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电网产业战略新机遇

2021-02-18 03:42
海峡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双碳储能电网

张 健 张 勇

(1.福州市供电服务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9;2.福建亿力集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3)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公开场合多次阐述和强调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充分彰显了中国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展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负责任大国担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写入2035年远景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国务院各部委接连推出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启动全国碳市场、推动新型储能发展、试点绿电交易等一系列具体政策与重点行动。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市场机制和碳市场机制、完善辅助服务市场、加速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以及各市场之间的衔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一重大部署是对“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重要论述的深化、丰富和发展,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对能源行业未来发展做出的关键战略决策。

中央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主要目标,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路线图、施工图。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把碳达峰、碳中和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

2 准确把握“双碳”语境下的省情、企情

“双碳”目标带来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颠覆了工业革命以来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发展模式。

2.1 绿色发展: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福建典范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创新实践地,早在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极具前瞻性地提出“生态省”建设总体构想。二十多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之后,“生态省”建设由地方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

核电方面,福建核电厂址资源得天独厚。宁德核电站、福清核电站于2008年先后开工,在“十二五”期间相继建成投产商运。全省核电投运机组9台装机986万kW,发展规模全国领先,在运容量排名第二,占总发电装机的比重为15.2%,核电占比全国第一,其中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是我国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的首个应用项目,在建的福建中核霞浦核电快中子堆示范工程、福建华能霞浦核电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工程均采用第四代核电技术。

风电方面,季风与台湾海峡“狭管效应”给福建带来绿色、稳定、优质的风能资源,理论风电蕴藏量超过2亿kW。沿海陆上风能资源总储量(10m高度)4131万kW,其中资源较好的70m高度风能技术开发量为1341万kW。近海50m水深的海上风能资源蕴藏量超过1亿kW,已经勘探规模超过7000万kW。2009年之后,福建省风电项目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由三峡集团与东方电气集团联合研发的亚太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10MW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2020年底,全省风电装机容量486万kW、占比7.6%,发电量122亿kW·h、占比4.6%,年发电利用小时数达2880小时,风电利用小时数常年居全国第三。随着长乐外海、平海湾、漳浦六鳌等海上风电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到“十四五”末,福建海上风电并网有望超过500万kW。

光伏方面,福建拥有国内乃至世界上品位、纯度最高的硅矿资源,形成了从上游多晶硅、硅片生产到中下游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福建属太阳能资源三、四类地区,闽东南、闽北地区日照时间长,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带,太阳光照年平均总辐射量在3800~5400MJ/m2,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潜力较大。2020年,全省光伏装机容量202万kW、占比3.2%,发电量19.2亿kW·h,占比0.7%,年发电利用小时数950小时。随着“一企包一县”光伏建设模式的创新应用,光伏产业日益摆脱传统补贴依赖,加快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实现健康、理性和可持续发展,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储能方面,福建全省抽水蓄能电站资源站点39处,装机容量3806.6万kW。其他储能主要为电化学储能、储氢等储能装置,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晋江100MW时级储能电站列入国家能源局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

电网方面,国网福建电力始终秉持“电力先行官”的角色定位,坚持适度超前经济发展的原则推动全省电网建设[1]。通过“浙北——福州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与华东电网相连,“闽粤联网”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补短板重点输变电工程,列入2021年重点项目。福建电网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电源品种齐全的省级电网,已经发展成为以1000千伏特高压电网为核心、500千伏超高压为主干网架、220千伏变电站县域全覆盖的坚强智能电网。开发清洁能源智能监测与调度系统,深化“水火核气”联合优化调度,实现对全省82座风电和光伏电站的单机发电信息、测风塔数据、太阳辐射量、18190座分布式光伏电力电量的实时监测,在全国率先开展未来7天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能力预测,构建多种电源联合优化调度模型,通过调节能力较强的抽水蓄能电站及LNG燃气电站,进行多能互补,实现清洁能源全额消纳。新能源占总装机容量、并网规模、消纳总水平等多个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福建省严控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准入,驱动资源要素向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汇集。2020年底,全省电力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6372万kW和2636亿kW·h。其中,非煤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分别达55.1%和47.6%,分别位居全国第10位和第5位。全省清洁能源装机3509万kW,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688.5万kW。清洁能源以占全国2.8%的能源消费,支撑了占全国4.3%的经济总量。

