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允
摘要: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历史性、文化性逐渐式微。对此,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法规,支持传统村落的发展与振兴。但是由于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传统村落的发展困难重重。本文甘肃省5个地区的10个传统村落入手,以传统村落的概况、分布、影响因素、类型为主要内容进行实地考察,此外,借鉴国内相关学者研究成果以及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类文件内容,分析甘肃省村落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综合评价,由此提出相应的乡村振兴政策。研究表明,甘肃省传统村落乡村振兴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生态修复问题,其次是村民的贫困问题,贫困的消除需要有产业的支撑,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因此,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生态--产业--人才的问题,希冀本文能为甘肃省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水平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落类型;问题;策略;
我国乡村发展缓慢,目前城乡差距大、贫富不均;而且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大量的农村人涌入城市,造成很多乡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对此,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协调的城乡矛盾,振兴和发展乡村。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属于宏观性的指导文件,对于每一个地区的传统村落来说,在研究提出本村落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村落自身的实际情况。
1、甘肃传统村落的概况
甘肃省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情况分别是2012年7个,2013年6个,2014年2个,2016年17个,2018年21个。这些传统村落在甘肃省各市州的分布数量分别是兰州市4个、白银市6个、临夏回族自治州2个、甘南藏族自治州14个、陇南市18个、天水市4个、平凉市1个、庆阳市1个、张掖2个、定西市1个、武威1个。
本文结合村落类型、地域环境、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等因素,有针对性的选取了10个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进行研究,其中农业型传统村落占绝大多数,这些传统村落分别是位于高原山地气候区的扎尕那、红堡子,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城河村、永丰村,温带季风气候的街亭村、胡大庄、罗川村,以及亚热带山地气候的哈南村、石门沟、草哈坝村,平均每个气候带选取了2-3个。
2、甘肃省传统村落的类型
对于传统村落类型的划分,学术界界尚无统一标准。龚胜生“根据古村落原始驱动力,将山西省古村落划分为农耕型、商贸型、工矿型、军事型四大类。” 本文参照这一分类方法将甘肃省传统村落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是农业型。村落位于开阔的河谷地带,临近水源且土地肥沃,村落的主要产业是农业。第二是商贸型。村落凭借商业贸易发展而来,自古以来就属于富庶之地,这类村落规模较大。第三是军事型。该类型村落由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戍边城堡发展而来。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第四是半农半牧型。村落通常位于高海拔、自然风光独特、富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的支柱产业以畜牧业为主。传统村落类型的区分,能更有针对性实施乡村振兴策略,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的侧重点并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地区的传统村落,也会因为类型不同,而实施不同的振兴方案,因此,对传统村落进行类型区分具有必要性。
3.甘肃省传统村落的问题及分析3.1 生态环境脆弱
甘肃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恶劣,既有生态环境自身的问题也有人为因素。首先,从生态环境的角度,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地处内陆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传统村落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过程很艰难。其次,从人为因素的角度:农业型传统村落,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村落内部的街道是主要的生活污水投放地,传统民居的环境现状也日益恶化,生产、生活垃圾推随意堆积,室内空间狭小,采光、通风条件很差。半农半牧型的传统村落,因为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及荒漠化,而且没有做到人畜分离,一般居民家中的客厅紧挨着牲口圈,卫生条件极差;商贸型传统村落卫生设施简陋、垃圾桶的设置距离过大、服务基础设施不健全,因为游客的增多村落的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军事城寨型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狭窄,不通畅,房屋之间间距过小,且木结构建筑为主,容易引发火灾等不安全因。总之,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因为没有系统的规划,大部分是自组织状态下建立起来村落,基础设施简陋,照明、用水、卫生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3.2 产业结构单一
中国中央政府的1996-2016年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业从业人员急剧下降,甘肃的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二十年来虽然也在持续减少,但是趋势并不明显,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表现。也从侧面反应了甘肃农业发展缓慢,产业单一的问题,在甘肃传统村落中,农业仍然是农业型、军事型传统村落的支柱产业,部分传统村落为畜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型,这些村落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农产品、畜牧产品附加值很低,农民、牧民增收有限。虽然,省内也出现了个别以旅游、商贸为主要产业的商贸型村落,但是改變不了甘肃省传统村落产业单一的现状,产业单一引发了一系列人口问题,甘肃境内传统村落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去城市里打工,虽然短时期内居民收入增加,但是因为大批农村青壮年流向城市,造成了传统村落从业人员老龄化、村落空心化的问题,对于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发展来说起到了反作用。3.3 人口外流加剧
甘肃传统村落人口流动主要有两种方式:向本地城镇流动和向外地城镇流动,这两种流动方式都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2018年间,甘肃农村人口呈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1635万人下降至2018年1379万人,9年间减少了258万人,而城市人口9年间增长了333万人,而且近年来人口外流的速度也呈现了增速之势。在农业型、商贸型、军事型传统村落中人口流出是普遍现象,年轻人纷纷走出家门求学、务工、创业,造成村里青年劳动力数量下降,缺乏年轻人的传统村落因为年轻劳动力流失,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人口外流势必造成传统村落衰落或者是消亡。
3.4 地域文化衰退
2015年3月27日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通过《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条例,但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依然有很多问题。除了半农半牧型的村落,农业型村落、商贸型、军事城寨型这三种类型的传统村落,其历史风貌、传统道德、风俗习惯等受城市化进程的冲击,如罗川村明清时期的赵氏石牌坊,哈南村的城门楼,城河村高氏祠堂。已经失去传承的力量和存在的土壤。现在的农村戏曲表演,从业人员、观赏人员也以中老年为主,失去了年轻人的消费市场,影响了代际间的传承。综上所述传统村落的文化振兴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传统村落历史风貌被破坏,村落古韵面临消逝的局面。二是年轻人对于传统的礼仪民俗、传统技艺、地方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兴趣,传统的礼治秩序和道德观念对年轻人的约束变得微乎其微。大量的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因为找不到传承人而面临凋亡的处境。三是非物质文化从业人员的生存现状堪忧,从业人员基本为老年人,老龄化严重,产品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产品造型和审美已经不适合现代生活,脱离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轨迹。
