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工具介入视角的医学技术传播翻译策略研究

2021-02-18 04:07阮俊斌赵学旻
现代交际 2021年23期
关键词:译文译者医学

阮俊斌 赵学旻 周 宇

(1.上海健康医学院 上海 200237;2.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 上海 20008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医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医学技术的传播方式也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医学技术涵盖医学影像、医学检验、临床营养等多个领域,与医学专业发展密切结合,在相关专业培养中应注重技术应用、技能培养、医学工程与技术的研究发展。但由于东西方对医学技术的认知不同,从医学技术的传承与保留、发展、创新方面,造成了融合障碍。基于此,医学技术的传播模式,需依赖创造思维的体现与发展。尽管东西方的医学技术传播自成体系,但还是符合科学技术规范要求的。

为了满足中西医技术融合、相互借鉴,精准服务患者的需求,在技术写作规范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译者通过技术手段,研究医学技术传播翻译策略,以期弘扬中国医学技术的优势。大数据正在改变全球包括医疗业在内的绝大多数行业。利用爬虫工具对医学技术的数据分析,不但能够获得医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降低医疗成本等,而且能让患者享受到更加便利的服务。同时,共情传播的技术在虚拟世界的应用,助推了人与技术的深度交互,使医学技术传播的界面实现了宽口径扩散。[1]

然而,笔者根据《中国知网》的2010年起至2021年8月止,以“Python医学”为检索词,通过统计近十年的文献,共检索到49篇与此相关的文章,但对利用Python工具介入研究医学技术传播翻译策略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试图以基于Python工具介入研究医学技术不同翻译实践为例,研究针对医学技术的翻译策略,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此类翻译策略在技术传播中的作用及适用原则。

一、本研究理论概述

本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属于“应用翻译”。因医学技术涉及的学科较广,也属于跨学科的翻译实践。欧美学者针对应用翻译曾提出不同的理论。Nida在提倡以读者作为反馈主体强调对翻译的动态“功能对等”。[2]Newmark则建议实现原文的呼唤和感召功能[3];Halliday将语言置于社会环境之中,而Massion、Warburton则认为要保证翻译质量,则需具有先进的术语管理理念和完善的术语管理体系[4-5]。中国学者在应用翻译研究方面也提出了一些理论。杨雪、谢建平认为,在翻译中应用语境理论,提示并激活了翻译文本的环境[6];在互文构建方面,徐珺翻译实践中巧妙地运用了评价性语言,作为翻译的补救策略[7]。在应用翻译理论的过程中,欧阳利锋、吴伟雄提出,译者应该利用创造性思维,对文本提出“质疑、反思、推理和调整”,是能动的再创造过程。[8]方梦之教授指出,以上所提到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案、翻译计划、翻译模式、翻译模块、翻译框架”,以翻译策略居首。[9]陈斯歆中医术语翻译策略将文化介入作为翻译重点,强调“关联”性和“趋同”性。2020年疫情的暴发推动了医学翻译的研究。[10]李稳敏、王晶晶则强调追随完整翻译过程中各行动者的动态行踪,以协调合作,共同推动翻译进程。[11]表明翻译策略理论的动态发展与语言、历史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

2018年6月由教育部公布了《中国英语等级量表》[12],并制定了翻译规范。在该量表中,对翻译说明书的策略要求是:“能翻译技术标准、产品资料、科学实验报告等文本,译文语言得体,行文简洁,语篇连贯。”笔者由此认为,译者进行医学技术翻译,除掌握描述现象和原理的专业术语外,还需要进一步推进笔译的策略研究。本文所适用的应用翻译理论基本属于科技翻译范畴。医学技术传播是基于社会性的存在方式,在语言结构中,语言符号的转码编译过程,有其社会性的表现方式,又有个性化的特征。医学技术是研究者们在思考中领悟—实践—再领悟—再实践的过程,是一种存在完善与提高的过程。

此外,本文所涉及的技术文本分析内容主要是利用Python作为介入性工具,利用查找不同技术文本,将不同的词频分析和词性分析的概念融入探究技术文本翻译的过程,既确定了技术用语习惯,又通过不同的句法结构把握了用语规律。尤其是译者通过分析评论文字的技术性评价语言,将情感分析有效融入,提高了翻译的准确度。

