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芳
〔内容提要〕机床产业作为沈阳重要的“老字号”,曾对我国制造业做出重要贡献,但当前沈阳机床行业整体处于中低端水平,面临高级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部件质量不高、品牌影响不大等问题,急需转型升级。通过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等,重塑机床制造产业领先地位,是沈阳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应通过实施企业培育、标准提质、创新驱动、服务增效、品牌提升、人才兴业、融合发展等工程,提升沈阳机床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机床产业 产业链 现代化水平
经过多年攻关,我国机床产业取得显著进步,但高端机床仍未摆脱对外依赖。沈阳作为我国重要的机床产业基地,曾对全国制造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在新发展阶段,面临转型升级的重大命题。沈阳市提出“重塑机床制造产业领先地位,培育数控系统和核心功能部件生产基地”。本文通过对统计数据分析、国内外机床产业发展经验分析,认为沈阳高端机床主要面临高级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部件质量不高、品牌影响不大等问题,应通过重点实施企业培育、标准提质、创新驱动、服务增效、品牌提升、人才兴业、融合发展等工程,提升高端机床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沈阳机床行业发展阶段
沈阳是我国重要的机床产业基地。曾经的机床行业“18罗汉”中有3个在沈阳,包括沈阳第一、第二和第三机床厂。这些企业为全国机床业和制造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后沈阳机床产业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年。这一时期,沈阳机床产业稳步发展,金属切削机床年产量从7362台增加到14950台。
第二阶段,1994-1999年。期间,整个东北经济面临巨大困难,多种因素影响了沈阳机床产业发展,金属切削機床年产量从1994年的11576台下降到1999年的5661台。
第三阶段,2000-2010年。中国逐步进入重化工阶段,拉动机床产业蓬勃发展。沈阳金属切削机床年产量从2000年的8426台爆增到2010年的95244台。
第四阶段,2011年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调整,以及东北经济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等因素影响,沈阳机床产业一蹶难振。金属切削机床年产量从2011年开始连年下降,2019年仅为13625台,相当于1992年的水平。
机床产量大致反映沈阳机床业发展趋势,数控化率可以反映机床业质量的变化。从金属切削机床中数控机床所占比重看,沈阳机床业数控化率在不断提高,从2004年的14%增加到最高点的70%,近几年又略有下降,但数控化率基本在60%左右。但是,沈阳产的数控机床主要属于中低档,面临国内多个地区的竞争,在高端机床领域升级缓慢,又面临国际机床巨头的竞争。
二、沈阳机床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总体处于中低端水平
经过多年的积累,沈阳机床产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但行业总体仍处于中低端水平。虽然拥有少数高水平企业,但大多数企业在质量、管理效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仍有很大差距,产品利润较低、产业竞争力较弱。与此同时,缺乏领军企业和优势品牌的带动效应。
(二)产业人才的引进和留用问题突出
沈阳机床行业高级人才缺乏。由于东北地区近年来整体经济形势不尽如人意,技术人才及高端人才引进及留用存在严重问题。又由于体制机制原因,过去几年,沈阳机床行业进行大幅度改革,行业发展产生一些震荡,导致一些高级人才流失。此外,产业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难以支撑较高昂的人力资源成本。人才难题能否妥善解决,是整个产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研发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受当地高级人才缺乏和资金投入不足等影响,沈阳市机床行业创新水平提升缓慢。多数企业在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方面仍未形成健全的研发体系,关键功能部件依赖进口。数控系统方面虽然有沈阳机床集团自主研发的i5系统,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数控机床的“大脑”疾病。
(四)机床与附件发展不平衡,自主保障能力不足
沈阳机床行业在中低端主机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机床主机与重点配套件发展不平衡,关键技术及功能部件发展滞后于主机。机床企业在探索高端产品设计与制造时,普遍受到国外高端零部件供应商的制约,削弱了产品利润率和竞争力。当前,制约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主要集中在关键基础零部件和核心数控系统两方面,众多关键基础零部件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进口依赖度较高,自主保障能力有限。
(五)标准和品牌建设仍有待加强
通过“十三五”期间的努力,很多企业开始注重标准制定。但由于我国机床工具标准体系滞后,特别是工具行业非标产品经营存在技术协议和产品图样不规范,导致质量纠纷时有发生,许多质量难题难以得到妥善解决,制约整个产业健康发展。此外,机床装备属于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使用周期较长,其质量及性能直接关系到终端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客户在选择机床厂商时往往存在较大的品牌信任度和依赖性,更倾向于选择国际知名机床品牌。沈阳机床企业在向高端机床转型过程中,由于新产品技术不成熟,需要通过用户大量实践逐步改进,但国内用户对国产机床设备长期缺乏信任,更热衷于购买进口设备,极大增加了国产机床企业技术进步的难度。因此,加强“品牌+标准”建设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提升沈阳机床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对策
重塑沈阳机床制造产业领先地位,需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持之以恒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实施七个方面的重点工程,推进沈阳机床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企业培育工程
1.加快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步伐
筛选若干家龙头骨干企业,坚持“一企一策”分类施策,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支持方案。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将产品领域从机床单机设备拓展到智能化服务领域。支持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和跨国境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完善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制度和上市奖励实施办法,对改制、资产重组、上市申报等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审批和查询,实行“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市场战略”“发展路径”上的风向标效应,带动产业竞争力整体跃升。
2.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培育计划,遴选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在产品开发、品牌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深耕机床工具产业细分领域,在关键核心零部件、工业软件、专用装备等领域差异化发展。鼓励企业深入研究用户工艺,制定出符合用户要求、满足用户工艺流程的技术方案。鼓励部分具备装备定制能力的企业向定制化专用装备提供商、智能化改造服务商转型。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培育一批产业细分领域的“配套专家”和“隐形冠军”。
(二)标准提质工程
1.迭代升级先进标准体系
