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祎航
摘要:世界能源格局变革之下,国际天然气市场宽松,天然气的重要战略地位持续突显。中俄两国政治关系融洽、天然气结构互补,在西方持续压迫下具有广泛的天然气合作机遇,以管道为主、海上LNG为辅的合作特点既满足俄气的出口需求,也能改善中国能源安全格局。但同时也存在俄罗斯天然气国家垄断,双方合作层次较低、定价权等问题。因此,中俄双方要以政治互信、拓宽合作、共建天然气市场为抓手,揭开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天然气合作新篇章。
关键词:北极;天然气;北极航道;亚马尔LNG
一、国际天然气供需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数据显示,2018年一次能源消费增长2.9%,几乎是过去十年平均增速的两倍。其中天然气的贡献超过40%,是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一次能源中,天然气占比上涨至24%,与下降至27%的煤炭份额差距缩小至3%,是世界能源的“三巨头”中最有潜力的支柱能源。
根据《2019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19年全球天然气产量大于消费量约0.13万亿立方米,产量增量大于消费增量40亿立方米,意味着全球天然气市场处于供需宽松状态。预计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增速下降为2.6%,全球产量增速下降为3%。供需两端发展均呈现下行趋势,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三大天然气市场的风向标:北美亨利港价格、欧洲NBP/TTF价格、东北亚LNG现货/进口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下跌,似乎天然气市场有“冷却”的迹象,但投资热度不减。2020年全球计划达成液化天然气FID项目7项,每年有9700万吨产能。
而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等严峻的全球问题出现,世界能源转型势必将朝向低碳化、清洁化方向进行。天然气具有清洁低碳、资源丰富、使用便捷等特征,将在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EIA的数据,2018~2050年,全球天然气的消耗将增加40%。根据《BP世界能源展望2019》的数据,从2020~2040年,天然气和新型能源将占全部能源增长的85%。其中天然气占比更大,且将取代石油成为第一能源。国际天然气消费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从需求角度看,根据IEA的数据,到2040年世界天然气总需求量将达到约54000亿万立方米,较2018年增长了近40%。从供给角度看,全球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直到2018年年底,世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约为7000万亿立方米。即使按照2040年世界总需求量来计算,也足够使用约36年。
总的来看,尽管当前天然气市场呈现“冷却”态势,但在世界能源格局变革大背景下,天然气将逐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世界一次能源中的主体。而天然气丰沛的储量、不断增长的天然气需求,也使得国际天然气市场前景广阔。
二、中俄天然气合作的机遇
全球政治经济深刻变革的今天,中俄两国在天然气领域存在广泛的合作机遇。首先,中俄政治关系良好。国家间政治关系决定了能源合作的程度。2019年6月5日,中俄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处于历史上最友好的时期。良好的政治关系,意味着双方政治互信深厚,具备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能源合作条件,能源的政治意义相对减弱,商品属性增加,因而具有巨大的合作机遇。
其次,中俄能源结构互补。俄罗斯是天然气大国,2018年俄天然气探明储量世界第一,天然气产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气出口国。中国是天然气进口量第一大国,2019年总进口量为1373亿立方米,其中管道气为514亿立方米,LNG约为859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高达45.2%。由此来看,两国存在客观上的能源合作需求。中国具备人力资源充沛、资金雄厚、开发技术成熟、人才储备丰富的优势,俄罗斯则具备天然气开发成本低、气源充足、天然气供应稳定等优势,考虑到地缘上的毗邻性,双方互为天然气合作的理想伙伴。
最后,西方国家外部压迫。能源出口是俄罗斯财政的重要来源,2019年俄罗斯能源占国家GDP的60%,出口欧洲的天然气占俄总天然气出口约1/3。因此俄罗斯能源出口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与欧盟甚至美国的政治关系。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包括对其能源企业高管进行个人限制、能源设备进口限制、能源企业融资限制等,给俄罗斯财政和出口造成重大打击。
