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孕育未来”
——访音乐教育家马西平

2021-02-18 12:17刘嘉琦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西平鼓乐合唱团

文/刘嘉琦

马西平,教授,音乐教育家,硕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音乐学科带头人,通识课程艺术模块首席责任教授,教学督导组专家,“西安鼓乐”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教育等研究。主持并参与国家、省部等科研项目20 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 余篇;撰写著作3 部,教材10 部;获科研论文奖6 项,教学成果奖8 项,专业竞赛奖2 项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 次。2015年6月,获得“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

父母援藏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被时代印染上不同的色彩,马西平的童年与当年国家“援藏”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958年马西平出生了。1960年,父亲马倬由于在陕西省歌舞剧院工作成绩突出,上级一纸调令让他和妻子一同进藏,马倬老师被组织任命为陕西省援藏工作队队长。当时的西藏刚刚完成民主改革,条件艰苦、亟待建设。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马倬夫妻把咿呀学语的女儿委托给她的外婆,在艰难不舍中决然地登上开往援藏的大卡车。

◎ 童年

进藏后,马倬先后担任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业务副团长、团长,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文艺处处长等职。在这片神奇广袤的雪域高原与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中,作为音乐工作者,他见证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以及各界群众对党和国家由衷的热爱。他全身心投入到采风创作中,汲取着西藏民歌宝贵的创作源泉,二十年中创作歌曲百余首,10 多部舞蹈、舞剧和歌剧音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1961年,马倬带团深入牧区演出、采风,当他听到西藏藏剧团团长扎西老艺人用藏语演唱的一首山南古酒歌时大受触动,决心将其改编为一首更易传唱的歌曲。经过日夜琢磨,数易其稿,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创作完成了。1962年由上海音乐学院校友,毕业援藏的年轻歌者常留柱将歌曲首次搬上舞台,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在北京举行,马倬想到并推荐了采风时发现的藏族姑娘雍西,雍西将学会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带到北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周恩来总理更是亲自建议将最后一句“我们迈步走向社会主义幸福天堂”改为“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为歌曲添上了画龙点睛的精妙一笔。

197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西藏录音,马倬又为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增加了第二段歌词,由才旦卓玛演唱,之后在全国迅速流传,成为至今都家喻户晓,热度不衰的经典传唱歌曲。

虽然马倬援藏的工作已经打开了局面,但西藏与西安的距离也隔出了父亲对孩子无法尽责的愧疚,还有孩子成长中失去父母陪伴的遗憾,这是马倬父女记忆中都无法抹去的一段历史。60年代的援藏干部每三年回家探亲一次,一次两个月。1963年,马倬夫妻第一次探亲,女儿到火车站接站,却已然不认识自己的父母,稚嫩地问:“叔叔,你到过我们家吗?”短暂的假期结束,马倬夫妇在送女儿去往保育院的路上望着懵懂的女儿难掩伤感。

1964年,马西平的弟弟出生,也留在西安由外婆抚养,作为姐姐的马西平逐渐懂事,帮着外婆料理家务并照看弟弟。常年与父母无法相见的他们只能靠每月收发一封信件来获悉彼此的情况,寄托彼此的思念。父亲让外婆每次都随信寄来一根与孩子身高等长的线头,随后在墙上划出的一道道随之“长高”的横线,以此寄托着一位父亲对远方孩子的想象与思念。

1970年马倬因事故受伤,终于第二次返回西安休假,这时年幼的弟弟第一次看到父亲。尽管起初弟弟脸上的神情也曾因陌生而有些疏离。每逢节日,弟弟还是会搂着马西平说:“姐,我好想咱爸咱妈呀”。

生活所迫,马西平比起同龄人,像是个成熟独立的小大人。但她那时还无法理解父母的选择。青春期时,在她与父亲的一次交谈中,听到父亲告诉她“要听党话、跟党走,祖国的边疆事业就是要‘献了青春献子孙’”,马西平便说那她也要去接父亲的班。没想到父亲听后沉默半晌,只是告诉她考虑成熟后再说。

