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佳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宜兴 214206)
自新石器时期彩陶开始,陶瓷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随着人们的不断实践,成型方式也进一步地发生了改变,从最初的手捏成型、泥条盘筑、泥板成型,再到龙山文化时期的薄蛋壳黑陶的出现,轮制(原始拉坯)标志着人们已经开始借助机械进行成型,以及利用石膏(新材料)模具进行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印坯成型、注浆成型,再到现在陶艺家们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我观念意识,创造性的成型方式等等。那么对于陶艺家而言,不同的成型方式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观念意识,传达出不同的个性认知。泥板成型工艺作为现代陶艺家们乐于采用的成型方式,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特征。
泥板成型是现代陶艺创作中最为常用的成型方法之一,一块泥板可切、可卷、可围,简而言之就是将干湿度适中的泥块经过切割、拍打、压制等手段制成板(片)状,进行具有一定空间意义的器物塑造。泥板成型工艺是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到抽象进行的一个造物过程,在继承传统陶瓷创作方式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个体的艺术观念与表达方式。不同的泥质、不同的干湿度在陶艺家的手里塑造出来的器物也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泥板成型是一种自由度高、想象力丰富的陶器成型法,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豪放刚直、可柔美轻松。现代陶艺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对待泥板成型工艺,借此创造出具有独特性的艺术作品,在成型手段上力求突破原有的范式,使作品能够成为个性展示的寄托。泥板成型工艺在现代陶艺作品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很多著名陶艺家的作品均由泥板成型的工艺来完成的,作品呈现的风格和面貌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正是因为泥板成型法制作出来的作品可以体现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陶艺家为了把能够把雕塑类的陶艺作品做得更加通透,常常采用泥板成型的方式来进行制作,将多块泥板按照陶艺家的想法自由拼接,这里无需考虑传统的粘接方式,也无需考虑泥板的硬度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泥片在陶艺家的手里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如:全国美展进京作品“石空·山水之骨”(见图1),陶艺家熊祖超就常采用这种方法来制作他的作品,用泥板塑造出一个类似太湖石一样大的几何形体,在上面又塑造出许多小的形体空间变化,这些都是用泥板来完成的。
图1 石空·山水之骨
现代陶艺造型形态的构成实际上是在传统陶艺造型形态基础上成长而来的,是对传统陶艺的成型方式的继承与发展。现代陶艺的器皿类造型形态继承了传统陶艺的器皿类造型,有一部分现代陶艺家非常热衷于对传统器皿造型上进行自我意识的再创作。例如,陶艺家熊开波的“鼎兴中华”系列作品(见图2),运用着最为朴素的成型方式——泥板成型,却表达着现代人的思想观念。陶艺家在改变了传统造型形式的基础上,满足了自己创作的需要。
图2 鼎兴中华
传统陶瓷艺术在泥料的选择上要求价高质纯、工艺技术上追求的是精致巧到、形态呈现上是完整无缺。而现代陶艺则是追求天性释放、无限张扬的显现着自我强调,体现着当代艺术鲜明的时代特征。陶艺家借助传统的泥板成型手段,改变其固化的成型方式,用思想来展现泥的可塑性。例如吴光荣的“失去水源的壶”系列之一的作品(见图3),这是以观念传递为主要目的观赏壶品,陶艺家正是利用了泥片如纸般的随意摔折,制造各种自然感性的形体,从而生成新的言语形式,以此表现自己对现实的态度。因水而生的壶却塌陷了,折射出的是当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陶艺家用几根直愣愣站立的秃树桩,点亮着沟壑吓人的空白和死寂,以此提醒世人要为明天的生存多珍惜水、善待自然。
图3 失去水源的壶
泥板成型与现代陶艺的结合,表面上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其实更多地体现为技术与艺术的再结合。传统的陶瓷技艺虽被认为是技术体现而非艺术呈现,但通过现代陶艺家的不断实践创新,形成了传统“技”与现代“艺”的完美融合,表面看似两者的格格不入,但只要运用得当,传统陶瓷技艺便可以转换为强而有力的造物手段,伴随着陶艺家现代意识的觉醒,使中国现代陶艺之路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