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骆越铜鼓船纹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2021-02-16 23:22:19蒋廷瑜,彭书琳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舶来品丝绸之路

蒋廷瑜,彭书琳

摘 要:骆越铜鼓胸部有精美的写实图案,越海船纹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骆越是向海民族,长期的水上生活,促使造船业不断发展,推动了对海洋的开发。骆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者,骆越铜鼓上结构复杂的越海船纹是骆越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铜鼓船纹;越海船;丝绸之路;舶来品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4.016

[中图分类号]K875.5;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4-0095-06

一、骆越是向海民族

骆越居住岭南水网地区,东从海南岛,北经雷州半岛,西过钦州湾,南至红河三角洲,怀抱了整个北部湾。江河湖海是骆越的生命之源。骆越先民善水,便于用舟,以捕捞水产和航海闻名。在原始社会,他们过着半渔半猎生活,留下一系列贝丘遗址。南宁附近沿邕江有众多的淡水贝丘遗址,环北部湾沿海有滨海贝丘遗址群,如广东遂溪县鲤鱼墩遗址,广西东兴市亚菩山、马兰咀、交东社山等遗址。这些遗址堆积中含有密集的螺蚌介壳及石器、陶器等,是临水生活的见证。

骆越进入方国时代,发展了农业,开辟了“骆田”,被称为“骆民”。《交州外域记》说:“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骆民。”《史记·南越列传》索引《广州记》也说:“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人。”汉代骆越地区被称为交趾,骆越利用潮水灌溉田地,下海采集珍珠,向大海开拓衣食之源。为此他们很早就学会造船,不断提高自身的航行能力,向更广阔的海域发展。

骆越人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竹筏和独木舟。我们很难见到原始竹筏遗留,能见到的骆越独木舟只有汉代的。1964年在广西贵港郁江岸边发现过西汉独木舟,长4.7米,宽0.7米,底面平直,尾部稍上翘,头部左侧留出一小块作停泊时系绳用的方形耳。独木舟表面的斧凿痕迹斑斑可见,整体做工略显粗糙。1976年在广东化州长岐石宁村鉴江东岸出土过六只东汉独木舟,制作方法也比较原始,仍采用火烧掏空法,可以看到经火烧炭化又被利器砍削的痕迹。

随着生产的进步,船舱浅窄的独木舟已不适应水上捕捞和交通运输的需要,从而发明了由木板构成的船。1989年在广西平乐县张家镇燕塘村汉墓出土一件红陶船模型,船的结构比较简单,两头窄,中间宽,船头有一圈围栏,高出船舷,船尾有一长方形遮板,中间为方形观察台,左、右和后面有缺口,仍是小船。这种木板船,装载量很小,只适用于水网地区的短距离运输(图一)。

1954年广州东郊红花岗汉墓出土的陶船模型,结构就复杂一些,船身短而宽,首尾狭窄,中部较宽,平底,设备简单,两舷上横架梁担八根,梁担上有立柱,供搁篙用。船舱在中部,不分间格,船盖为拱形篷顶,可以随意拆卸,当中部分揭开,露出篷顶的骨架,有四人分立在篷盖上,作撑篙动作(图二)。从整体结构来看,是一种在浅窄内河运输使用的简易货船,即“货艇”[1]。

1956年,广州西村皇帝岗汉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型,比红花岗陶船又为复杂。船底由一段整木做成,底的中部齐平,两舷装有较高的旁板,首尾部分略为翘起,船头平坦,艙前斜立排浪板,船的中部有两个舱,前舱为方形,略高,上为四阿式盖顶,左边开有方形横门;后舱长形,稍矮,上为两坡式篷盖。两舱盖顶的前后两面都钉有檐口板,以防雨水飘入。舱两旁各有走道,两舷有较高的舷板。尾舱矮小,盖顶呈三面斜面形,尾部用板封密。前舱之前,在两边船旁板间横架木板两块,中间各有两个缺口,作为掌楫者的座位,前后两个一排,共四人持桨,舱尾一人掌舵[2](图三)。这些设施都是在有长期航行实践经验以后才能精心创造出来的。船上设置讲究,装饰华丽,有五人驾驶,可能是一只当时的达官贵人在内河上行驶的交通快艇或游览船。