1980年,由于长期在高原工作,曾是单位运动健将的马倬由于援藏所患的“高原病”已经到了危急生命的地步:心脏是正常人的两倍大,血色素数值已高达临界……而这年马西平已参加工作五年,可以探亲了。她第一次独自一人赴拉萨,帮母亲收拾父母内调返程的行李,只短短半个月,她就切身体会到当时的西藏与内地相比各方面的巨大差异,她才真正开始明白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许多援藏工作者这几十年来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在忠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无私地付出奉献着。

在马西平看来,父亲对于工作永远都是兢兢业业,在岗位上埋头创作,但对于成绩却很少提及。当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已传遍全国时,与大家争相学习歌曲与舞蹈的她还不知道这首歌凝结着父亲大量的心血。后来也有朋友劝马西平该多多宣传父亲的成就,不要太过低调。马西平却笑笑说:“这是父辈自己的努力,他的成果我不该享用,我要靠自己的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

◎ 父女两

交大任教

◎ 教学剪影

尽管父母不在身边,马西平天生的好嗓子却让她父亲的同事朋友们都喜爱不已,西安的莫西教授,孙韶、贠恩凤夫妇,刘正、吴凤仪等老师常常会在周末到马西平家看望她并弹琴指导她唱歌。

1975年,马西平进入陕西省水轮发电机厂参加工作,认真细致的她一年后就能独立完成操作,凭借理论与实际操作双第一成为厂里第一个大车床女车工。工作之余,马西平对音乐的热情有增无减,1978年她参加了由当时碑林区文化馆陈曦老师主办的合唱团,从大合唱唱到小合唱再到二重唱角色,天赋与努力让她在音乐中也得到了快速的成长,而1979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使她看到了人生道路的另一种可能。

两次考试未果后,1981年是她按年龄能参加高考的最后一年,厂里却因为她优异的表现不愿放人。为此她找到厂长申诉,希望能给一次机会,否则对自己而言一辈子都是遗憾。她的真诚打动了领导,功夫不负有心人,马西平也如愿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成为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生。

1984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恢复音乐选修课程,大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的马西平获得了周建枢教授的认可,作为助理教师加入筹备交大艺术教研室的工作。1985年毕业季时,马西平以全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放弃了留在母校任教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做了一名大学普及音乐的教育工作者,正式供职西安交通大学,成为一名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

当时的西安交通大学还是以理工类专业为主要人才培养方向,想在这里把刚刚恢复为选修课的音乐课程做出一番成绩显然不是一件易事,与音乐专业院校既有的各项条件相比,摆在她面前的何尝不是一片“荒原”。年轻的马西平牢记、继承了父辈拓荒的奋斗精神,决心用实际行动去克服重重困难。这位身形还略显单薄的青年女教师数九寒天独自拉着煤车到一间简陋的办公室生火取暖,独自穿梭在校园搬乐器搞活动。她根据教学情况不断开设新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开设新课……数十年如一日以自己不懈的努力逐渐获得了交大学生与同仁们的尊重认可。

由她牵头的音乐教师团队从4人的艺术教研室发展到8 位专职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中心,从起初仅有的150 m2的一间教室发展成为融教师办公、专用教学及音乐资料室为一体、两层楼近2000 余m2的音乐教育环境,于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中心跟随学校发展的脚步,从上世纪90年代先后为西安交大特殊人才的少年班、钱学森班、学博(军)班、计算机实验班开设音乐必修课。2002年申报“艺术学”硕士点成功,15 名学生正式入学攻读。