鼓励、引导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筛选相关团体标准,积极申报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组织龙头、骨干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选取金属加工机床、金属切削刀具、机床功能部件等自主创新水平、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制定产品标准。围绕数控机床热、振动、力、切削、可靠性、精度、精度保持性等共性关键技术,联合制定若干项共性基础技术标准。选取若干家具有一定技术标准基础的企业,引导加快构建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形成若干国内先进的高端装备行业技术标准。
2.扎实推进产品质量提升
以机床工具先进标准引领行业质量提升,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机制,建立产品质量风险监控和风险预警制度。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开展机床工具质量提升行动,建设机床工具产品质量公共检验检测平台,提升产业链质量水平。引导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大力推广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能力成熟度模型等现代管理制度,普及质量通用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性能,争创中国质量奖。
(三)创新驱动工程
1.强化企業创新主体地位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自建或联建研发机构,承担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探索建立技术创新容错机制,完善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制度。鼓励企业争创国家、辽宁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机构。
2.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机床行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与行业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加强合作,围绕产业创新需求,以多种形式共建创新服务平台、供需平台,针对关键元器件、工艺和装备的短板问题以及“缺链”“断链”环节,协同攻关。
创立共性技术研究院,以解决沈阳高端机床行业研发能力不足、高水平技术人才不够的问题为目标,完善沈阳市“产学研用”发展机制。联合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沈阳市共同建立共性技术研究院,开展机床共性与专用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制约沈阳机床产品打入高端市场的瓶颈。大力推进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初步形成企业提出需求、政府牵线搭桥、高校科研人员联合突破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机制。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机床工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推进“产业链长”制,鼓励企业以战略联盟为平台,积极参与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技术攻关,建立上中下游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产业链组织新模式。
(四)服务增效工程
1.大力支持服务型制造
引导企业从生产商向产线服务商转变,提供工艺、设计、集成、实施、运营、维护,以及机床工具个性化定制、状态监控、故障诊断和预测、维修维护等全生命周期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工程服务公司,探索“制造总承包”的服务模式,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2.发展网络智造新模式
鼓励引导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推进个性化按需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五)品牌提升工程
1.持续推进区域品牌建设
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进一步提升沈阳机床产品质量水平,加快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高区域品牌含金量。举办中国(沈阳)机床装备博览会等专业展会及高端机床产业高峰论坛、高端研讨会、峰会等活动,借助展会、论坛等平台擦亮品牌,进一步提升沈阳机床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推动沈阳高端机床产品和产业实现价值链跃升。
2.打造一批品牌示范企业
引导企业建立实施并持续改进品牌管理体系,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发展战略,有效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挖掘一批在品牌创立、运用和保护上有典型性、示范性,对推动产业发展有卓越贡献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评选机床领域“辽宁省品牌示范企业”;鼓励行业优势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围绕企业管理、智能制造、质量提升、品牌培育等方面,分期、分批开展示范企业推荐评比活动,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打造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
(六)人才兴业工程
1.培育和用好本土人才
深化与机床行业相关领域的知名高校合作,推广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等校企合作育才模式,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来沈阳共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着力开展数控装备、智能装备、智能产线、传感器、软件及工业大数据等相关方向职业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注重名家大师技艺传承,积极开展技能大赛,开展“沈阳工匠”评选活动,遴选培育一批优秀工匠,落实绝技绝活代际传承。
2.创新高端人才引进模式
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引才渠道,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团队和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项目”培养等模式,推动更多高端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推广兼职聘用、技术问题远程支持及定期现场交流等柔性引才模式,以“用才”代替“引才”,推进行业高端和领军人才“不求我有、但求我用”。大力扶持域外孵化器建设,将国内外机床领域高端人才与优质项目通过“带土移植”的创新创业模式引入沈阳。
3.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畅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建立和完善住房、医疗、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政策体系。健全人才奖励制度,对在机床研制、开发和推广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在技术/技能比赛中表现突出的技能型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企业采用技术入股、期权等激励机制,吸引和稳定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切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改变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
(七)融合发展工程
积极融入下游客户,特别是高端行业客户,如航空航天等企业的发展,吸引下游企业落户沈阳,通过客户带动机床工具产业升级。制定面向重点领域用户的专项奖励政策,引导市内机床企业开展对航空航天、军工领域用户单位的深入调研,以加工需求及关键工艺技术为抓手,实现重点领域特色化专机发展路线,解决领域内专用零部件的高质、高效、绿色加工难题。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注:本文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编号:L18BJY002)“国有企业创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