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音乐时空

2021-02-15 13:29方弋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2期

【摘要】哈尔滨是座内涵丰富的城市,仅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就有其多彩的表现:厚重的音乐文化积淀,人才济济的群贤辈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靓丽名片,专业设施的日趋完备,使这座“音乐之城”以足够的含金量呈现于世。

【关键词】厚重的积淀;济济的人才;音乐的盛会;设施的完备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2-131-03

【本文著录格式】方弋.哈尔滨的音乐时空(1)[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2):131-13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项目批准号:18SHD350)。

哈尔滨,这颗天鹅项下的珍珠,有多道光环缠绕,有多个誉称叠加。但对笔者这个以音乐为业的人来说,最为自豪的是,它是一座音乐之城——2010年6月22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正式授予哈尔滨“Music City——Harbin China”奖牌。

透过“音乐之城”这道耀眼的光环,深入这个城市音乐历史的空间,寻觅到其相关的内涵。

一、哈尔滨有较为厚重的音乐文化历史

19世纪末,沙皇俄国趁大清帝国甲午战争惨败之时、“联俄拒日”呼声高涨之机,于1896年诱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和《中俄合办东清铁路公司合同》,攫取了在我国东北的铁路修筑权。随着东清铁路轨迹的延伸,特别是1904年哈尔滨火车站的落成,1905年清政府照会各国,哈尔滨被正式列为贸易商埠。于是,哈尔滨进入了现代城市迅速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至20世纪前半叶,这里已生活着隶属于30几个国家(或民族)的近20万侨民。包括俄、美、日、法、英在内的20余个领事馆(或代表处)先后设立。伴随着以京旗移垦的旗人和闯关东的鲁燕人为主的中国居民的辛勤劳作,已显都邑雏貌的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一座近代化的国际都市,同时也成为我国最早接纳西方音乐的窗口。20世纪之初,包括夏里亚宾、亚沙·海菲兹在内的诸多世界顶级的音乐家就曾现身这里的舞台激情演艺;1908年,这里已有一支编制较具规模的管弦乐团奏响了柴可夫斯基作曲的《1812(年)序曲》,可视为交响音乐出现在哈尔滨的端倪之声;蜚声远东的格依戈涅尔爵士乐队,轰动上海的由俄侨学生隆德斯特列姆发起组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爵士乐队,皆从这里启步;由俄侨组建的歌剧团舞剧团排演了歌剧《卡门》、舞剧《天鹅湖》等经典名著,丰富着这里的文化生活;当然,也有以陈凝秋(塞克,左翼戏剧联盟南国剧社)、楚图南(灿星文学社)为代表的中国进步青年创、编、导的大、中型歌剧《地狱的母亲》《狱》《南归》等的演出,刘忠、叶长春领导的哈尔滨口琴社,任白鸥领导弦乐组进步的音乐活动发出声音。1921年伊始,多所由俄侨主办的音乐学校开学:1921年5月,以钢琴家得·格·卡尔波娃为第一届艺委会主席的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挂牌成立;1925年7月1日,由著名的小提琴家戈尔得施泰因和钢琴家迪龙伉俪、大提琴家施皮尔曼创办的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喜迎新生;1927年10月20日,由声乐家格·格·巴拉诺娃—波波娃和东正教哈尔滨圣依维尔教堂主持尼·沃聂夫斯基等联合创办的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开学;1929年,由钢琴家柳鲍芙·鲍里索芙娜·阿普捷卡廖娃为校长的哈尔滨音乐学校如期开学;以上四所音乐学校,因哈尔滨政局的频繁变化,命运不一,最终实际上只有第一音乐学校存留时间较久,虽于1947年3月改名为“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1955年仍因诸多原因被迫关闭。1958年之后,一些仍侨居在哈尔滨的外国音乐家,由指挥家、小提琴家菲·波·普尔科拉别克牵头,在哈尔滨商务俱乐部开办了音乐训练班,至1961年因中苏关系的紧张也寿终正寝。上述的音乐学校,虽然在办学的大多数时间里只面对侨民的子女,直至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才有中國学生的进入。但由于办学的责任人及所聘任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毕业于世界知名音乐院校且师出名门的行家里手,加之他们的教学计划规范,教学态度认真,教学管理严格,教学水准高端,所以培养出了包括小提琴家波戈金、彼得·伯尔顿、赫尔穆特·斯特恩、白高山;大提琴家鲍斯特列姆;指挥家朴元植等为数不少的音乐人才。口授心传、师徒传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侨居哈尔滨的外国音乐家,特别是1946年哈尔滨的政权回到人民的怀抱以来,他们的教学得到了人民政权的认可,教学区域甚至扩大到长春、沈阳、北京。包括秋里、杨牧云、靳延平、范正宽、许述惠、于音、李大毅、胡中之、孙圣汉、王羊、郭颂、贾宝林、滕清泉、刘凯、方智谋在内的为数不少的中国音乐工作者得到了他们的认真执教,这无疑对提升哈尔滨的专业音乐水准,乃至对提升东北地区及国家层面的水准,起到一定的作用。

