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忠
(隆德县水务局观庄水利工作站,宁夏 隆德 756300)
龚岔小流域位于六盘山西麓,西临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城,属葫芦河一级支流渝河上游。龚岔小流域紧邻县城,涉及城关镇峰台社区和杨店村2 个行政村。对该流域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对治理水土流失,绿化美化乡村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苗木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龚岔小流域位于隆德县东北方向,紧邻隆德县县城,隆张公路从流域中间穿过。流域西南至隆德县城,东北边界到蔡家湾村,西边以清流河分水岭为界,东南以国道312线为界。龚岔小流域总面积5.69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99 km2,流域范围涉及城关镇峰台片区和杨店村2个行政村。
1.1.1 地形地貌。龚岔小流域东靠六盘山,区域最高海拔2 467 m,最低海拔2 140 m,相对高差327 m。项目区总体地貌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包括梁峁坡、沟川地和主沟道。项目区属葫芦河一级支流渝河水系,主沟道为上游的清流河[1]。
1.1.2 坡度组成。龚岔小流域总体较缓,其中坡度在5°以内的地块面积281.0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9.39%,主要是沟川地和梯田;5°~8°的地块面积6.95 hm2,占土地面积的1.22%;9°~15°的地块面积10.83 hm2,占土地面积的1.90%;16°~25°的地块面积110.60 hm2,占土地面积的19.44%,主要为退耕地;26°~35°的地块面积139.59 hm2,占土地面积的24.53%,主要为荒草地和疏林地;>35°的地块面积20.00 hm2,占土地面积的3.51%。耕地面积 201.92 hm2,其中 5°以下的面积 174.49 hm2,占耕地面积的绝大部分,包括沟川地和梯田;9°~25°的地块面积27.43 hm2,为流域内的坡耕地。龚岔小流域土地坡度组成详见表1。
表1 龚岔小流域土地坡度组成
1.1.3 气象水文。项目区气候属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性气候,年均降水量610 mm,年均气温5.3 ℃,≥10 ℃积温1 925 ℃,无霜期120 d。项目区多年平均径流深约120 mm,多年平均24 h最大降水量60 mm。
1.1.4 土壤植被。项目区土壤以山地灰褐土、浅灰褐土为主,土壤母质主要为第四系黄土沉积物,土层厚0.1 m至数十米不等,土壤质地疏松,组成以粉粒为主,孔隙度大,垂直节理明显,抗蚀能力弱。部分陡坡地段第三系红土出露面积较大。项目区海拔2 450 m 以上植被主要为片状落叶松林;海拔2 450 m以下区域天然植被破坏殆尽,现有植被主要为退耕还林人工植被,多为疏林地。项目区现状林草覆盖率33.07%。
龚岔小流域涉及隆德县城关镇1 个乡镇、峰台社区和杨店村2个行政村。小流域总人口2 767人,全部为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1 491个,人口密度486人/km2。2017年,峰台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 000 元,杨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 000 元。杨店村是隆德县打造的民俗文化旅游村之一。
小流域土地总面积569.00 hm2,其中耕地面积201.92 hm2,占土地面积的35.49%;林地面积188.16 hm2,占土地面积的33.07%;荒草地面积109.11 hm2,占土地面积的19.18%;河道2.40 hm2,占土地面积的0.42%,公路用地9.78 hm2,占土地面积的1.72%。村庄面积57.63 hm2,占土地面积的10.13%。耕地中坡耕地面积27.43 hm2,占耕地面积的13.58%;梯田面积85.98 hm2,占耕地面积的42.58%;沟川地88.51 hm2,占耕地面积的43.83%。小流域人均土地0.205 hm2,人均耕地0.073 hm2。
1.4.1 水土流失概况。龚岔小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据调查,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99 km2,占小流域总面积的87.73%。平均侵蚀模数为3 225 t/(km2·a)。其中,轻度侵蚀面积2.62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2.42%;中度侵蚀面积1.71 km2,占34.29%;强度侵蚀面积0.66 km2,占13.29%;无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
1.4.2 水土保持概况。流域现状治理面积1.60 km2,其中建成水平梯田85.98 hm2,退耕林地74.03 hm2,小流域现状治理程度32.05%。
隆德县龚岔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任务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河泥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农业生产交通;美化绿化乡村环境,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2]。