伴随着核能、风能、光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重大项目的相继落地,绿色低碳的能源生产与智慧高效的能源供应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进广泛而深刻的能源变革。福建北连长三角、南接粤港澳、东通台湾岛的东南能源“大枢纽”加速形成、呼之欲出,前景广阔、气象万千。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特别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赋予福建重要责任与重要使命。

“十四五”是福建省传统能源技术与能源产业的加速转变时期。福清核电6号机组将建成投产,漳州核电一期工程2台机组计划投入商运。北起宁德霞浦,南至漳州漳浦,14个集中式海上风电项目将完成建设。建设中的宁德霞浦吉瓦(GW)级大规模储能项目与周宁、永泰、厦门、漳州云霄等抽水蓄能电站将陆续投运。福建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超过35%,清洁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双过半”,持续保持100%消纳。

“十五五”期间,伴随着火电清洁化改造深入、部分到役机组退出,漳州核电、霞浦核电后续机组陆续投产,天然铀资源利用率将从目前的约1%提高至60%以上。特别是海上风电以及分布式光伏的深度开发,预计福建省电力工业能够确保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

2.2 多措并举:率先实现碳达峰,打造国网典范

国网公司在央企中率先印发《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2]。未来五年,国网公司计划投入3500亿美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其中研发投入90亿美元,用于突破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省首批重点智库试点单位)专门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组织团队参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的路径》课题研究,编著出版全国首部省级低碳发展蓝皮书《福建“碳达峰、碳中和”报告(2021)》[3]。

国网福建电力将以切实的举措确保2030年率先基本建成、2045年全面建成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

一是重点支持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与核电开发,提升清洁能源并网服务能力。推动建设长乐、平潭等外海风电,以及福清、霞浦、漳州核电,服务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力争新能源装机占比超20%。聚力在“新能源云”应用、新能源并网服务机制、海上风电大规模集中送出、清洁能源市场化消纳等方面形成优势。

二是重点建设坚强主干网和柔性配电网,提升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聚焦大电网配置主导、微电网融通互联,以建设东南能源大枢纽为目标,持续补强“四纵三横”主网架,实现北电南送,提升关键送出通道的跨省交换输送能力。以建成柔性配电网为目标,推动城乡配网一体化发展,提升配网三遥终端覆盖率,实现多元信息采集全覆盖,满足不低于20%渗透率的分布式电源接入。聚力在柔性低压直流技术、海岛微电网、防灾保底电网等方面形成优势。

三是重点促进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与控制能力。以建设“数字闽电”为载体,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电网智能升级,力争源网荷储协同服务指数达5%。提升电网异动智能研判、全息感知和灵活控制能力,推广试点应用可中断负荷、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等,提高负荷对电源出力的互动性和匹配度。聚力在电网安全立体防御、数字孪生电网、主网“三全”和配网“三化两全”、智慧物联、全场景网络安全防护等方面形成优势。

四是重点推动多元化储能深化应用,提升电网灵活调节能力。力争接入抽水蓄能380万kW、海上风电配置储能不低于装机容量10%,可调节负荷响应能力不低于最高负荷5%。聚力在共享储能、“车网互动”、虚拟电厂、“光储充一体化”、分布式电源群控群调等方面形成优势。

五是重点加快构建智慧能源服务体系,提升清洁智慧用能服务能力。借助“电动福建”行动,进一步提高能源终端用户的电气化比例。围绕工业、交通、建筑、生活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行电能替代和“供电+能效”服务,力争10kV及以上客户能效服务全覆盖。聚力在“电动福建”、闽江流域一体化岸电、农业电气化、多能互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形成优势。

