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2021-02-21 11:23王石峰周龙辉
体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立德树人思政

王石峰 周龙辉

“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王石峰1周龙辉2

(1.珠海科技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2.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论述了“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内容及原则等,从体育课程思政的溯源来入手,应用协同教育理念,系统构建了体育教育专业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并以此建立体育理论和术科两大课程思政体系,从多维度的视角提出了体育课程思政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路径。

立德树人;体育课程思政;体育教育专业;协同育人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改革的立场与方向,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实施这一根本任务的主战场,是“以体育人,以体立德”的主阵地。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学科下的重点专业之一,它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复合型人才。2020年5月28日,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求各高校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诚然,在推进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1]。对比可知,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两者之间具有很高的契合度,通过强化课程思政为切入点,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的设计、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体育课程的实施、体育课程的评价等体育教学要素之中;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外体育运动的训练、组织、竞赛的实践环节之中,构建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育人机制,从而达到“三全育人”的效果。

1 体育课程思政基本问题的梳理

1.1 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内涵是综合性的。第一,“课程思政”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学课程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引导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稳定及内化的全过程。第二,“课程思政”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思维方式”,通过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的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渗透式融合。体育课程思政则是指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机融合、渗透式发展,将价值引领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2]。

1.2 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

协同育人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3]。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它与发展大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三个维度的体育核心素养内容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体育课程思政融合的内在逻辑是如何将体育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有效融合,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仰与行为规范。因此,对于体育教育专业而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内化”。

(1)固化,将体育课程知识与技能内化为专业素养,这是一个显性看得见的内化过程。学校层面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全员育人机制,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专任教师体育课程思政课程的讲授水平与教学技巧,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其自主学习、自练及反思能力,从而使其成为具备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精湛的运动技术水平的优秀正直的体育人才。

(2)凝化,将体育过程与方法内化为健康行为素养,这是一个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内化过程。任务是通过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来内化大学生的健康行为素养;其主要内容包括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和运用体育健康知识;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提高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如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意识的增强是一个隐性的时空演变过程。

(3)升华,体育情感态度内化为职业素养,这是一个隐性的内化过程。体育课程思政强调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观,即在“以体育人”的过程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形成的价值导向和职业素养,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课程思政注重评价的实效性,要能直接反映出来的评价要素,通常包括规则遵守、互相尊重、文明礼貌、公平正义、顽强拼搏、社会责任等。

1.3 体育课程思政的原则

(1)显性与隐形相结合: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上,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主要包含体育智育、德育及美育等内容,有些是直观的,有些是潜在的。如《体育史学》课程中关于“近现代体育演变”的知识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再如《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中关于“体育教案的编写”知识点,让学生深刻领悟上好一堂课的背后是需要付出诸多时间与精力的,它是一个系统科学严谨的过程。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嵌入显性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要注意挖掘和运用课程中所蕴含的隐性思政资源。

(2)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或手段使用上;体育课程思政理论教学中灌输应注重问题式带入、情境式引导、开放式讨论,而非被动式的注入、移植,更非填鸭式讲授。体育课程思政术科教学,为了学生有效的掌握动作要领,解决重难点技术,多方法或多手段渗透技术动作的内在规律,注重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要求学生对技术结构或规律有着本质的认识,在动作练习的过程中才会更有效率。

(3)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在体育课程思政树人能力要求上,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能力为目标,即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等理论课程,同时也要学习田径、体操、游泳、球类、武术等术科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专项技术水平,另外,随着教育信息化2.0 时代的到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环境、对象、媒介等过程性要素也随之发生整体性变革[4],因此,提高学生体育信息化素养也要得到相应的重视。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体育课程思政能力评价上;根据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能力本位导向理念下的复合应用型体育教师[5]。学生除了要系统学习大量的体育理论和术科课程外,还必须要经历校内外的实践课程和教育实践环节,该环节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一是对在校所学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进行检验,二是为其将来步入工作岗位要具备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

