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国
(福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全球产业面临重要转型,一方面,非接触式生活方式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越来越多地替代传统的线下体验式生活;另一方面,在发达的物流配送和网络设施基础上,传统的实体经济都面临网络化转型,这给电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91275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1—9月提高1.2个百分点。在电商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专利作为整个业态中各经营主体控制市场的重要工具,其影响越发重大。而现有业态下的专利维权成本和取证难度均使得私力救济效果不佳,专利权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优势转变更多地需要依托平台和政府等公共服务配套机制。
由于专利基数、电商活动的频繁度等原因,电商领域专利侵权案件日益增多。在案件诉讼方面,2016年全国地方人民法院共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136534件,审结131813件,同比分别上升24.82%和30.09%,其中,新收专利案件12357件,同比上升6.46%。尽管专利司法案件数量持续上升,但与同期的专利申请增长速度相比,这种增速相对较慢,以2016年同期专利申请量为例,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346.5万件,同比增长23.8%,远高于同期专利诉讼案件增长的6.46%。再以2020年最高院知识产权法庭受理审查的案件为例,当年共新收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3176件,审结2787件,结收比为88%,结案率为76%(含2019年旧存512件)。与2019年同期相比,收案数量增加1231件,同比增长63%,但其中新收的1948件民事二审实体案件中,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435件,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754件,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权属纠纷163件。与上年度相比,新收民事二审实体案件总数增长102%,尽管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权属纠纷从上年度的9件激增为163件,但由于其基数太低,占比仍然仅列第四位。综上,尽管近年来国内专利维权案件呈上升态势,但整体增速远远低于专利申请增速。
通过对电商领域专利维权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电商领域专利维权市场活力不足,公共服务的针对性有待加强,电商领域专利维权公共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方面,我国地缘辽阔,不同区域的电商企业专利布局基础资源并不均衡,电商企业专利布局缺乏全局战略,很少将专利作为市场运作的手段,实现专利的市场转化;另一方面,从专利诉讼分析,电商领域的专利多以外观设计为主,在服装、陶瓷卫浴、茶制品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这些产业均有一定的技术依赖,尤其对外观专利的需求是较大的,但是从专利维权指标现状看,维权服务市场活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区域专利维权服务整体水平有待加强,传统的专利服务机构仍然以专利申请代理为主,近年来,部分机构在专利无效业务上有所突破,但是很少涉及电商专利投诉、专利诉讼等维权业务;二是电商领域专利权人专利质量和专利运营意识亟待提升,专利维权分为被动维权和主动维权两种方式,被动维权效果在较大程度是以高质量专利为基础,主动维权效果则更多的依靠系统的布局战略,具有较强的策略性,往往需要从专利产品研发阶段就开始进行预警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布局。
国内各省电商领域的专利维权公共服务主要通过培训、个案咨询方式开展。近年来的培训服务一般是与电商行业协会联合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凸显服务的针对性,但是培训内容相对基础,多以电商企业专利申请等前端内容为主,对电商领域专利诉讼、专利运营和专利维权策略缺乏有效普及。以福建省为例,在个案咨询方面,推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包,同时通过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热线的方式导入个案需求,具体案件一般归集到福建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中心以现有的专利纠纷调解资源为基础,对分流、化解专利纠纷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就整个电商领域专利维权服务体系而言,个案咨询的服务价值需进一步通过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等方式进行延伸;此外,部分地区推行专利投诉奖励机制,这一机制作为电商领域专利维权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能够为专利维权尤其是为电商领域专利维权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有效的驱动力,但该机制依赖财政投入,尚未形成市场化机制,受益面和服务效果的持续性存在局限。
电商领域专利维权工作涉及的不仅仅是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从专利投诉环节看,除了第三方电商平台外,还可能涉及消费者协会等行业组织,就专利执法环节而言,还可能涉及市场监管、公安等相关部门,由于电商领域专利维权的网络化、虚拟化,在具体操作上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传统的电话投诉、线下执法方式等在与线上维权工作衔接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在电商领域专利维权服务方面,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投入相对不足,在电商示范企业等政策评价体系中,专利指标权重也偏低,政策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电商领域专利维权市场资源导入不足。电商领域专利维权服务过程一方面需要传统的专利服务,同时需要诉讼等法律服务,传统的专利服务机构和诉讼法律服务机构的分离导致电商领域专利维权服务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实现专利服务与诉讼代理服务的融合,更多的公共资源介入,通过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开展综合培训工作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电商领域专利维权工作资源配置方式。