◎ 《音乐鉴赏》教材与获奖证书

她俯身劳作,先后创建了《音乐遗产》《中外音乐史》《大学音乐》《中国音乐名作赏析》《影视音乐欣赏》《音乐鉴赏》等十余门音乐课程。由此交大音乐类课程从1984年一门选修课发展到2005年二十三门本科课程,又于2011年根据在校生实际情况整合创建为基础类、欣赏类和技能类三层次二十一门课程,深受各起点同学的喜爱,其中钢琴演奏等实践类课程更成为交大同学们选课时争相报名的“秒杀”课。

音乐课程在交大广受好评的背后是马西平对音乐教学的高度要求与辛勤付出,在交大工作的三十余年间,她常问自己五个问题“我为谁而做?我为什么要做?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学校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而她自己的回答是:“为自己而做,为自己的人生道路的选择负责。既然选择了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人民教师就要无愧于自己的使命。国家正在大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而学校教育中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潜力无法估量。作为教师的自己更是要知行合一,不断进取。”

她为年轻的音乐专业教师奔走发声,作为选修课的音乐教学也终于被统一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评比中,团队有多位教师先后获得授课竞赛奖、教学能手竞赛奖、微课教学比赛奖等。在她的激励与带领下,团队教学成果也获奖不断,如“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团队获陕西省教育厅授予“2014年陕西省高校优秀团队”。由她主编的《音乐鉴赏》教材也获校级特等奖、省级二等奖。

之后“音乐鉴赏”课程登上学习强国、智慧树、爱课程、学堂在线等网络平台,至今全国已有300 多所学校,近40 万人次参与学习,在同类课程选课量上位居我国高校第一,更是于2020年10月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她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教育的本质,不是给予孩子什么,而是去点亮孩子的心灯。

◎ 马西平近照

“历史”与“未来”

◎ 马西平与鼓乐大师赵庚辰合影

在西安,除秦腔及其他地方音乐元素外,还有一项堪称音乐活化石的文化瑰宝——西安鼓乐。它由1300 多年前的唐代宫廷鼓乐(在唐代燕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后战乱时乐师逃亡,经庙宇、道观传入民间。尽管朝代更迭、时代变迁,宫廷之上早已不见它的身影,可这一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大型乐种却神奇地在民间鼓乐坊中传承上演,为后人继续展现出当年的盛唐风韵,被誉为“盛唐燕乐,御苑绝响”。

2001年,马西平了解到西安鼓乐缺乏系统整理记录且正面临断代失传、亟待抢救性保护的现状。尽管工作繁忙,常年躬身音乐教育的马西平清楚意识到这其中的重要意义,决心加入到保护整理西安鼓乐的工作中来。岁月流转,此时的西安鼓乐集大成者仅剩八十多岁高龄的赵庚辰老人,他掌握着鼓乐全套演奏技巧。

起初,马西平拜访时,老人是有顾虑的,西安鼓乐像许多传统艺术一样有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行内规矩。马西平没有放弃,每周都坚持前往探望,以至于在自己并不宽裕的工资里拿出一定额度支持老人的日常生活所需,更甚者主动垫资陪同老人就医。一年的时间,马西平用她的行动和诚意打动了老人,最终老人决定倾囊相授。

以文字符号记录西安鼓乐的手抄传本较为原始特殊,乐谱中仅有鼓段名称,没有实际鼓谱,无法得知具体的演奏方法和音响效果。真正想要掌握传承这种音乐都是由历代老艺人口耳相传,而教者的唱音中不仅有“韵、律”且伴有“啊、哎、吔”等语气词、叹词,需要习者一句句模唱。

之前西安鼓乐也有相关研究,但往往乐曲资料零散,不成系统,这次马西平请老人按照鼓乐曲目套路进行传授。老人所掌握的“三大套”——《八拍全套》、《法鼓段全套》、《别子、湛全套》(各含刘、尺、商、吴四调),马西平都以传统方法逐句、逐段、逐曲研习。她一边学习,一边录音整理近两百首,数年间录音机都用坏了四台。之后她又废寝忘食地投入到核对排版的工作中,大量的西安鼓乐资料终于被记录为工尺谱,并转化为简谱和五线谱。