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龚岔小流域目标为新增林地107.06 h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0.41%,每年新增保土能力0.54 万t,新增保水能力12.01 万m3。流域内林地质量得到较大提升,村庄环境得到绿化美化,农村生产道路畅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龚岔小流域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2 km2,其中营造云杉水土保持林80.78 hm2,山桃水土保持林26.28 hm2,封禁治理34.48 hm2;新建柳谷坊30座;设立宣传牌2座。
根据项目区属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以及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和水土流失特点,确定措施布置原则如下:落实“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方针,把有效预防项目区人为水土流失放在首位;坡沟兼治,治坡为主,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并举[3];适地适树,针阔灌结合,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封造结合,提高植被质量,增强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尊重群众意见,突出民生水保,努力改善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安全、经济、生态优先的原则。从当地实际出发,在保障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就地取材,以生物措施防护为主,充分考虑经济效益,以较少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3.2.1 水土保持造林。龚岔小流域紧邻隆德县城,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为了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实施水土保持造林,水土保持造林布置于隆张公路沿线东边坡面,造林面积107.06 hm2。水土保持造林布设详见表2。
表2 水土保持造林小班
水土保持造林立地条件为向阳荒坡,坡度在25°以上,造林树种选择云杉和山桃。云杉采用1.2 m高带土球苗,土球直径25 cm;山桃采用二年生、地径2 cm 的苗木。造林方式都采用植苗造林,造林整地方式为鱼鳞坑整地,云杉整地规格为长径1.0 m、短径0.6 m、坑深0.6 m,山桃整地规格为长径0.6 m、短径0.4 m、坑深0.5 m。云杉造林株行距为2 m×3 m,造林密度为1 667 株/hm2。山桃株行距为2 m×2 m,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
水土保持造林面积107.06 hm2,其中云杉栽植量13.46 万株,需苗量 13.73 万株;山桃量 6.57 万株,需苗量6.70万株。造林苗木规格见表3,造林工程量见表4。
表3 造林苗木规格
表4 造林工程量
3.2.2 柳谷坊。龚岔小流域内有4 处支毛沟植被覆盖度较低,受降雨冲刷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引起沟底下切。柳谷坊拦截泥沙、滞洪滤水效果好,并且具有绿色、生态等特点。在这些沟道合适地段设置柳谷坊,可有效防止切沟继续发展[4]。柳谷坊的设置遵循顶底相照的原则,确定4 处沟道新建柳谷坊30 座。柳谷坊长度5.0 m,柳桩排数为4排,排间距0.4 m,每排柳桩间距0.3 m,排间底部纵向铺放柳枝。以柳梢为纬,柳枝为经编篱至柳桩顶部以下10~15 cm,同时用铅丝绑扎固定柳桩,最后用碎石土填入桩间。选用柳桩时,应为新鲜柳桩,要求长2.0 m、直径5 cm以上。柳谷坊布置详见表5。
表5 柳谷坊布置
3.2.3 封禁治理。为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对流域内稀疏退耕林地开展封禁治理。规划封禁治理面积34.48 hm2,布设封育宣传牌2 座。封禁治理对象主要是流域内的退耕林地,具体封禁措施如下。第一,制定封育保护制度与印发宣传资料。根据流域实际情况,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封山禁牧的有关规定,制定流域生态修复管理办法、水土保持封育管护乡规民约,明确封禁时间与范围、护林护草人员职责、奖罚措施等。要将流域封育保护制度的贯彻落实纳入乡、村行政管理职责范围,要与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相结合,维护封育保护制度的权威性,真正起到护林护草的作用。为加强封育保护制度的宣传,营造浓郁的生态保护氛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自觉遵守,需要大量印发封育制度宣传资料,包括封育保护制度手册、宣传画页等。第二,宣传碑建设。为营造浓郁的生态保护氛围,在流域交通要道、进山路口及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段设立封育管护宣传碑,宣传封育保护政策法规和奖罚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生态建设意识,共计设立封育管护宣传碑2座,宣传碑砖砌制成,碑两面书写,正面标铭“生态修复区”范围、封禁管理负责人、监督管理举报电话等,背面书写生态修复管理办法及水土保持封育管护乡规民约[5]。封禁治理措施布置详见表6。
表6 封禁治理小班
通过对龚岔小流域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小流域累计治理程度由32.05%提高至60.41%;每年新增保土能力0.54万t,新增保水能力12.01万m3,新增林地107.06 hm2,并在清流河主沟道及其支沟新建柳谷坊30座,可有效解决沟道两岸苗木地灌溉问题,减轻坡面及沟道水土流失,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