电商领域专利维权公共服务具有平台型、网络化、资源聚集性等特征,为充分激发电商领域专利维权的动力,营造良好维权氛围,提高公共服务的针对性,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各地应结合区域产业和服务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打通资源和信息屏障,构建良好的区域协作、多元共治的公共服务体系。
以提升区域电商企业专利维权效率,降低电商企业专利侵权风险为目标,以电商领域专利申请、实施、许可、转让、投诉、诉讼、维权等信息资源推送与专利维权援助为主要手段,建设电商领域专利维权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主要电商平台型企业专利投诉、维权信息资源,引导专利维权服务机构入驻线上平台,根据维权需求开展在线解答、流程跟踪、线下服务等分类服务;导入主要电商生产型和销售型企业产品专利信息,结合专利实施备案机制,引导专利维权服务机构与电商企业通过风险代理的方式建立长效维权服务机制,提升电商企业专利维权效率;由政府主导,结合电商领域专利导航、专利信息分析等项目建立电商领域专利维权咨询专家库,吸收电商企业专家、知识产权专家入驻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充实区域电商领域专利维权综合服务智库资源;以市场化运营为驱动机制,由政府引导区域公证机构、司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开展在线服务工作,提升电商领域专利维权工作效率。
以提升区域电商行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由行业协会牵头,组织专利服务机构、知名电商机构等服务资源针对电商平台企业在平台准入、平台监控、平台存储和平台信息发布等环节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进行预警分析,鼓励电商平台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贯标认证工作,进一步完善平台专利投诉机制、平台专利信用评价机制、平台专利纠纷调解和案件移送机制,降低平台型电商企业专利风险;以降低销售型、生产型电商企业专利侵权风险、实现精准专利布局为目标,鼓励专利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利侵权和专利预警分析,通过对企业生产前的产品进行侵权分析服务,为企业规避风险,通过企业专利预警分析,以电商领域竞争性产品和企业的专利尽职调查为基础,结合相关专利诉讼信息,进一步提高电商企业专利竞争力;针对跨境电商行业开展普惠性专利信息综合分析服务,由政府牵头,电商协会和相关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开展跨境电商专利信息分析,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以降低区域中小微电商企业专利维权、诉讼成本,提高区域电商专利维权效率为目的,积极构建电商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服务联盟。以电商领域专利维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以战略合作协议、联盟倡议书等方式为手段,由政府牵头,协调司法等有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引入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公证机构等第三方服务,鼓励大中型电商平台、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专利信托机构、投资机构、专利代理等服务机构通过服务、资金等资源注入,推动服务联盟的市场化运作,优化区域专利维权资源配置;由知识产权保护部门牵头,从电商领域专利维权援助方式、电商专利援助案件分流和跟踪机制等方面加强电商领域维权服务业务研究,同时建立联盟成员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更新、优化服务资源,为联盟服务区域电商产业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
以提高电商重点产业专利维权效率为目标,理顺电商领域专利维权中涉及的投诉、受理、证据认定、维权援助、执法、调解、行政裁决、司法审判、判决执行等环节的程序对接和维权相关证据信息共享互认问题,根据区域电商产业产品特色和产能输出优势分布情况,确定专利快速维权渠道准入和适用的产业领域,尝试进一步结合企业产品专利情况确定企业维权绿色通道准入条件,结合电商专利实施备案机制和快速确权机制,通过缩短确权、授权时间,为快速维权提供便利,区分对待重复侵权、批量维权案件,避免程序重复。强化第三方电商平台投诉信息与专利行政执法信息的互动,将证据互认从调解过程延伸至行政、司法审判环节,提高专利维权效率。
立足构建电商领域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推动区域政府积极融入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专利协作体系,与周边省市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协作,建立跨地域专利保护协作机制,围绕大中型电商平台商规范化需求,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创新区域专利维权协作方式,及时互通共享跨区域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假冒专利案件线索等执法办案相关信息。同时,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经验的交流,建立重大案件区域协作和多方研讨机制,对于电商领域重大或者疑难专利案件,有关单位可以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指导和督办,做到立案协作、案件协办、联合执法,发挥电商网络技术资源优势,会同市场监管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部门,提高电商领域专利维权案件结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