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CF理论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研究*

2021-02-21 11:20吴丽芳
体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残疾体育锻炼青少年

吴丽芳

基于ICF理论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研究*

吴丽芳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残疾青少年通过体育参与,对提升自身身心健康水平、提升社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福建省三所市级特殊学校的学生共180名,采用残疾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残疾青少年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达到4次以上,选择以羽毛球、跑步、篮球、乒乓球为主要锻炼内容,喜欢有运动伙伴的运动方式。个体和学校建成环境影响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的因素。基于此,文章提出加强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习惯养成、改善学校建成环境等策略。

残疾青少年;体育;学校;建成环境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要求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2015年,我国残疾青少年约有1200万人,残疾青少年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课题。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锻炼行为对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运动干预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1]。而体力活动不足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认为它是引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头号杀手和导致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增加的第四大风险因素。值得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目前已成为体力活动不足的高发人群。有研究显示,残疾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其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坚毅的性格。随着体育学科地位逐渐受到重视,特殊学校体育课开展逐渐常态化。与普通学生一样,残疾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体育课及体育锻炼是其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呈现什么样特征,是否呈现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健康状况?在新的全民健身规划和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致力于推进残疾人体育,促进各个层次的残疾人体力活动,推进全民健康。为此文章对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基于ICF理论为残疾青少年更加科学、健康的体育锻炼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为研究目的,以福建省三所市级特殊学校10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设计残疾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问卷,主要包括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现状及基于ICF理论影响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的个人及环境因素。采用以团体自测方式,对分别福州市特殊学校、南平市特殊学校、宁德市特殊学校的初一至高三的残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由于残疾青少年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调查过程中由教师统一指导语,协助学生完成问卷调查,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本研究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70份问卷,有效问卷163份,回收率90%。其中,男86人,女77人,年龄14.71±1.908岁;初一25人,初二36人,初三32人,高一38人,高二21人,高三11人。均为特殊学校在读学生。

1.3 实地考察法

研究团队在2019年9-10月,到福州市特殊学校、南平市特殊学校、宁德市特殊学校实地考察学校体育课程开展现状、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学校及周边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与残疾青少年深入访谈,了解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动因及阻碍因素;与学校体育课程教师深入访谈,了解残疾青少年体育课程开展存在问题。

1.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0,运用描述性等统计技术对问卷数据分析,了解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

2 研究结果

2.1 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特征

2.1.1残疾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

表1 残疾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

在调查中残疾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兴趣爱好、增强体质、减轻学习压力、健美减肥、消遣娱乐、应付考试、人际交往。兴趣爱好是残疾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增强体质是残疾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目的,残疾青少年对健康和身体管理方面认识在逐步加深,但是对体育参与提高人际交往方面的认识欠缺。残疾青少年主要通过网络、电视、体育教师等渠道,了解体育活动对健康、身体管理、身体素质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残疾青少年认为挫败感等继发心理健康问题会消极影响体育参与。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残疾青少年喜欢体育活动,但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

2.1.2残疾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

图1 残疾青少年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

调研中发现只有35.40%的残疾青少年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达到3次(含3次)以上。访谈中发现调研的学校均为可住宿的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寄宿在校,残疾青少年在校时间较长,学校统一安排集体体育活动时间,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涵盖了学校的体育课、早间操、课后体育活动。十三五规划期间,受福建省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势头较好的影响,福建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整体质量得到提升,特殊体育师资力量逐渐得以提升,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硬件条件逐步得以改善,体育课程是特殊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在特殊教育学校落实较好。残疾青少年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逐渐得以保障。

2.1.3残疾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内容

表2 残疾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内容

在活动内容上,残疾青少年选择以羽毛球、跑步、篮球、乒乓球为主。被调研的特殊学校均开设体育课程,体育课内容主要开展容易普及的体育项目,诸如跑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访谈中发现,残疾青少年体育锻炼内容与本校的体育教学项目、学校的体育场地有直接关系。残疾青少年选择难度适中的体育内容。这几所特殊学校在普及全省特奥运动、残奥运动方面较为积极,参加全省特奥及残奥运动成绩较好,因此开展体育活动氛围较为积极。

2.1.4残疾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方式

残疾青少年喜欢有运动伙伴的运动方式,其中运动伙伴以学校里的同学或朋友为主。一方面可能与特殊学校大部分是寄宿型有关。目前福建省一般县级地区才有配备特殊学校。因此,残疾青少年及家长一般选择寄宿学校,周末时间回家。另一方面,残疾青少年跟学校家庭以外的环境接触较少,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因此活动伙伴多以同学和朋友为主。

表3 残疾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

2.2 影响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的因素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ICF(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理论,即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认识损伤所造成的影响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它为从身体健康状态、个体活动和个体的社会功能上探索提供了理论框架。ICF由功能、残疾与背景性因素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功能、残疾包括身体功能和身体结构、活动和参与。背景性因素主要指环境因素。ICF将功能和残疾分类作为一种作用和变化的过程,提供多角度的方法。个体的功能状态是健康状况与情景性因素相互作用和彼此复杂的联系,干预一个项目就可能产生一个或多个项目的改变。这种相互作用通常是双向的[2]。

