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教育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职业院校的对学生教育吸引力、凝聚力、亲合力和感召力,可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教育;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多,职业院校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实施一个单位。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出适合这一要求的合格职业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生,都是以高考失利者的心态进入职业院校的,或多或少存在着心里上的自卑和自暴自弃,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动力上,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大多学生是本着不得不来的想法入学的,对自己所学专业根本不了解,最后都集中到专业课学习上,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破解这一障碍的一种方法就是引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职业教育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可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无论是社会发展需要的顶端设计者,还是基层实践的劳动者;不论是从事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还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多个行业都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在教学上,就是“以学生为本”。基于这个理念,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社会的劳动者。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平等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和条件。因此,不论高职还是本科只是高考的一种分流方式,是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自主选择,而不是淘汰。如果在职业教学中,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能就业,就好业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这样既能保证生源的质量,做到人尽其才,又能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志愿选择自己的未来。也就会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会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专业设置坚持“以学生为本” 可增加职业教育的凝聚力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以人才市场——即相關行业或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专业。表现出针对某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对于一些跨学科的岗位,则设置综合化的专业,实现相关学科甚至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融合。所设置的专业必须是相关行业或企业需要的,以学生愿意学的,又要符合政府和行业机构宏观布局的。职业教育培养注意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职业教育也应以职业分析为导向来确定培训专业。通过职业分析,将一个职业或若干个职业确定为一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培训专业,从而使其设置的专业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时反映人才市场的需求。
同时,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还应具有明显的行业性、地方性、多样性和实用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应为学生开设跨学科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跨学科探究社会问题的机会,这样就会使一部分学生被凝聚到这个专业的群体之中,即“以学生为本”是克服职业院校学生专业课学习障碍的有效办法,具有一定的凝聚力。
三、培养实践能力坚持“以学生为本”可增加职业教育的亲合力
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改革,在课程中增加培养实践能力的内容,并将其作为重要课程,每个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并达到规定的标准——即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相应职业等级。在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关注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各任课教师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依照国家标准招收相应的学生,企业要切合实际地为职业教育提供培养企业需求的实践场所。充分调动学校、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校企结合。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求,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校企合作,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是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这样既要强调学生本位、能力本位的能力,又能实现产学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即“以学生为本”,来培养学生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即培养实践能力。职业毕业生要在上岗前,先成为某一个企事业机构的学徒。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实习的机会,以师带徒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真功夫、养成好习惯和他人协商的技巧以及自我管理的意识等。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增加职业教育的亲合力。
四、招生和就业坚持“以学生为本”可增强职业教育的感召力
从宏观上看,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当前,职业教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职业教育的感召力主要表现在招生和就业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源充足,招生好,职业教育就会兴旺发达;另一方面,所培养的毕业生受欢迎,职业教育才有活力,才会有吸引力。有吸引力了感召力就会自然上升,也就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就业问题,比较而言,就业的重要性更大一些。就业是招生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开展职业教育,要就业先行。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围绕就业展开的,那么,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解决好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
因此,面对社会经济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我们应审时度势、改革创新,开展校企合作,确保毕业生就业的专业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导向就业,会极大地增强职业教育的感召力。特别是在当今面对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就业做得好则能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招生也就不难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出口畅,进口旺” 。
可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的重要。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阳.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选择[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余祖光.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3]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刘育锋.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新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王小梅.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精品文选2008-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李文聪, 男,196409 ,黑龙江省大庆,大学,副教授,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