届时的哈尔滨,相比当时我国的其他城市,不仅“软件”不软,“硬件”更硬。中东铁路俱乐部(1911年落成,现哈尔滨铁路局文化宫)、马迭尔影剧院(1913年落成)、东清铁路机械总厂俱乐部(1928年落成,现哈尔滨道里文化宫)的相继耸立,以及陆续建成的新剧院(现儿童电影院)、哈尔滨会馆(现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商务俱乐部(现哈尔滨科学宫)等。于是,从这些风格迥异,音响较好的楼宇剧场中飘荡出来的古典音乐的精美音流,迷漫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在潜移默化中激荡着市民的心扉,滋润着他们的音乐养成。伴随着颇接地气的二人转、秧歌调、京评戏曲的旋律,在与西方音乐的碰撞交融中跌宕起伏,丰富着哈尔滨市民的文化生活。这种音乐的薪火,随着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成为全国第一个得以解放的大城市,得到更好的传承。在中央从延安派来的大批干部中,包括了以吕骥为首的多位鲁迅艺术文学院的音乐家,他们继承“鲁艺”的革命传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边宣传,边战斗,边创作,边演出,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先后成立了包括四个分团的“东北鲁艺文工团”以及“东北音乐工作团”,活跃于以哈尔滨为中心的67个市县,为解放战争和土改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间他们创作了相当数目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如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剧《星星之火》、钢琴曲《花鼓》、管弦乐《陕北组曲》等,至今还不时出现在舞台上,传唱于人民中间;同时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锻炼考验了干部,培养了数目不菲的年轻的革命音乐人才;迅速的将黑龙江暨哈尔滨地区的音乐阵地提升为革命文艺的高地,为新中国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市的音乐文化事业得以迅猛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支援全国艺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哈尔滨地区的大批音乐人才南下,致使哈尔滨市的音乐人才曾一度陷入青黄不接的窘境。但由于有以任仲夷为书记、吕其恩为市长的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以章子冈为局长的哈尔滨市文化局公务人员的苦干实干,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哈尔滨市的艺术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届时市属的专业音乐团体就有哈尔滨歌舞剧院、哈尔滨市吹奏乐团,以及哈尔滨艺术学院。由于实施了正确的人才战略,从京、沪、沈,北大荒引进了数目不菲、颇具实力的专家、教授和青年才俊,“他乡亦故乡”的这些贤才,在这里辛勤耕耘数十年,协同迅速成长起来的本地音乐家们一起,为这方沃土的音乐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致使黑龙江省歌舞团(20世纪60年代中期,根据省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哈尔滨歌舞剧院的舞蹈团和民族乐团为基础独立建制而成)、哈尔滨歌剧院一度成为国内知名的文艺团体,哈尔滨艺术学院某些专业的学术水准,也一度可以与京、沪的某些院校并驾齐驱。