六是重点培育新兴产业,提升能源互联网产业带动能力。以服务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目标,大力发展综合能源、电动汽车、基础资源、大数据、储能、风电装备等新兴业务。聚力在东南能源大数据中心、能源工业云网、海上风电检测与试验技术、碳—电市场协同联动机制等方面形成优势。

3 准确把握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全新战略机遇

国网公司在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能源互联网的战略部署方面,对各产业单位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4]。

3.1 顶层设计:锁定“绿色跑道”,优化产业集群生态

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能源转型将深刻地改变电力行业,催生出综合能源服务、电动汽车充换电、V2G(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技术)、能源电商、能源大数据、能源聚合商等新业务、新业态与新模式,培育出更多的新型市场主体,形成全新的能源电力生态圈。

3.1.1 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第一动力”

按照“智库+产业”的产学研模式,强化智库建设,打造具有经济政策研究、投资经济分析、科技项目论证与技术研发孵化等功能的产业研究院。以领先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能源电力领域不可或缺的创新策源地和技术高地。针对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热点,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的产业空白与技术突破,前瞻性制定理论框架与行动方案,加快重点技术与产品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以市场化思维和管理变革手段,突破科技研发体制机制的障碍,推动创新资源有效流动,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与形式多样的创新共同体。以电网所属产业集团本部带动基层单位,协同内外部资源要素,成立专项创新团队,集中力量攻克综合能源、储能等领域关键技术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前沿技术,加快自主关键核心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进各类场景的试点示范。

结合电力行业的业务特色与行业优势,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和应用,提升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水平与清洁能源即时消纳能力,有效匹配电力供需,推动能源系统向着更加智慧、更加开放、更加高效与更加友好方向演进。打造“双创”成果孵化、产品转化、产业投资支撑模式,遴选一批有推广潜力的科技成果和项目,培育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应用与新业务。

3.1.2 以商业逻辑助力产业链聚合

直面市场、贴近市场,提高对市场需求的感知度,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推动头部企业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拓宽供应链,投入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配套设施完善、示范应用领先、与新能源业务关联度高、具有优势互补与战略协同效应的相关项目,实施差异化竞争和成本领先战略。深入探究高能级能源互联网、柔性智能配电网以及适应源网荷储协同的电网运行控制方式、商业盈利模式与成本疏导机制,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为电网主动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最优路径提供框架分析与决策支撑。

统筹协调各产业单位之间的业务界面,发挥集团化规模化优势,强化跨产业、跨单位与跨区域的联合作战、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业务布局,大力拓展“数字新基建”热点市场,参与微电网项目建设,积极挖掘分布式清洁能源、“储能+”市场,构建以电为中心、热冷气电一体化多能供应服务体系,打造区域或行业级能源资源大范围配置和集成优化的能源利用新模式。重点在拥有高尖端装备、高等级资质、高水平科研、高技能队伍上下功夫,分专业打造一批绿色低碳、效益明显的规模大、技术强、品牌响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领航型”企业。

创新能效服务商业模式,牢牢把握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主动权。集成客户侧用能控制系统,实现社会用能信息广泛采集、客户能效在线分析、用能优化精准服务。依托综合能源服务,建立协同工作体系和业务联动机制,打造“供电+能效”智慧能源服务品牌,实现综合能源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规范化、手段信息化,全面提升服务竞争力。主动探索用户资产智能运维、需求响应代理服务、电力交易代理、碳交易代理等能源增值服务。抓住省内新城新区建设契机,拓展管廊建设及运维租赁业务。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着力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建、产业链以及供应链多方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协同效应。推动政府发挥“有形之手”的引领推动作用,完善激励引导与监督考核,促进建立健全涵盖技术、资金、人才、产业等核心要素的政策体系,及时出台利好风电、光伏的财税支持政策。还原储能商品属性,促请政府研究出台与储能成本挂钩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引导需求侧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市场化交易。