基于此,译者在该介入性工具的帮助下实施本文所列举的翻译策略,不但可以考虑医学技术的学科分类,而且有效地完善医学技术所负载的人文精神塑造的过程。因此,译者在翻译医学技术的过程应是在遵循语值等效、人文美学、语境提示的原则的基础上,恰当地选择与应用翻译标准,用各种资源及时修正所载的文化内涵,使译文自然纯正,使医学技术传播类型译文不失原有的风格的翻译策略。

二、医学技术传播翻译策略模型

译者翻译时,应视实际情况而定,把握笔译的规范。此外,针对技术传播的不同的受众群体,主要是考虑技术传播的受众主体,让译者通过笔译的方法,明确技术规范的合理性、注重技术审美的观赏性,并结合现代移动技术、新媒体技术等加强医学技术的传播。德国翻译功能理论将语篇分为“信息(informative)语篇”“表情(expressive)语篇”“感染(operative)语篇”[13],使不同的笔译策略给受众体带来不同的翻译体验。基于此,本文认为,对于医学技术流程的笔译策略可以通过以下图形进行演示(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译者对医学技术笔译策略显示了技术传播的三个方向的研究:通过翻译技术语言解决技术规范的问题,通过译读交互解决意义阐释的问题,通过文化浸润解决文化语境构建的问题。而针对这三个问题彼此之间又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使翻译的关注点不仅仅是“原文解码、意义提取、译文编码、意义再现”,而是发展为注重“译文忠实通顺、翻译行为合理和翻译用户满意”[14],即译者不仅需要解决语值等效的问题,还需要考虑人文与审美的需求。

图1 技术规范—译读交互—文化浸润关联模型

三、医学技术传播翻译策略

(一)直译法展现技术特点

运用直译法是指在保留了原文的格式和内容的前提下,对译语进行对应翻译。Teo Hermans认为,规范理论是翻译研究的一大进步[15];因此,从技术传播层面看,翻译的译词须符合规范,尤其强调译者再翻译时确保术语的准确无误。

(二)意译法会意技术俗语

意译法是指类似归化或异化的方式使用翻译的方法。在传统的医学技术中,有些“译入语”属于俗语,译者为了准确地传递信息,通过句式调整结构,变换主体,解释补充等方式对此类流程进行翻译,利于更生动形象地表现技术流程、技术规范等,以期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套译法遵循技术规律

套译法是指译者尊重“译入语”接受者的文化及语言表达习惯,在翻译时利用固定的中英格式进行翻译,模仿已有的英汉表达方式,保持医学技术规律性,尤其是传统技术的可持续性。张春柏指出,“译入语文化的需要时原文化和文学得以传播的首要条件”[16],这既保留了翻译中的独特技术风格,又产生了与原文相同的阅读效果。

(四)文化补偿诠释技术特征

修辞法是指通过修饰、调整原文的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在传播的效果中,译者通过运用以文化补偿作为目的的比喻、引喻、暗喻等修辞手法,让味同嚼蜡的科技语言也经常闪现生动形象的光彩。

一般译者翻译技术流程时极少用到修辞法,但由于技术表现力不同,进行文化阐述时译者也会用到修辞法,从而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帮助读者理解技术规范的目的。

四、翻译策略应用与解析

医学技术呈现出多样性,这是不同的学科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造成的。而且,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凭借遥感或遥控等高级设备优势,使以创造性为主的技术创新与传承不会成为僵化的技术信条。对于医学技术的发展,译者用Python作为介入性工具去停用词(即降噪处理)、分词、取词根、词性标注及表现数据处理运算结果,进而在翻译策略上也应因文而译,使读者阅读译文时会感受到不同的医学技术的魅力,并理解运用医学技术的经验与研究者们情感有机结合的技术特色。具体而言,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技术的工序传承为主线

在技术传播中,“技术工序传承”指的是医学技术的译者通过演示流传至今、具有历史积淀的技术工序,完成医学技术的传播过程,此过程一般以技术步骤为主。此流程主要包含常见的术语翻译,主要应用于翻译流程图。其语言特征直白通俗、简练精准,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医学技术流程的步序。