1955年在广州先烈路十九路军坟场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船体长条形,首尾狭小,中部较宽。船体内有横架梁担八根,分前、中、后三舱,前舱低矮却宽阔,有篷,篷呈拱形;中舱略高,成方形,上有竹席做成的圆盖,圆盖略微凸起;后舱略窄,有比中舱更高的望楼,望楼顶是采用屋脊式向左右斜出一定坡度的盖,后舱右侧附一厕所,有门相通。船的两侧有供撑篙者行走的走道,船前两边各设有插桨架三个,船上陶俑六个,船首系缆桩上吊着石锚,船尾有舵。这种船设置了梁担,使得船身骨干坚强,吃水深,负重大,可使船体行驶时易于保持平稳,在风涛里不易倾覆。估计实船长约20米,是骆越地区设备比较完善的客货两用船[3](图四)。

皇帝岗船模和十九路军坟场船模代表了汉代骆越地区两种不同类型的船。皇帝岗西汉木船已经有舵,但没有甲板,是一只小船。十九路军坟场东汉墓陶船上不仅有舵,而且有锚,已有部分甲板,是一只中型船。船上不但铺有甲板,而且在甲板上加盖一层或几层楼,是真正的楼船。舵的设施,可操纵船的航向。东汉刘熙《释名·释船》解释说:“其尾曰柂,柂,拖也,在后见拖弋也,且言弼正船使顺流不使他戾也。”锚的设施,可使船自由停泊,固定停船位置,东汉墓陶船的锚已脱离原始阶段,锚上不仅有锚爪,而且有横杆,使锚爪插入水底泥中的抓力更大,已接近近代的船锚。梁担装置,则使船身骨干坚强,吃水深,载荷量大,行驶平稳。东汉陶船的结构已具有一定的远航能力,两种船模的不同,反映了珠江流域从西汉到东汉造船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类似的船模在广西贵港梁君垌东汉墓也有出土。梁君垌陶船船体为长条形,首尾窄,中部宽,底平。船分前、中、后三舱,前舱、中舱有拱形篷顶,后舱狭窄,较高,是舵楼,两坡式篷盖。船头有挡板和系缆桩,两侧各有桨架四处,有鼓一架。船上有大小十五个俑,其中舵楼一个,中舱二个,前端十二个,各司其职(图五)。船的结构复杂,说明东汉时期骆越造船业已很发达。

二、骆越铜鼓上有越海船纹

船纹是骆越铜鼓比较有代表性的写实图案。一般装饰于铜鼓胸部,环绕布列。根据船的外形可分为简陋原始的捕鱼船、狭长轻便的竞渡船、宽敞华丽的祭祀船和结构复杂的越海船。确定为越海船纹的骆越铜鼓至少有如下三面。

(一)罗泊湾10号铜鼓

罗泊湾10号铜鼓出于广西贵港罗泊湾一号汉墓,铜鼓胸部铸有六只船纹,船向右行,船体较大,船身窄长,首尾高翘,双首、双尾、双身。船上纵坐六人,六人头上都插羽饰。最前面一人手扶一立物,其他人划桨,最后一人以桨代舵。船身有十三道横梁,船舷较宽。船尾下有平衡舵,舵上有海龟和章鱼,船头前面站有衔鱼的鹭鸶,表示航行在海面,环境显示是一种航海船[4](图六)。

(二)普驮280号铜鼓

普驮280号铜鼓出于广西西林普驮西汉铜鼓墓,铜鼓胸部有船纹六组,向左行,船体为双身,船身分舱,两头高翘。其中五舱船五条,六舱船一条。船的中后部有一个像靠背椅一样的栅台,台下有一个像鼎一样的器皿。每条船上有八、九、十一人不等,在船台前者戴羽冠,其余均项髻。其中立者上身裸露,腰系两襜,手执羽杖起舞;坐者全裸,奋力划桨。栅台上坐一羽冠者,似为船主。船首跨骑一羽冠人,似在导航。船间有鸬鹚,船下有大鱼和长嘴鹭,似在海中[5](图七)。