2.2.1个体因素

首先,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活动受限较大。残疾学生大多因身体结构或功能障碍,肌肉力量等身体机能受限,导致体育活动能力基础普遍较弱,残疾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和体质健康远低于同龄健全青少年。以智力障碍青少年为例,智力障碍者身体活动水平低于健全人,随着障碍程度增大,其活动水平呈下降态势[3]。而肢体残疾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受自身残疾影响,整体水平偏低。总之,残疾青少年运动能力受限程度越高,其身体活动水平越低。

其次,残疾青少年生活习惯存在一定问题。调研中发现残疾青少年肥胖率较高,主要因为饮食不节制。肥胖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疾病,还会导致慢性疾病年轻化。研究显示,视力方面残疾青少年近视程度显著高于正常青少年,且主要集中在青春发育前期及青春发育期[4]。原因是午饭及晚饭后,大部分学生聚集在餐厅、教室、宿舍,其中,学校餐厅里有提供电视,很多学生选择休息时间久坐电视机前;午休和晚休时间,教室和宿舍均没有对学生要求提交手机,因此很多学生选择安静玩手机或看电视。残疾青少年久坐少动现象较严重。

2.2.2 环境因素

由于调研对象主要在学校寄宿,学生多数为寄宿,因此不考虑家庭对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重点关注学校环境因素对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影响。首先,学校建成环境不利于残疾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所调研的三所特殊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大都偏离市中心,地处偏僻郊区。学生上学距离学校较远,乘公交车、小汽车上学的可能性较大,不利于残疾青少年日常步行等体力活动。学生住校,则与生活、休闲等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密度越小,残疾青少年步行上学的可能性越小。学校附近的建成环境对残疾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较强,学校不对周边社区开放、周边社区的运动场地少等不利于残疾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

其次,学校体育活动环境氛围差。学校常规体育课是残疾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是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的重要保证。特殊学校有专门开设体育课,每周3节,每节40分钟。然而调查中显示,大部分残疾学生认为每周上两节体育课,甚至每周1节,这与特殊学校体育场都是户外有关。调查中发现三所特殊学校均无室内体育场馆,南方春季雨季长,体育课经常受天气影响无法正常上课,导致体育课实际节数与学生们感知到的不一样。实地调研中发现,学校体育场地及器材配置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与普通学校的相比三所特殊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配备严重不足,场地不规范、器材种类不多、数量少。课外体育锻炼三所学校均无安排体育教师或其他教师进行引导,体育场地有开放,但是体育器材却没有提供。

3 基于ICF理论提升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策略

3.1 加强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习惯养成

首先,规范特殊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体育课程可提升残疾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知识、体能、技能储备。学校通过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让更多残疾青少年有机会参与体育活动。教师积极引导残疾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促进其体育习惯养成,全方位支持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其次,重视家人的支持。家人支持可改善残疾青少年对体育的认知,引导其关注体育的健康价值,进而鼓励残疾青少年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促进残疾青少年身体功能的改善,提高残疾青少年生活满意度,改善残疾青少年人际关系,促进残疾青少年社会融合。此外,学校利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传播作用,关注青少年体育参与态度,利用大众媒对体育锻炼积极意义宣传报道,从而激起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兴趣,让其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3.2 改善学校建成环境

首先,学校要积极营造体育氛围。结合残奥、特奥活动项目推广,特殊学校有意识推广适合残疾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提高残疾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其次,优化学校建成环境。教育部门应强化特殊学校用地性质的功能混合,增加特殊教育学校周围交通站点可及性,推进特殊学校通达城市支路网,注重特殊教育学校开敞空间的合理布局,从而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周围街道连通性,有利于残疾青少年出行从事相关类别的体育活动。再次,特殊教育学校场地设施配置应重点突出公平性的价值导向。根据学生配置比增加体育设施的人口覆盖率,为残疾青少年就近开展体育锻炼和促进健康出行提供适宜的建成环境。学校体育场馆环境影响,对残疾青少年体育价值观、认知产生影响,进而作用于日常体育活动。

4 结语

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程度低,自身的功能限制、生活习惯、场地设施、学校环境等是其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适度的体育锻炼对残疾青少年康复有非常积极作用,提升残疾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参与度,需要从个人、学校、家庭多个角度来进行。

[1]陈爱国,董晓晓,朱丽娜,等.运动干预改善聋哑儿童执行控制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8,39(4):52-59.

[2]王宁华.康复医学概论: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2):42.

[3]王丹丹,张磊,吴雪萍.国外智力障碍者身体活动水平研究进展与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1):103-112.

[4]戴昕,韩东硕.北京市视力残疾青少年BMI与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2):86-89.

[5]刘洪振,杨剑,吴铭,等.河南省6~15岁残疾青少年体育参与状况与体育活动需求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24(4):483-487.

[6]吴丽芳,龚巍巍.聋哑青少年体力活动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关系[J].福建体育科技,2016,35(6):44-48.

A Study on Spor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Disabled Youth based on ICF Theory

WU Lif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Fujian, China)

基金项目: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AS170099)-福建省聋哑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学校建成环境互动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吴丽芳(1981—),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残疾人体育。

猜你喜欢
残疾体育锻炼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