以翻译针灸操作流程为例。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经用Python工具对收集的近131张针灸技术流程图的关键词处理,发现“腧穴或穴位(acupoint)”和“针刺(acupuncture)”在流程图中出现的词频最高。譬如,译者在翻译流程图过程中,定穴、进针相对应的译文分别是location、insertion,这是对于翻译译文准确的释义过程。但是,为了顺利和目的语的读者沟通,需要进一步在流程图中细化术语翻译补偿措施。譬如,为了表示进针的方式,可以将“根据针刺部位,选择进针方法,正确进针”的译文以祈使句句式展现出来:“Put needle into human body at certain acupoint accurately.”。在此翻译过程中,正确的翻译补偿策略依靠简洁明了的句式结构,基本发挥了技术传播在流程规范中语值等效的功能。

(二)技术的概念说明为主线

技术说明指的是医学技术中某个术语进行解释说明,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以准确为前提,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朴素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译者要注重科学性、严密性和准确性,或运用恰当的形容词要使译文生动、形象,从而符合读者的需求。通过词性数据相加数据词性的界定词符,比实际上多了13.5%。可见,翻译技术的词性不同,词意偏差度也较大。

基于此,翻译此类技术用词以利于传播,需厘清技术用语的概念。譬如,在CT影像技术翻译中有如下句子:“CT studies were performed with a dual-source scanner in all patients and were performed without complications.”,其中,complications释为“并发症”,完全与“复杂;混乱”的释义不同。又如:“Image reconstruction in all data sets was performed by using retrospective electrocardiographic gating.”,其中retrospective electrocardiographic gating译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更妥,改变了原来gating的释义。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用与医学专业技术相关的术语集合,关注的术语重点问题及涉及的重要技术要点须达成所需的国际共识,要既规范又统一,并符合国际惯例。为了翻译恰当,译者应理解医学相关技术的原理,以便精确地描述这些现象,以免发生术语错译。在强调翻译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基础上,体现其严密的逻辑性与可视性。

(三)技术的人文渗透为主线

医学技术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必然具有人文属性。技术的人文渗透是指随着时代的进步,尊重、热爱科学的人文氛围融入医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人文渗透作为医学技术发展的介质,使治疗疾病的医学技术从传统的开放式手段演变为减轻病患痛苦的更新的超声刀、微波等高新技术手段,促进了技术的发展。然而利用常用的TextBlob和snownlp的情感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处理后的数据显性:技术文本的消极评价是缺乏人文色彩的,即受众体并不完全理解技术的使用方式,甚至产生理解偏差。

基于此,译者翻译医学技术说明类普类文献时,可通过比喻、引喻等修辞方法,使译文如画面一般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不断为读者在审读译文的过程中增加趣味性,使译文更具备人文温度的特质。

譬如,“The nerve stimulation techniques may be able to make brain stem cells erase their history and re-start life again,based on their surrounding tissue.”这句话可译为:“基于周围组织,激光神经刺激技术也许可以使脑干细胞抹去历史,重启生命。”但若加上“在动物王国中,该过程像娃娃鱼这样的生物就可以重新长出完好的肢干”的文化补偿,使医学技术译文有了源语文化的形象特质,更易读者接受。翻译语言准确、规范,用词合理,符合各方用语习惯,逐步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医学技术传播的局限。

五、结语

本文旨在研究以Python为介入工具的完善医学技术的翻译策略,虽然只是一孔之见,但在加强医学技术传播的继承性与发展性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今,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也给专业人提出了技术传播的要求,同样,译者在使用翻译策略时,也需要考虑译文的人文需求、科普语境、精准无误。对医学技术传播的笔译研究是动态的,而非绝对静态的,是“思考翻译活动”要在“语境”中达到的目标,因而其价值也是多方面的。[17]57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新媒体形态下技术传播的发展,国际交流几乎是无断层的[18];因此,译者应积极应对新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已经成了必然的趋势,归纳总结移动互联时代技术传播的特点、新常态及应对变化的思维方式。如Systran PNMT的Attention模型模拟人脑的翻译文本情感认知/表达、翻译心理认知、文化认知等模块[17]55已经开始加大翻译文本文化内涵的摄入过程,运用新的翻译策略为医学技术传播发展留出语言生存空间和研究方向(如口译),多维度发展中西医学技术传播文化,无疑是今后医学技术传播应用型人才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译文译者医学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