,专业记者编辑大多数情况下扮演的是辟谣、深挖真实信息的角色,但个别情况下也是反转新闻的始作俑者。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专业记者编辑体现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坚决抵制虚假新闻和恶意夸大信息的行为,维护新媒体传播秩序,坚持新闻职业道德,不受外界利益诱惑,力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服务性和公信力,贯彻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做好新闻机构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4.2 反转新闻当事人要及时发声辟谣
新媒体平台的多样化,为公众参与新媒体传播创造了基础条件,社交媒体门槛低、自媒体创建对技术要求不高,因此,当反转新闻出现后,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应该及时出面辟谣澄清,将完整的新闻真相及证据链公诸于众,避免因事实不清引发各界的猜测,也缩小了信息造假者继续行骗的空间,防范错误的信息持续发酵。需要注意的是,在反转新闻的早期传播中,受利益驱使的信息造假者为了掩盖谎言,会持续输出谣言,因此了解真相的当事人应该及时联络官方媒体,共同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中,引导公众了解真相,减轻因站队而导致的网络暴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反转新闻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媒体公信力,为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这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平台多样化、公众媒介素养低、监督机制不完善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杜绝反转新闻,不仅需要官方媒体从业人员更加注重职业道德,更需要公众在网络活动中提高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同时还要增强个人媒介素养水平,做到不造谣、不传谣,共同维护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秩序。
参考文献:
[1]张露珊.浅析网络自媒体环境下的反转新闻现象[J].东南传播,2020(05):5-7.
[2]陈珂.ZCSF企业新媒体运营策略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