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旭
〔内容提要〕由于近年来绿色经济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经济呈现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向绿色转型升级。虽然近年来辽宁省在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在绿色发展方面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在对辽宁省绿色金融和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绿色金融升级产业结构的建议,为辽宁省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提供思路。
〔關键词〕辽宁省 绿色金融 产业结构
随着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不断出台与环保意识的觉醒,我国绿色金融增量在各个省市和一些试验区快速增加,资源型低附加值产业结构的比例不断下降,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结构的比例不断上升。未来,绿色金融的首要任务是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绿色改造。
一、绿色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一)资源配置机制
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充足的资金,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的内部资金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之需时,则必须借助外部资本,然而外部资本成本远大于内部成本,因此就形成了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基本上金融机构在两条路线上对绿色金融的资源进行直接配置,一是对环保绿色节能类型的产业实行便利政策、优惠政策,从融资便利性以及利率等方面为企业降低成本;二是对“三高”产业设限,例如设置企业贷款额度、提高贷款利率等,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倒逼企业改革,使得企业主动进行“绿色”转型。
(二)科技创新机制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需要科技创新作为支撑。科技创新需要企业的应用创新,更需要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原始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科研资金和科研人员的投入,而金融机构和政府政策的支持能够利用资金资源的配置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转化科技成果,满足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科技需求。
(三)风险分散机制
企业发展绿色项目一般都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因为绿色项目一般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回收期比较长,且后期项目效果也无法精准预测,因此,很少有企业能独自承担如此大的风险。而绿色金融能够有效分散这种风险,即通过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这三方,形成稳定三角,在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层面上严格把控风险。
(四)绿色观念机制
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政策的逐步指引,以及绿色发展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实现的。绿色发展观念不局限于企业端,还应涵盖融资端的金融机构和消费端的消费者,“三端”的绿色发展观念是产业结构从高污染、高消耗向低污染、低消耗绿色转型的关键因素。
二、辽宁省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现状
(一)辽宁省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在2021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辽宁省“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其中包括开展碳达峰行动、开展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设碳交易市场等,倒逼产业转型,加速辽宁经济绿色转型发展。近年来,辽宁省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关于绿色信贷的指导意见、循环经济试点方案、清洁生产方案等一系列相关的指导政策。辽宁省在2005年创设了我国首例绿色信贷工具——辽宁省清洁生产周转金,该绿色信贷工具由欧盟和辽宁省政府共同出资创设,由此,我国的绿色信贷应运而生。截至2019年6月份,辽宁省绿色贷款余额为2181.2亿元,同比增长2.68%,较年初增长了21.9亿元。全省绿色贷款占企业贷款余额5.93%。
近年来,辽宁绿色金融助力辽宁绿色发展。截至2020年7月末,农业发展银行辽宁分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为149亿元,支持项目多达71个,涉及清洁能源、钢铁行业、绿色供热以及绿色生态等项目。2020年,辽宁出台了《辽宁省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由于辽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建设效率高、矿地和谐的矿区尤为重要。2020年为“辽宁绿色矿山建设推进年”,其中绿色金融主要在特色信贷产品、保险、担保基金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推进绿色矿山项目进行。2021年8月末,中国建设银行沈阳铁路支行提供6.2亿元绿色信贷资金给沈阳铁路局,用于支持通大铁路电气化改造绿色交通项目的建设。
(二)辽宁省产业结构现状
2014年之前,辽宁省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见图1),以2014年为二、三产业的交汇点,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逐渐加快,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直较为稳定,占GDP10%左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10%左右,在2016年开始趋于稳定,占GDP4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后趋于稳定,于2015年超过第二产业,占GDP50%左右。辽宁省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10.6∶51.7∶37.7转化为2019年的8.8∶38.2∶5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呈现出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结构特征。虽然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相对下降,但在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结构中仍处于重要的位置,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比重仍然较高。
三、辽宁绿色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辽宁省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指导绿色金融的政策性文件。辽宁省应尽快做好一系列关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设计和规划,形成有效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实现辽宁省“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目标。应制定面对企业的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政策,促使“三高”企业加强对环境污染风险方面的管控,形成外部成本内部化。重视绿色金融的评价结果,并作为重要参考内容,建立有效的长效机制。
(二)打造辽宁省的特色绿色金融体系
绿色金融是引导资金资源向绿色环保发展领域配置的重要工具。针对辽宁省经济运行与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政府应把发展绿色金融的主体对象和相关绿色金融链做详细的规划,创新担保产品,降低投资风险,以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绿色金融体系中。在扩大绿色金融规模的同时,要保证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业务中的盈利。一方面,尽量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结构,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对传统重工业、传统农业和传统服务业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提供绿色金融的技术指导和投资指导,减少由于主观原因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增加投资者信心。积极探索“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沉到中小企业,聚焦产业特征实施不同的方案,实现产业链的整体联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
(三)完善信息共享平台
构建有效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能够促进信息共享、及时沟通问题。例如,可以在政府的财政、环保等部门与各类型金融机构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或者建立“金融+企业+环境数据库”的模式,方便部门之间的经验交流和问题反馈,对不环保项目、违反行业标准以及违法违规的项目情况进行披露,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以确保政策和资源倾向环保类企业,遏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企业发展。同时,各地应建立各自区域的绿色项目库,并在省级层面上整合资源,为金融机构的绿色投资提供合格的标的物。
(四)培育企业绿色发展意识
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由点及面进行连接、自上而下进行指导、由里到外进行改变,绿色发展理念以及绿色消费意识的养成是绿色金融能够促使产业结构从量变到质变的驱动因素。因此,辽宁省应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培育企业的绿色发展意识,从源头解决绿色发展问题。例如,公布绿色生产和绿色服务的白名单,利用各种补贴等措施激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开办绿色经济、绿色金融、产业绿色升级的相关讲座、沙龙,营造绿色的发展氛围,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65M202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