三、城市浓郁的音乐氛围,专业音乐人才的摇篮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去过祖国的多个大中城市,有哈尔滨如此浓郁音乐氛围的城市,还真是少见。居家的钢琴,散落在大街小巷的音乐教坊,历史不短,数目不菲;以学习钢琴、小提琴、古筝居多的哈尔滨琴童成千上万;豪爽淳朴的哈尔滨人爱乐、赏乐、懂乐、习乐;当你徜佯在公园空地社区广场,不时会被那颇具专业性的歌声所吸引,那是数以百计规模不等的合唱队在排练自娱。可以说,音乐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性格和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这座城市音乐氛围的不断浓郁,这里也逐渐成为专业音乐人才的摇篮,他们在这里得以启蒙、成长。仅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88年6月之间算起,就首都北京国家级的音乐院团的中坚力量而言,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中央音乐学院的于苏贤;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王一丁、方智训、王丹、王宝珍、吕连华、史志有、曹春耀;中央乐团的秋里、田玉斌、杨牧云、范圣宽、许述慧、罗青、舒风、曹云汉;中央芭蕾舞团的王若忠、王哲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傅庚辰、李双江、于音、李大毅、孙苹章;中国音乐学院的金铁霖、张静蔚;总政歌舞团的孙志渊、孟宪斌;总政军乐团的李延生;中央广播艺术团的张丕基、胡增荣、滕矢初、李京春、郑淑贤;武警文工总团的胡忠之;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魏仲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张(维)民;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的许镜清;北京军区政治部歌舞团的孙宝林、杨林华;火箭军文工团的姚鹤鸣等(因篇幅所限,以上提及的名单仅限于1988年6月底被批准的相关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也有在国外获得良好发展的音乐家,如东京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沈阳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方智谋(中山智),洛杉矶交响乐团终身职位演奏家、勋菲尔德国际管弦乐比赛艺术总监薛苏里等。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发光发热的同时,也为他们的故乡“音乐之城”哈尔滨含金量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四、“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一块厚重的文化品牌,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哈尔滨市民,很早就在哈尔滨市文化局的组织领导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1958年5月举办的市业余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以及于当年的8月1日开幕的“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创下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节目之丰富的全国纪录,成为几年之后举办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成功预演。1961年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届时的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出于“把精神生活搞得丰富一些”的思考,鉴于哈尔滨市已有的音乐文化事业的积淀和落实“应该每年夏天搞一次有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参加的大型文艺节庆”期盼,决定举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经过紧张的筹备,1961年7月5日,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哈尔滨青年宫开幕。历时9天,有哈尔滨歌舞剧院、哈尔滨艺术学院、黑龙江省广播电视文工团、哈尔滨市吹奏乐队、哈铁文工团、职工及儿童业余演出团队近700人参加、共演出8台9场107个节目的音乐盛会,对哈尔滨市乃至于黑龙江省音乐事业的发展、音乐人才的培养、音乐创作的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62年7月13日于哈尔滨青年宫开幕的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由东北三省联合举办,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办。历时12天,由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的专业音乐团体、院校,戏曲院团、职工及儿童业余演出团队,以及来自吉林、辽宁的演出观摩团,来自中央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合唱团的演出小组的共计近千人的演员队伍,22台41场得到观众热烈欢迎的演出,11次的学术研讨会,得到了包括中央媒体在内的多家新闻单位的关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此在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不但得以坚持(自1966年8月5日举办的第六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后,因“文革”而停办了12年之久。1979年7月,第七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再次拉开帷幕),而且从1996年7月18日开幕的第二十三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始,音乐会升格为由国家文化部和哈尔滨人民政府合办的且定为两年举办一次的、定名为“中国·哈尔滨之夏”的国家级音乐会。升格后的“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先后举办过全国声乐比赛,全国歌剧、音乐剧展演,全国朝鲜族声乐比赛,全国流行音乐新人选拔赛,全国音乐组合大赛,“哈夏”杯国际青少年古筝比赛,手风琴国际艺术周等重大比赛或展演。时至2018年 8月6 日开幕的“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是第34届,作为一个举办的届次最多,持续时间最长(57年),以高雅音乐为主,突出国际性、专业性、群众性,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的音乐盛会,以规模宏大,高水平、高品位、高规格的不俗表现,享誉中外。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和哈尔滨音乐学院共同举办的、纳入联合国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的“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和以“发掘全世界年轻音乐家潜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提升哈尔滨城市综合实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助推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至今已举办两次的国际性赛事——哈尔滨音乐比赛,为“音乐之城”的哈尔滨,增光添色。更令人欣慰的是,隨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入,在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哈尔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15年8月,一座建筑总面积7.94万平方米的设施齐全、功能先进的大剧院,在哈尔滨市松北区文化中心岛内拔地而起;2015年,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大道以北,采用“浮游冰晶”整体造型,内置1200个座位,镶嵌意大利鲁法第公司制作的管风琴的大厅和400个座位的小厅,设施先进、音响一流的哈尔滨音乐厅投入使用;2016年3月4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黑龙江省唯一独立设置的公办艺术类高等院校——哈尔滨音乐学院挂牌成立。这座占地面积2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4万平方米,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后勤设施、网络建设齐全先进,主教学楼、音乐厅、图书馆、实训楼应有尽有,师资队伍层次高端,学科建设国内一流,国内首个全部使用施坦威钢琴教学的音乐学院,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些软硬件的接踵而来,增加了“音乐之城”的含金量,也加重了我们肩上的责任和担当。

面对这座精美且具有相当含金量的“音乐之城”,不能忘记它的主要建设者——长期坚守在这方水土,为这方水土的肥沃而辛勤耕耘的前辈音乐家们。如实讲好他们的故事,以他们为榜样从中获取无穷的力量,为这座来之不易的“音乐之城”的行稳致远和更加辉煌,负起我们应有的责任担当。

作者简介:方弋,哈尔滨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意大利莱切国立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硕士,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