Ⅳ. 甘肃传统村落的振兴策略4.1 环境保护计划
甘肃省各类型传统村落,面对自然环境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是积极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2014年1月17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试行)》,从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生态、乡风五个方面进行乡村建设。2014年5月16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于颁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善农村地区的住房、出行、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实现干净、整洁、宜居的人居环境。根据这两个文件的内容,甘肃省传统村落的环境保护计划如下:第一农业型村落,要修建雨水收集设施,改善河道生态,积极应对水资源缺乏的局面。第二商贸型村落,要控制村落商业开发规模,严禁过度开发,以商业开发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为底线。第三军事城寨型村落,增加村落内及周边的林木面积,提高蓄水、防风沙能力。第四半农半牧型村落,采用固沟、护坡、平整山地、退耕还林的做法,防止降雨量过大引起山体滑坡。综上所述,这四种类型的传统村落,应该积极改造人居环境,在目前玻璃阳光房,封闭式前廊、火炕等措施的基础上,安装太阳能、风能等发电、取暖、炊煮设备,同时为厨卫空间安装抽油烟机、淋浴设施,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4.2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为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岗位资源,是农民职业实现多元化转型的保证。2017年12月7日,中国自然资源部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的通知》强调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保障。2018年3月22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推动旅游业从的产业化发展。根据这两个文件的内容,目前甘肃省传统村落的产业融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第一就半农半牧型传统村落而言,因其传统村落的地域特点,以及农业、牧业的基础条件,其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在农业和牧业的基础上,适当发展旅游业,依甘肃所独有的农牧业条件,开发民族文化游、自然观光旅游等项目,此外,加强与其他景点的合作,发展全域旅游。第二就军事型村落而言,因其历史悠久,历史上的军事遗迹与居民区混杂在一起,需要从历史风貌恢复、人居环境改善的角度,去思考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第三就商贸型传统村落而言,凭借良好的商业贸易基础,依靠农业科技化,农场品销售、餐饮旅游服务产业化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第四就农业型传统村落而言,重塑村落的农耕文化,发展高科技农业,打造农业观光产业实现乡村振兴。4.3人才培养中心
传统村落的人才培养比人口数量更重要,人才是劳动力的核心,是传统村落发展的智慧来源。2018年9月30日,中国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動实施方案》,该方案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具有引领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人才,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农业产业精准扶贫人才为工作重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认为甘肃农村的重点工作是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消除贫困。因此,在农业型、军事型村落中,需要新型农业技术人才,在这类人才的带领下,结合村落的自身资源,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农业,此外借助互联网,开发村落农村土特产品销售业务,农业体验项目,以及食品加工等项目。对于自然地貌较好的半农半牧型村落,可以把土地承包给青年人,探索农场主经营模式,开办家畜养殖业,肉产品加工业、皮毛加工业。对于商贸型传统村落而言,其农业的地位有所下降,更需要农业经营人才,村落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传统小吃都是商业经营所需要的资源,由专业的经营人才去运营,打造专业的民俗旅游项目。4.4 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需要族群持续的创新与传承,以及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实践。2013年5月28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目的是促进华夏文明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因此,甘肃传统村落的文化创新与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第一是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支持,从财政、产业、人才等各方面挖掘已有政策潜力,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第二是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可借助传统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社交软件、APP等新媒体的社交能力,促进甘肃传统村落文化有效创新与传播,提高其知名度。第三培养一批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有事业心的人加入到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队伍中来,实行历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通过艺术展览、定期表演、节庆活动等方式,以现代的形式表演或者展示给观众,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例如城河村的明清古建筑群、砖雕艺术及水烟文化,草河坝村的池哥昼表演,哈南村的古建筑以及扎尕那的藏式民居和藏族特有的生活方式等都是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
Ⅳ、结论
甘肃省脆弱的自然环境,经不起大拆大建,应该在保证生态、人居环境良好的前提下,从传统村落的类型特点出发去思考乡村振兴发展问题。总之,甘肃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发展不在于形式上的表现,而在于生态--人才--产业得有机结合。积极修复当地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大量培养农村应用型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是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动力。开发探索多种产业,产业的多样化是村落振兴发展的坚强后盾。甘肃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期待不久的将来,一个个有活力、生态、环保、宜居,就业率高的现代化乡村社区会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可以忘记世界的繁杂与琐碎,体验纯粹的乡居田园生活。
参考文献
[1]唐胡浩. (2019).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研究--基于恩施州鹤峰县三家台蒙古族村的调查. 贵州民族研究, 11, 79-87.
[2]杨福泉. (2019). 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问题与路径——以云南丽江的几个传统村落为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85-93.
[3]王景新, 朱强, 余国静, 吴一鸣, 李琳琳 & 沈凌峰. (2019).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与持续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 31, 128-130.
[4]王军, 夏健. (2016). 传统村落保护的动态监控体系建构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 7, 58-63.
[5]林艺, 李健. (2019).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6, 71-75.
[6]陈淑飞, 许艳. (2019).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 9, 162-167.
[7]白聪霞, 陈晓键. (2016). 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华中建筑, 12, 15-18.
[8]冯骥才. (2013). 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 民间文化论坛, 1, 7-12.
[9]龚胜生,李孜沫,胡娟,魏幼红.山西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研究[J].地理科学,2017,37(03):416-425,共10页.
天水师范学院校列科研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