◎ “西安鼓乐”古谱

◎ 译著《西安鼓乐古曲古谱》

2009年她将已整理成册的《西安鼓乐古曲谱集》(四调八拍坐乐全套)交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获得“首届陕西图书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西安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作为典籍藏本被荣誉珍藏并颁发证书,学术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与肯定。

在推进西安鼓乐申遗的工作中,马西平还是许多材料的主要撰稿人,这与她整理记录的乐谱及录音一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6年,西安鼓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西安鼓乐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马西平受到陕西省文化厅给予的荣誉表彰。

她不仅积极组织参与西安鼓乐在国内面向公众的排练演出活动,还赴法国、德国和香港等地在学校、音乐厅、音乐节等场合向世界宣传介绍西安鼓乐,令更多人了解并惊叹于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形式。如今,西安鼓乐正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 接受国家教育电视台专访

西安交通大学是最早提议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的高校之一,是首批团体会员,马西平也是首批加入的个人会员,因此她对音乐教育的思考和关注从来不是仅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和课程中。在长期受邀担任“春芽杯”等省、市、区级比赛评委的过程中,她发现一些合唱团队因指导老师的水平所限,如演唱曲目不适用于该年龄段等,导致许多孩子们也在歌唱中产生了大大小小的问题,令她感到惋惜和痛心。

◎ 佳音合唱团参加“省艺术节启动仪式”

在参加一次大学生艺术展时,陕西没有团队参赛,有人对前往观摩学习的马西平说:“陕西是一个教育大省、文化大省,你们合唱没有代表队来,这个责任在你们。”这开玩笑的一句话让马西平意识到自己应该想办法做些什么,她同吕明凯、周伟、许志敏等同仁共同商议决定成立一个主要面向教育工作者的合唱团。在陕西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寓意向大家传递美好声音、最佳声音的佳音合唱团正式于2013年6月成立。团员主要汇集了陕西省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及热爱合唱艺术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主要的发起者与管理者,马西平先后担任团长、艺术总监等职务。

佳音合唱团以高标准高要求组织团队从中外经典合唱作品入手进行排练和演唱。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数月的练习,合唱团成立的首年就在赴苏州参加的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中获优秀奖,并于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闭幕式演出中获最佳演出奖等。佳音合唱团又在2014年作为三支被指定的陕西省合唱代表队,参与到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马西平希望将佳音合唱团打造为一支高水平的示范性合唱团队,因此在合唱实践外还注重开展合唱艺术培训与研讨。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团员的许多老师都能够独立组织开展合唱活动。而由他们组织的学生合唱总能在比赛展演中拿到好成绩,这真正体现出佳音合唱团成立的初心,为陕西合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5年6月,马西平被授予“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

采访马西平时,我们看到她的办公室里摆放着数排档案柜,里面密实整齐码列着的有几十年来她带过班级所有学生的教学档案:从教学计划的拟定到备课再到每位学生的作业和成绩、照片上孩子们的笑脸和一张张手工填写的表格事无巨细;有西安鼓乐的录音磁带和整理校对的鼓谱;还有佳音合唱团多年来的演出节目单、获奖情况等都无声地诉说着她三十年来教育与音乐工作中的无悔付出与丰硕成果。

◎ 担任赛事评委

如果对于后辈而言,父辈是一段历史,马倬用“援藏”和以歌曲《北京的金山上》为代表的作品将自己的忠诚和奉献留下。如果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是一段历史,马西平则将更好的通识音乐课程和西安鼓乐的鼓谱资料留下。希望每一位勤恳的音乐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都将自己化为坚实的历史去孕育更灿烂的未来。

猜你喜欢
西平鼓乐合唱团
西安鼓乐套词研究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青蛙合唱团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红红火火合唱团红红火火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