美国“页岩革命”使其成为俄罗斯强力竞争者。2018年美国贡献了全球天然气40%的需求增长和45%的产量增长,是天然气市场繁荣的主要推动力。同年美国天然气产量超过俄1623亿立方米,LNG出口总量超过俄35亿立方米,严重威胁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市场份额。美国天然气储产比仅为14.3%,远小于俄58.2%,可以預见在美特朗普总统积极推动下,美国巨大的生产潜力将会进一步挤压俄气市场。2020年3月开始的石油价格战,使得俄罗斯能源出口雪上加霜。在美欧国家的联合压迫和OPEC步步相逼下,俄罗斯受到政治和经济上双重钳制,国家发展受到很大阻碍。
中国正处于“百年之为未有”大变局中,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巨大的能源消耗以及高度的进口依赖,也使得能源进口安全的战略意义凸显。在政治经济领域都遭遇挑战与挫折的中俄,具有广泛的利益交汇点。俄罗斯亟需找到能源出口转移的合作对象维系国家财政,中国也亟需增强能源进口多样化保障安全,双方互为理想的合作伙伴,并且可以以天然气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加深能源合作与政治交流。
三、中俄天然气合作现状及特点
中国天然气合作现状持续向好,体现在以下五大项目。
首先,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签约于2014年5月,累计30年,2019年12月12日正式启动合约规定年供给量逐步达到380亿立方米,是继中俄原油管道之后第二条陆上能源通道,标志着中俄能源合作进入了新纪元。东线投产意味着中国东北能源通道的建立,四大能源通道战略基本成型。双方在20年艰苦的谈判中逐渐增进理解,积累了相关经验,为两国未来开展其他天然气合作铺平了道路。
其次,西线天然气管道项目,目前处于搁置状态,但形势正朝着有利方向发展,预计开通后,西线每年将提供300 亿立方米。东西两线是2009年中石油与俄气公司达成的框架协议内容,由于双方管道建设、价格、定价方式以及战略设计问题,东线的发展先于西线。而如今得益于东线项目成功投产,为部分西线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极亚马尔LNG项目,启动于2014年5月,中石油与中国丝路基金分别占股20%、9.9%。项目在 2017 年、2018年、2019年分三期依次投产,自2019年起每年向中国稳定供应60亿立方米LNG。2019年9月5日,俄诺瓦泰克公司宣布北极LNG-2项目FID得到批准,项目正式启动。中石油、中海油分别占股10%。项目分别于2023年、2024年和2026 年三批次投产。预计2026起每年可以进口约55亿立方米LNG。北极地区含有世界上未被发现的约30%常规天然气资源,储量惊人。在北极冰融,三大北极航道战略价值逐渐突显时,与作为北极天然气开发技术成熟的俄罗斯进行合作不仅满足当前我国天然气需要,更是为中国参与未来北极治理构建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远东天然气管道项目,借由东线管道通往中国。2015年,俄然气公司和中石油签署了相关谅解备忘录,该管道每年可供应天然气250亿 ~380亿立方米。该项目的未来将取决于东线项目的表现以及国际天然气市场情况,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综上而述,中俄天然气运量逐渐增大,呈现“管道主、LNG辅”的特点,见表1。前者意味着中俄天然气合作深化,中国能源进口多样性进一步提升,后者意味着中国能源格局安全与稳定得以保障。相较管道气运输,海上LNG运输容易受到码头环境影响,面临运输船无法靠岸、再汽化等问题。而管道气除了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具有供应和价格稳定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若西线投产,那么俄气将占中国总进口量的1/3,因此双方合作前景十分光明。
四、中俄天然气合作的挑战
中俄两国具有广泛的合作机遇下暗藏许多挑战。首先,俄气出口的国家垄断。2006年8月,俄联邦政府颁布《天然气出口法》,地方政府失去了对地下资源的控制权。俄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不能直接进入天然气市场,减少了中俄双方的谈判和协商空间,限制了双方企业的交流,不利于跨国贸易的形成。例如,中俄2015年8月开始谈判西线供气价格,俄方2015年11月报价为550亿美元,含新气田开发。中方则认为应该对工程建设进行招标,允许中方公司参与建设。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坚持,作为垄断型天然气出口公司,不需要中国对勘探开发和管道建设的投资。
其次,双方天然气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关系为——原料供给方和原料需求方,这种低层次合作关系决定了双方的低依存度。比如在天然气加工领域,目前中俄只有阿穆尔天然气处理厂一个项目。因此,应该促进中俄天然气加工、储存等高层次合作的建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最后,天然气定价权问题。由于俄罗斯大部分的天然气都出口到欧洲国家,因此俄参照欧洲与油价挂钩的规则来定价,而中国2019年前都是采取与JCC挂钩来定价。定价机制的不同导致双方就定价权问题产生分歧。以2014年东线管道项目为例,中方曾提出与美国亨利中心价格挂钩,或者与等热值煤炭价格挂钩的建议,都被俄方拒绝了,最终还是采取俄方的与油价挂钩的模式。可见,若不是中国迫于妥协,双方天然气合作可能会拖得更久。