(三)乌汶铜鼓

乌汶铜鼓出土于老挝乌汶稻田中,胸部有船纹六组,船向右行,每只船上有十一或十二人。船上的人都戴高羽冠,男的上身裸露,坐着划桨或站着搬舵;女的穿长裙,站着,或掌舵划桨,或持羽杖起舞。两船间有冲天而飞的翔鹭,船头船尾下方有带鲨鱼鳍的大鱼[6](图八)。

另外,广东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一件铜提桶也有船纹,可以与骆越铜鼓船纹相媲美。铜桶船纹在桶身腰部,结构比较复杂,可以看得出已有水密舱、橹和帆的设施。船下部有五个或六个舱,船舱内装着铜鼓等物。船上首尾各竖二根羽旌。中后部有一船台,台下放一鼎形物,中前部竖一长杆,杆上饰羽纛,下悬木鼓。船上有五人,头戴长羽冠,腰着羽裙,双足徒跣。其中一人站在船台上,左手执弓,右手执箭。船台前三人,一人也是左手执弓,右手执箭;一人坐在鼓形座上,左手执短棒击鼓。船头船尾外饰以海鱼、海龟、海鸟,表明它们曾在海洋航行[7](图九)。

以上这些船纹所看到的船,首尾高翘,不仅有桨、有橹、有梢,有的还有舵和锚,构造精致。此类木船可用于近海缘岸航行,也可驶向较深的海域。伴船而行的有大海龟、大鲨鱼、大海鸟,诸多海洋文化因素,显示它们已驶进海洋深处。

海龟,又叫绿海龟,头端有一对额鳞,四肢如桨,前肢长于后肢,生活在海洋。罗泊湾10号铜鼓和南越王铜桶船尾水下所见正是这种海龟(图十)。

鲨鱼,古代称鲛、鲛鲨。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海洋,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称海中狼。西林280号铜鼓在四条船头船尾之间各有一条大鲨鱼。老挝乌汶铜鼓船头船尾下方的大鱼带有明显的鲨鱼鳍,也是海中鲨鱼(图十一)。

章鱼,是温带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形如乌贼,有八条腿,俗称“八爪鱼”。罗泊湾铜鼓船纹中船头船尾多见,有人以为是“锚”,其实是海中的章鱼(图十二)。

此外还有海鸟。骆越铜鼓上出现这些图像,说明骆越人曾与海洋频繁接触,对海洋生物印象深刻,也是他们探索海洋的历史记录。

三、骆越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骆越人生活在海边,他们借助于舟船不断扩大活动半径,先是缘海岸线在浅海航行,逐步逐步深入,向大海深度推进,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商代。骆越先民史前已活跃在南海海域,早在商代就从海中采集珍珠、龟鳖输往中原内地。商周至战国时期,中原统治者向岭南征集的贡品多为海珠、玳瑁等水产品,都是由骆越供给的,其中不乏海外舶来品。

在骆越开拓的海上交通基础上,汉武帝时正式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官商海船自徐闻、合浦、日南航行可达都元国、邑卢没国、谌离国,到谌离国下船步行十余日到夫甘都卢国。从夫甘都卢国又上船,到达黄支国。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的海船已经过今日的新加坡、印尼的苏门答腊,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泰国、缅甸,再西行到印度、斯里兰卡。这些出海远行的船,绝非一般小船,而应是高挂风帆,利用季风推进,装载量很大的越海船。

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人员的往来。中国政府派出的官员到达九真、日南任职,西方使者也由此路经过骆越地区进入中原内地,向中国贡献。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元始二年(2年)日南之南黄支国来献犀牛;建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明年(37年)南越徼外蛮夷献白雉、白菟;章帝元和元年(84年)日南徼外蛮夷究不事人邑豪献生犀、白雉;永元六年(94年)永昌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义遣使译献犀牛、大象,九年(97年)徼外蛮夷及掸国王雍由调遣重译来奉国宝;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徼外僬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属,献象牙、水牛、封牛;延光元年(122年)九真徼外蛮贡献内属,三年(124年)日南徼外蛮复内属;顺帝永建六年(131年)日南徼外叶调王遣使贡献;熹平二年(173年)日南徼外重译贡献;光和六年(183年)日南徼外国复来贡献。又据《后汉书·西域传》载,天竺国(今印度)“至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四年(161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 。大秦国(即罗马帝国)于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这些贡献都从海上丝路来。