3.2 跨界融合:切换“发展频道”,实现全面绿色低碳

“双碳”目标引发新的投资机遇,促进电力体制改革、能源生态重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坚定电网各产业单位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3.2.1 支持各类要素资源不断聚集

有效发挥产业集团省级平台的价值创造主体功能,实施精准投资、精益管理,科学编制综合计划与全面预算,提升管理效率、经营绩效、运行质量、创新能力与生态价值。统筹新型电力系统的投资需求和经营目标,紧密衔接“十四五”规划,强化经营意识、成本意识与效益意识,深化内模市场建设,固化提质增效长效机制。完善专业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适应企业运营机制与盈利模式的变化,明晰权责,放权赋能,强化专业协同与产业协同,充分激发基层活力。

培育电网特色产业集群,构建核心业务、支撑业务与新兴产业三种业务类型,形成清晰的发展路线图。核心业务方面,以施工业务为主要依托,不断强化勘测设计、施工安装、工程监理的业务承载能力;支撑业务方面,大力发展电网运行维护、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物资供应等服务类业务,实现整体服务能力提升;新兴产业方面,聚焦资产运营,在综合能源服务、清洁能源业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等方面快速布局。依托各地市的自然条件与属地优势,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开发,形成稳定可行的商业模式。

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源禀赋,深入分析重点行业、产业聚集区终端用能特性,全面深化合作,统筹业务布局,促进优势互补。在能源、环保、数字、经济融合应用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成熟度高的产品,建设集分布式光伏、新型储能、充电服务站、虚拟电厂、能源管控系统、智能化集中运维为一体的高效能源互联网样板。

3.2.2 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

突破能源各子系统发展的技术、管理与市场壁垒,促进纵向“源网荷储”与横向“多能互补”。通过科学规划与运行优化,提升协同管理、交互响应、互补互济水平,提高系统对波动性风电、太阳能发电的接入和调控能力。加强需求侧管理,满足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以及优质服务的要求。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定制化服务与增值服务,提供电气设备租赁、能源托管、市场化售电、需求响应等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围绕政府资源、公共建筑、工业企业等领域与工商业煤(窑)炉改造、港口岸电、农产品加工、农村家庭生活等方面,重点实施电能替代试点示范项目。

以“绿色施工”为手段,打造精准、高效、便捷、安全的建设项目管理与智慧工地平台,以海上风电场站建设、屋面光伏建设、储能电站建设及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提升清洁能源安装业务占比,做到施工技术低碳、施工物料低碳、施工流程低碳。延伸产业链条,发挥业务优势,打造成为设计、施工、监理及运维为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提供商,在输变配电运维检修、应急故障抢修等方面支撑与服务电网主导产业。

打破传统业务边界,持续创新新兴业务领域商业模式。联合政府共同推进工业余气、余热、余压等余能利用项目,将能效服务嵌入业扩受理、勘察、实施各环节。面向智慧新城、交通枢纽、物流仓储等具有多种能源需求典型特征的领域,探索开展区域能源供应、光热补偿供冷供热、能源梯次利用等新业务。围绕大型建筑、工业企业、园区、高校、酒店等客户,推进一体化冷热(暖)供应、余热供暖等业务。推广新能源汽车,构建电动汽车服务“生态圈”。开展充换电模式研究,持续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场景的充电设施网络布局建设,加快对接社会运营商平台,促进充电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全省充电“一张网”。

