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逸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高校里,大学生社团种类丰富、覆盖面广,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提升学生自身素养的第二课堂。大学生社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同时,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发挥着重要作用[2]。
该次调查的对象为江苏省常州市科教城6 所高校的社团成员,调查方式为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04 份,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情况详见表1,其中男生占46.52%,女生占53.48%; 大一学生占82.45%,其他年级的学生占17.55%; 理工类占38.91%,经管文史类占27.80%,艺体类占26.82%,其他占6.29%。调查问卷共包括28 题,其中单选题23 题,多选题5 道。问卷的调查内容主要是围绕大学生社团在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的现状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需求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这两方面进行设计相关问题。
表1 调查对象样本分布情况表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大学学段要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在当前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背景下,不少高校在第一课堂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特别是一些相关的选修课[4]。但在第二课堂整体设计上缺乏思考,没有将学生社团建设视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团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5],也就未能结合学校特点对学生社团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有些即使给予政策支持,但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落到实处。根据调查问卷,只有30.63%的学生认为高校经常对大学生社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鼓励和帮助,而在“什么因素阻碍学习传统文化”多选题(见表2)中,选择“教育体系不完善”以及“学校不重视”的同学分别占了35.10%和24.17%。
表2 阻碍学习传统文化的因素调查结果
虽然当前高校大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活动丰富,但绝大部分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成立时间短,底蕴不够深厚,制度建设普遍缺乏,社团内部架构松散,凝聚力不够;社团活动覆盖面小,影响力弱,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技能展示、欣赏或简单传授等,活动形式多为讲座、赏析或表演等,参与者对活动的体验和效果感觉一般,难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就更加谈不上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资源配置不足,一方面,高校、教师对学生社团指导不够,另一方面,社团经费支持乏力,社团活动设施场地也远不能满足要求,寻求校内外专业人士和实用资源难度较大。表2 中有46.69%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相关社团活动不多,活动内容不够新颖”,42.0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不能与时俱进”。此外,在回答调查问卷中“你认为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效果如何” 时,61.75%的学生认为“活动内容有限,组织方式比较传统,活动效果一般”;“你加入的社团平时有组织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吗? ”这一问题,47.68%的学生选择“有,但频次不多”,选择“偶尔一次”的学生为26.16%,可以看出大学生社团组织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较少,覆盖面有限。
当前“00 后”大学生普遍沉迷网络游戏、短视频以及社交软件,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且他们普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全面,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表2中有25.99%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不能带来实际效益”,还有33.28%的学生觉得“没有时间去学习”,16.5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感兴趣”。此外,当被问到多选题“你觉得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时,只有32.12%的学生认为包含工艺制造、科技建筑、 服饰饮食等物质文化,21.32%的学生认为包含哲学宗教、伦理价值、语言文学等精神文化。“你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特长或爱好吗?(文学、 书法、绘画、曲艺、乐器等方面)”这一问题,30.56%的学生选择“有,但不经常练习研究”,50.73%的学生选择“没有,但想学”,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普遍不高,思想也较为功利。
3.1.1 加强对社团的顶层设计
高校应充分领会《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团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打通第一、第二课堂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把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纳入学校文化育人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配合支持,校团委管理指导监督”的工作格局,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6]。调查问卷“你觉得采用什么方式能够使学生有效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多选题(见表3)中,选择“学校开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讲座、课程”占比63.58%,选择“丰富教科书上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占比55.79%,选择“政府和学校加大推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力度” 占比47.68%,充分说明高校要做好思政教育和文化育人,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环节。
表3 能够有效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调查结果
3.1.2 加强对社团的理论指导
高校社团管理部门要有正确先进的管理思路,为社团发展保驾护航。高校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吃透国家关于社团发展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文件,为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理论指导,配齐配强社团指导教师,根据文件思路指导社团改革,将社团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融合,实现社团的创新性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3.1.3 加强对社团的保障机制
高校应将社团纳入第二课堂范畴,探索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活动纳入思政类选修课机制中,给予社团指导教师更多政策扶持,如根据考核认定社团指导教师工作量,按照教学工作量标准计算报酬,表现优秀的指导教师和社团负责人评定为“优秀社团指导教师”和“优秀社团干部”等,进一步调动社团师生的积极性。
3.2.1 着力强化社团内部管理
大学生社团应在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健全社团管理制度,制定社团章程,规范社团组织架构,明确社团人员职责,全面提升社团负责人管理能力与专业能力。培育一支较为稳定的社团核心成员团队并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传统文化素养与协调管理能力。
3.2.2 始终明确社团发展目标
大学生社团要在学校相关部门和老师的指导下,形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效机制,始终明确社团发展目标,进一步明晰社团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认真规划和设计社团活动,做到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有机融合,更好地发挥社团载体作用。见表4 中分别有32.29%和56.62%的学生认为 “大学生社团对你了解熟悉传统文化”“帮助很大”或“有帮助”,分别有31.79%和55.13%的学生认为 “大学生社团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教育中”“非常有用”和“一般有用”。
表4 大学生社团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调查结果
3.2.3 加大社团政策扶持力度
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应为大学生社团推荐合适的校内外专业指导教师,以帮助社团准确把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向,帮助社团更好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帮助社团培养更多社团活动骨干,以进一步提升社团的整体运行效率; 高校应将社团活动经费作为专项经费划拨,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从学校政策层面扶持社团发展,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上级部门的资源优势,积极寻找社会资源,吸引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合理赞助,为社团争取和提供更多经费与活动场地支持,以进一步支持社团发展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开展;高校还应为社团推荐更多的社会信息资源,如积极推荐优秀社团参加政府优秀传统文化项目、 加强与兄弟院校合作交流等,提高社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名度。
3.3.1 统筹丰富活动内容
大学生社团要统筹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内容,结合当代青年学生实际,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又要注重与现代文化结合,守正创新,开展丰富多彩、 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要打造社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牌活动与系列活动。品牌活动是社团活动亮点,社团要时刻保持打造品牌活动的意识,着力构建品牌活动的理念与模式,孵化和培育有特色的品牌活动;系列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连续举行内容上互有关联但又有所不同的活动,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也更易激发青年学子参与的热情与兴趣,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延续性。
3.3.2 优化创新活动载体
大学生社团要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载体,增强活动吸引力,减少讲座、授课等被动式参与活动,更多举办实践性强、 参与度高的主题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与雅。如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开展传统文化节,汉服游园会等活动,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可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调查问卷“你觉得大学生社团在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方面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多选题(见表5)中,84.60%的学生认为要“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参与度”,71.52%的学生认为要“积极开展主题式活动教育,增强体验感”,其比例位居前两位。
表5 大学生社团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的调查结果
3.3.3 深入拓展活动空间
大学生社团要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空间,将社团活动从简单的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向理论研究与实践,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进行理论探讨,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就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在社团指导教师与相关专家的指导下撰写专业论文,进一步挖掘社团活动的深度;将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既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寻找隐藏于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文化下乡号召,进一步扩大社团活动的广度,全面引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3.3.4 积极营造活动氛围
大学生社团要紧跟新媒体网络浪潮,迎合当前大学生兴趣爱好,借助短视频、 社交软件等传播空间,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打造一支“根正苗红”的新媒体宣传队伍,积极活跃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空间里,进一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营造浓厚的线上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学习氛围,扩大影响力,增强渗透力,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体化、网络化、全员化传播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