五、中俄可持续天然气合作的路径
令人欣慰的是,中俄两国近些年来不断走近,关系融洽,为解决双方矛盾构建了决定性基础。首先,双方需继续增进政治互信。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远东地区一直是俄罗斯掌控力较弱的领土地区,面对综合国力日益上升的中国,俄难以摒弃传统地缘博弈思想。具体来看,俄一直主张先开发西线管道即靠近中国西部新疆的管线,该区域俄的政治影响力相对较强。因此,首先要解决双方的政治互信问题。第一,继续增进双方高层的沟通来往。2019年12月12日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当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总统普京都出席了当天的竣工仪式,表明彼此的重视程度,是政治互信良好的开端。第二,促进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与中国新疆、东北地区镶边外交展开,充分发挥地缘互补优势,加强次区域经济互信与合作。只有双方互信增强,才会在沟通机制、合作机制上更加顺畅。
其次,應推动双方天然气领域全方位合作。简单的原料供给方和原料需求方的单一关系并不稳固,要深化双方的全方位合作,包括能源勘探、开采,管道建设、精炼工业在内的上中下游层次的合作。多层次合作一方面可以为两国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利益,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信,促进了技术交流和人才沟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循环模式。此外,还要认识到天然气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美国页岩气技术改变了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中俄在深化现有天然气合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在天然气技术研发的投入,拓宽合作领域。
最后,建立中俄新天然气定价市场。全球四大天然气价格体系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天然气市场发展状况的差异,而天然气市场发展状况决定天然气定价机制。北美和英国由于取消了天然气市场的管制,因而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中俄两国来说,可以借鉴发达市场模式。俄罗斯一方,自普京执政以来大大加紧了对天然气产业的控制。通过对私有企业的国有化和并购,俄罗斯政府控制了全国 90%的天然气资源,仅俄气公司的产量就占俄天然气总产量的 86%以上。显然,俄罗斯“能源武器”的战略意图明确,且难以撼动。
而中国一方情况则相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表明了中国天然气市场化的倾向。在国务院发表的《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到支持中国民营企业参与油气勘探开发等相关领域,标志着我国正逐步构建国内天然气市场。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资法》为外商投资营造了更加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的经商环境。在双方天然气定价博弈中,中方进一步开放的、宽松的市场环境提供了广阔的合作机遇,有利于双方就定价问题进行共同协商。2019年,中国海关首次发布了LNG进口价格指数,是中国天然气市场制度化进程的里程碑。中俄双方,只有在制度化、市场化环境下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公平公正的合作。
参考文献:
[1]В.А.马特维耶夫,邹秀婷.俄罗斯与中国东部毗邻地区天然气合作分析与预测[J].西伯利亚研究,2019,46(01):21-24.
[2]肖洋.北极科学合作:制度歧视与垄断生成[J].国际论坛,2019,21(01):103-113+158-159.
[3]肖洋.韩国的北极战略:构建逻辑与实施愿景[J].国际论坛,2016,18(02):13-19+79.
[4]肖洋.“冰上丝绸之路”视域下中国参与北极航运安全治理的考量因素[J].和平与发展,2019(03):102-113+135-136.
[5]肖洋.竞争性抵制:美国对“冰上丝绸之路”的拒阻思维与战略构建[J].太平洋学报,2019,27(07):66-75.
[6]肖洋.中俄共建“北极能源走廊”:战略支点与推进理路[J].东北亚论坛,2016,25(05):109-117+128.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北极问题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