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双循环”无疑是一个热门词汇。对于民航运输业来说,服务好“双循环”国家战略,既是行业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民航业在后疫情时代走出危机的必然选择。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民航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对于民航业来说,不仅需要在畅通内外循环中发挥支撑作用,而且在促进投资、消费方面也大有可为。如何在“十四五”期间将产业发展与国家“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相结合,是中国民航需要破解的一道时代考题。
深挖内需,优化服务供给
过去10年,中国民航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全球民航业陷入低谷,中国民航市场也未能幸免。但幸运的是,由于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如今中国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已经基本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市场旺盛的需求。
在“双循环”格局中,内需尤其是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具备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但数据显示,我国只有1.8亿人搭乘过飞机,这表明我国民航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如何发掘这部分人口的潜力,需要民航运输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创新服务供给。
中国民航局的有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国际航线由660条增长至953条,国际客运市场份额从46%增长至53%。“十三五”期间,我国国际客运票价降幅达到35%,但相比之下,国内机票的平均价格仅下降了4.3%。由此可见,未来要构建“以我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航空运输发展格局”,以及考虑到短期内国际航线市场的恢复将远慢于国内市场,我国国内航空运输企业应调整发展思路,从而更好地促进民航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在后疫情时代更要主动从危机中寻找商机。2020年,多家航空公司推出的“随心飞”就是对疫情下航空市场消费需求的一个极大的刺激,也是航空服务创新的一次探索。在“双循环”格局下,企业需要继续在创新服务方面多做文章,深挖内需。
着眼未来,航空公司应该进一步细分消费人群,根据不同乘客对时间、价格等不同的敏感程度来重新定义消费群体,提供差异化产品。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航空+”服务整合。事实上,在“十三五”期间,中国民航局就已对各航空公司提出过相关建议,如今在疫情的“倒逼”之下,企业或将加速服务创新的步伐。
大力发展低成本航空也是深挖内需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低成本航空是推动航空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型的重要途径,但一直以来,我国低成本航空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未来,航空公司若能探索出一条服务好“自费游”、“老年团”等巨大潜力市场的低成本航空新模式,则无异于开辟了一片蓝海。
“双循环”战略与机场建设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基础设施是拉动投资需求增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中国民航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一方面,建设完善“机场网”仍有较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传统民航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也有巨大的潜力。坚持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并举,加快民航基礎设施建设,有助于带动上下游需求和投资,从而一方面服务好“双循环”战略,一方面也从战略的落地中受益。
首先,从世界级机场群的建设来看,具有协同发展的世界级机场群和布局功能合理的国际航空枢纽及国内机场网络,对我国城市群建设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代表的19个城市群,以及以喀什和拉萨为中心的2个都市圈的“19+2”城市群空间结构,但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代表的我国城市群除面积和集聚人口的绝对数量占有优势外,经济总量占比等指标与五大世界级城市群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综观全球,世界典型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驱动力就是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是我国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有关研究表明,机场群建设要集中统筹管理,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机制,形成以大型国际枢纽机场为核心、区域枢纽为辅助、辐射周边中小机场的格局,对空域、航权、时刻等资源进行整合,重塑区域航空运输市场结构,形成目标同向、优势互补、措施一体的发展格局,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其次,要着力推动“机场网”提质升级。当前正值我国机场规划建设高峰期,加快实施一批、规划一批机场项目,通过机场大建设,带动大投资。一是加快实施大型机场改扩建项目,落实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以提高中西部地区机场密度为重点,加速推进一批新建机场项目落地。二是总结部分先行机场智慧化建设经验,实施一批“智慧机场”试点项目,推动机场基础设施水平升级。三是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全面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凸显民航基础设施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培育“智慧民航”新动力。调动全民航力量,全面加快民航科教示范区建设,打造民航服务“双循环”示范引领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在发挥重大项目投资拉动效应的同时,聚力、聚智、聚产业,建成民航先进技术创新平台,输出一批成果,推动示范应用,驱动“智慧民航”建设,为民航服务“双循环”提供可持续动力。加快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示范基地)建设,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无人驾驶航空融合发展,以无人驾驶航空拓展应用带动无人机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双循环”战略与内优外扩
后疫情时代,我国航空运输市场的结构将发生变化。首先,在短期内国内航空市场的增速将快于国际市场,未来我国航空运输市场将形成国内国际市场互补共促的新格局。
而随着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客运市场结构渐趋成熟,支线航空也将迎来发展黄金期,国内航空市场格局将由此前的全服务为主向“全服务+支线+低成本”互嵌的模式转变。市场结构的转变也给行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打造高效的干支联运模式。干线时刻高效运用,支线为客源机场,这需要多航司协作。支线机场高质量发展是民航强国的重要任务。由“建网”到“上网”,通过建立干支结合、联程共享的航线网络模式,将中小机场与临近的枢纽机场进行高频次链接,利用枢纽机场的航线网络优势,实现快速、经济、高效并网,迅速提升通达性是未来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笔者认为,行业可以围绕内循环为主体的要求,调整优化国内航线网络布局,重点“强干线、密支线”,优化骨干航线航班结构,在主要城市之间建立一批航班密度较高、时刻分布均匀的精品“空中快线”。扩大北上广与支线机场的航线连接,加强支线机场与周边省会城市、旅游城市之间的连接,加快“织密”支线航空网络。发挥航空运输在畅通內外循环中的优势,聚焦“一带一路”,拓展国际航线布局,扩大优化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等地的航线网络,加快布局非洲重点骨干航线,以北上广为枢纽构建国内、国际航空网络衔接互转的“双循环”格局。完善航空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设施连接、标准衔接,畅通航空网络与综合交通网络的循环。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中国航空货运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数据显示,自“十二五”以来,我国航空货邮运输量年均增幅只有3.3%,远低于客运市场年均增幅10.9%的速度。目前,我国没有专用的货运机场,鄂州机场尚在建设中,货运优势机场只有一座,即上海浦东机场。而美国有货运专用机场25座,货运优势机场58座。我国的航空货运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疫情期间,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航空物流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因此,在“双循环”战略下,民航运输业应提升航空物流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服务能力,加快扩大全货运机队规模,建立以大型远程货机为主的机队结构。推动传统航空货运向航空物流转型,增强主要航空货运企业市场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在构建自主可控的航空物流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支持快递企业提高航空货运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国际市场布局。引导和支持航空货运企业与快递、电商、物流等企业联合重组,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服务集成商。加强航空物流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协同平台畅通渠道,深入对接国产飞机等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产业的供应链保障需求,优化运输网络和物流服务供给,实现精准服务、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同时,协同“一带一路”实施民航“走出去”战略。畅通我国产业的国际供应链、保障产业链安全,需要加强航空物流服务的国际化战略布局。当前民航强国建设已进入“转段进阶”的新时期,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发挥我国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加强与工程建设、投融资企业等合作,加快从“承建机场工程”向“投资运营设施”转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和地区的机场、货站等设施投资和运营管理。实施面向“一带一路”的民航人才培训项目,提供民航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为“走出去”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