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了佛教南传之路。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往返于中国印度之间的高僧也借用此路。西晋以来,不少僧人从合浦登陆,扬帆北上中原內地。《三国志·吴书·士夑传》载,汉末董督岭南七郡的士夑兄弟“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这些焚烧香的“胡人”应当包括南亚来的佛教徒。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明珠、琉璃、奇石异物不断输入骆越地区。如玛瑙类的珠、戒指、耳塞、耳珰和圆雕玛瑙鹅、玛瑙狮等小动物佩饰品,琥珀类的有算珠形、半球形、腰鼓形、扁圆形、橄榄形、圆形、纽扣形的琥珀珠,有圆纽形、扇形、篮形、蛙形、圆雕狮佩饰品,水晶类的六棱算珠形、六棱柱形、网坠形、球形、扁壶形饰品,还有金花球等黄金制品和各种香料,异域舶来品在骆越地区比比皆是(图十三)。

狮子不是中国物种,最早是作为贡品从海路输入的,合浦、贵港汉墓出土有玛瑙狮、肉红石髓狮、琥珀狮。

玻璃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除直接从印度、东南亚输入的以外,也有学习西方玻璃制作技术中国自制的。比如广西贵港出土的绿玻璃杯、带敞口绿玻璃托盘的高足杯、玻璃龟形器(图十四)。

合浦汉墓出土的铜钹,半圆形钮,上饰柿蒂纹,蒂间均匀分布四小孔,钮中空,钮座亦饰柿蒂纹,蒂边刻短斜线纹,蒂内刻菱形纹和卷云纹蒂间分别饰三组羽人骑龙或戏龙纹样,另一组为两龙对视,其上有一蹲蛙。外饰两道弦纹再外为一周菱形纹。钹源于西亚,最早在埃及、叙利亚,以后在波斯、罗马等古国流传。在东方,先见于印度,而后中亚。这件铜钹所饰柿蒂纹、龙纹常见于中国传统青铜器,但其刻画形式及龙与蛙、龙与羽人的组合似不见于同时期的青铜器,当源自印度(图十五,左)。

合浦寮尾东汉墓出土的绿釉陶壶,黄白色胎,青绿色釉,有细开片,小口外侈,“V”形短流,圆唇,细长颈,椭圆形腹,矮圈足,颈至腹上部附曲形手柄。这种陶壶与中国汉代绿釉陶器明显不同,而与波斯青釉双耳壶相似,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中亚传入合浦的波斯釉陶器(图十五,右)。

从合浦经贵港到梧州,以至兴安,丝绸之路内延线上发现汉代顶灯俑和托灯俑,这种陶俑通裸躯体,跣足,高鼻深目,颧骨昂突,厚唇,遍体毛发,或跪坐,或蹲坐,或箕倨,完全是域外人形象,应是从西亚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的(图十六)。

骆越人生活在海边,不断开拓海疆,到汉代行驶于南海各个角落,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骆越铜鼓船纹是其驶向大洋的最好纪念。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429—430.

[2]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西村皇帝岗西汉木椁墓发掘簡报[J].考古通讯,1957(4).

[3]广州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穗港汉墓出土文物[M].香港中文大学,1983:208—209.

[4]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8.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西林县普驮铜鼓墓葬[J].文物,1978(9).

[6][法]V.戈鹭波.东京和安南北部青铜时代[J].远东博古学院集刊,1929(29).

[7]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50.

责任编辑:何文钜

猜你喜欢
舶来品丝绸之路
“舶来品”成长14年收益不讨喜 量化产品为何仍受基金公司青睐?
小康·财智(2018年22期)2018-06-06 03:33:30
“微传播时代”的内涵与外延
新闻爱好者(2017年6期)2017-07-15 08:32:13
浅谈传统话剧空间的困境与出路
戏剧之家(2017年11期)2017-07-12 20:24:39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经贸(2016年20期)2016-12-20 14:54:39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0:46:06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艺术评鉴(2016年15期)2016-11-29 10:13:31
REAL GAMERS DO IT WITH DICE
汉语世界(2015年1期)2015-12-28 11:05:23
论我国家庭农场不是西方舶来品
山西农经(2015年7期)2015-07-10 15:00:57
在重生之前,先等待吧
中国体育(2004年5期)2004-11-17 02: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