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把能源电力行业关联产业培育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聚焦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关键技术,打造源荷接入高适应、配网运行更灵活、二次升级更智能、源网荷储全交互的智能友好柔性配电网。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开发新能源,提高太阳能发电的保障出力与调节能力。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重点探索资源优良的深远海海上风电资源的前期开发,带动风电设计、制造、安装、检测、运维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深入研判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储热、储冷等不同技术路线,重点支持适合福建省情的储能技术。加大“海上风电+储能”“分布式光伏+储能”运营模式的研究,推广网格化集中储能建设模式,探索“云端储能”等共享式储能削峰填谷增值服务,鼓励储能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超前谋划和主动加快制氢、储存、运输、利用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发电-制氢-供氢”的氢能全链条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3 数字赋能:把握“双碳赛道”,促进产业迭代升级

把握行业跨界融合、能源生态重建与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机遇,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方向,充分发挥新型电力系统的产业优势与资源优势。

3.3.1 能源革命数字革命深度融合

以重大需求与重大项目为牵引,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起来,打造具备电力要素全感知、运行态势全研判、电网业务全应用、能源生态新格局的新型智慧电力系统。以“网络智能化、平台一体化、运营智慧化”为目标,拓宽“新能源云”碳中和支撑服务平台应用,实现能源电力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资源融合、商业创新、效能升级与生态繁荣。

发挥数字经济的带动、放大与倍增效应,推动能源治理体系与治理方式深刻变革,以全链减排技术实现替代型减排、补偿型减排,彻底改变能源版图与利益格局。通过数据赋能、技术赋能、场景赋能与平台赋能,实现产能设备与用能设备的数字化连接,推进能量流与信息流的互联互通。构建电力系统的数字孪生映像,实现电力系统关键设备与关键节点状态感知,依托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间的数据交互、状态同步和迭代优化,显著提升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辨识能力与动态优化能力,提高市场需求快速响应能力,增强客户的体验感、满意度。

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有效汇聚各类数字产品,充分发掘能源大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潜在价值。深化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电网“数字新基建”中的融合应用。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面向政府部门、行业用户与电力用户拓展典型应用场景,广泛开展能源电力供应保障、综合能效分析、经济态势分析、资源调配与新能源消纳分析等辅助决策服务。

3.3.2 持续精耕细作画好产业“蓝图”

推动电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电网资源中台和客户服务中台。形成“电力+算力”模式,凸显数据流引领、优化能源流与业务流作用,增强源网荷储互联感知能力、智慧决策能力与协同控制能力。完善数字化基础平台、智能化业务平台,做信息安全的“守卫者”和电网数字化转型的“助推者”,拓展升级调度自动化、厂站自动化、配电自动化、需求侧响应、电力市场、储能管理、安全稳定控制等系统功能与信息感知及其应用。

打造电网智能安全管控平台,实现人、物和环境不安全状态的智能感知,推动安全监管体系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高风险作业可视化视频监控。推进物资合同签订、履行、结算业务电子化,加快仓储信息化建设,推进检储配一体化建设,实现全景质控。深化“电e金服”+智慧供应链建设应用,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服务生态,为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加强办公资产数字化管理,完善房地资源的全寿命管理和生产辅助性资产实物“ID”应用。提升大数据产品运营支撑能力,做强信息基础运维核心业务,通过多站融合数据中心站资源共享与变电站房、杆塔、管廊沟道等电力基础设施的盘活利用,培育形成新的业务模式。

密切关注碳经济,超前研究布局碳市场、碳交易,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打造碳排放监测平台,精准描绘“碳足迹”,探索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业务,实现全域覆盖、全时监控、全量评估,使新能源的零碳价值在多个不同属性的市场中充分“变现”。

4 结束语

当前,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的美好“蓝图”已经呈现,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国网福建电力各产业单位将全面落实国网公司“一业为主、四翼齐飞、全要素发力”发展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新时代“双满意”工程,积极培育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延伸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打造具有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产业龙头、争当电网上下游产业链“链长”为目标,全力抢抓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战略目标、全方位推进福建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早日实现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双碳储能电网
计及SOC恢复的互联电网火储联合AGC控制策略研究
穿越电网
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相变储能材料研究进展
电网调控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网基建施工现场注意事项及改善
家庭分布式储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