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机制

2.1 融合的理论依据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要有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支撑。从体育课程思政的溯源来看,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首先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提出教育“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教育观与马克思教育观是同向同行的。其次,国家领导人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7],要求课程思政要与思政课程实现有机融合。再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要基于上述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根据教育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2.2 融合机制的构建

体育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机制是建立在协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以课程思政理念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最关键的核心环节[8](见图1)。

图1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机制

在体育课程目标表述上,思政资源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相结合形成针对性强、教育性强的课程思政目标,细化为可评价可测量可达到的具有指标;在体育课程设计上,要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进行有效渗透,贯彻在课程教案与实践教学里;在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上,要将体育课程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到体育理论和体育术科两大课程思政体系当中(见图2),以突出针对性和系统性;在体育课程实施上,从多维度出发构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的全过程育人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同龄群体的全员育人模式;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育人模式;在体育课程评价上,要将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下的体育品德、专业技能、健康行为纳入到评价体系,体现体育课程思政评价的实效性与实践性。

图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3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发展路径

3.1 构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的全过程育人机制

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开足开齐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体育课堂教学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途径和基本保障,也是实施体育课程思政的主渠道,肩负着“以体育人”的重要功能。首先,在体育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运动技术和基本知识,在此过程中要重视体育科研育人,培养具有科研思维和品质的人才;其次,在课外运动训练上要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运动技能;最后,要通过校内外各层级的体育竞赛来检验学生的技战术水平,总结经验和吸收教训,从而实现“教、练、赛”课内外一体化的有机融合,并良性循环发展,这是基于从时空要素出发,构筑起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的全过程育人机制。

3.2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同龄群体的全员育人机制

学校是专门为个体进行社会化而设立的有组织群体机构。在学校里,体育专业的学生受到专项教师、专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党政干部、宿管及后勤等多群体的协同育人,其中,专项教师和班主任对其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单靠学校育人远远不够,教育始于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9],同时,社会环境也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如网球运动员李娜的榜样与激励作用,此外,同邻群体也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为他们在思想观念、年龄、价值标准、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文化课学习上,体育专业学生常常会出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现象,在训练场上出现团结合作、你追我赶的场景,直观体现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在竞技场上常常出现身体语言和表情的共鸣。这是基于从人员要素出发,构筑起学校-家庭-社会-同龄群体的全员位育人机制。

3.3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育人机制

全方位育人的重点落在育人空间和范围上。1917年,毛泽东在其《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论述到: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10]。” 其内涵可理解为体育包含着德育与智育,它们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分割,而且体育在三者之首,足以说明体育的地位与重要性。近代教育家张伯苓认为,“教育是德智体三育并进,体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思政也是倡导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要紧密围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来进行培养,体育德育教育要与学生运动技能、健康行为有机统一,体育智育教育要培育学生体育理论素养与运动技能认知规律相统一,体育美育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与身心健康相和谐,体育劳动教育要注重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这是基于从空间要素出发,构筑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育人机制。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

[2]夏贵霞,舒宗礼.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20,27(4):7-13.

[3]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OL].体育学刊:1-6[2021-02-21].https://doi.org/10.16237/j.cnki.cn44-1404/g8.20201209.006.

[4]王石峰,徐明.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角色重塑及实现路径[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1,36(1):75-78.

[5]刘红建,沈晓莲.能力本位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0,36(6):53-57.

[6]李粤霞.“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与路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0.

[7]刘睿.“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类课程融合的内在逻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7):158-160.

[8]张洋,魏军.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6):35-40.

[9]王建.“三全育人”时代内涵及路径优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20):79-80.

[10]吴驷,思聪.论“身体第一性”:重读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1,42(1):12-17.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PE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ity Education

WANG Shifeng, etal.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Zhuhai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519041, Guangdong, China )

基金项目:珠海科技学院2020年创新能力培育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20XJCQ033);珠海科技学院2020年教学质量工程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LGC20201013)。

王石峰(198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与网球教学。

周龙辉(198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立德树人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