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解读

2021-02-14 09:41陈晓龙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天涯杜甫诗人

陈晓龙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非常深远。他忠君爱国,心系苍生,创作了许多诗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沉郁顿挫的诗风不断影响着不同时代的读者。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生们学过不少“杜诗”,保守估计不少于20首(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作品)。可见,教材的编者意在传递一种价值观念: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笔者就来解读一下《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中的《阁夜》一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成都府尹严武(杜甫的好友)去世,寄居严武帐下的杜甫顿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他只好带着几件破旧的衣物,乘船离开。从成都到渝州(重庆),再从渝州到忠州(重庆忠县),最后从忠州到夔州,开始了晚年的漂泊生涯。即使日子过得如此艰辛,杜甫也没有自怨自艾,依然陶醉于祖国的山河美景,创作了一首又一首名作,如《秋兴八首》(作 于766年)、《咏怀古迹》(作于766年)、《旅夜书怀》(作 于766年)、《阁夜》(作于766年)、《登高》(作于767年) 等。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帝国开始衰落,内忧外患,藩镇割据,吐蕃蠢蠢欲动,觊觎着大唐的土地。美丽的成都陷入战火之中,发生了“崔旰之乱”,百姓苦不堪言。心系苍生的诗人无比悲愤,挥笔写下了《阁夜》这首诗。

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解读:“岁暮”指冬季,“阴阳”指黑夜和白天,“岁暮阴阳催短景”的意思是冬天来临,昼短夜长,白天很快就过去了,让人觉得时光飞逝。“霁”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开,天气初晴。“天涯”指诗人所处之地。称所在之地为“天涯”,暗含沦落天涯之意。“宵”指夜晚。“天涯霜雪霁寒宵”,举目四顾,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在雪光的映照下,黑夜明朗如白昼。沦落天涯,诗人彻夜难眠,感慨万千。此联以“岁暮”“天涯”起篇,把自己置于巨大的时空背景下,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从表面上看,首联写的是“时光的岁暮”,深究起来,映照的其实是“人生的岁暮”。在寒冷的冬季,诗人想到自己也已到了“暮年”(53岁的诗人已经步入迟暮之年,更容易察觉时光流逝之快)。如果说深冬的寒冷还可以抵御的话,那么茫茫天地间只剩一人的孤寂就让诗人难以忍受了。怀才不遇、人生失意、漂泊无助,诗人只能独自一人咀嚼着人生的愁苦。眼看一年将尽,自己来年又会如何呢?谁也不知道。来年的国事又会如何呢?也不得而知。这的确会让人感到无比的煎熬。回顾自己的一生,他青年时也曾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如今却一事无成。“迟暮”之感笼罩心头,纵有千言万语也无从说起。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杜甫的一生。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詩书之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志向高远,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美梦。到了长安以后,他终日奔走,谒拜权贵,可惜未能得到贵人的赏识。当时,玄宗皇帝沉湎于女色,宰相李林甫一手遮天,官场渐趋黑暗,科举无门,谒见不得,诗人寻不到出路。滞留长安期间,杜甫怀揣着美政理想却什么都不能做,只能与好友喝酒吟诗,消磨时光。公 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鼓动地来”“九重城阙烟尘生”,战火从蓟州迅速漫延到中原,掺合着百姓的血泪,叛军的铁蹄踏过长安,太平盛世的神话结束了。公元757年,杜甫被肃宗授为左拾遗,后因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罢官。

虽然杜甫学富五车,但不谙官场登龙术,他在左拾遗的任上恪尽职守,远没有达到批龙鳞的地步就丢了饭碗。具体事件经过:至德二年即公元756年,诗人因上疏营救房琯触怒李亨而罢官。不仅卑微的仕途渺茫、功业难成,更糟糕的是,诗人的生活顿时陷入困顿。不要忘了此时安史之乱爆发才一年,叛军的气焰正盛,社会陷入巨大的动荡混乱之中。无奈之下诗人离开长安,一路向西,颠沛流离的生活教育着杜甫“万言不值一杯水”。杜甫一路流浪,目睹了百姓的疾苦,想起了安史之乱时长安慌乱的一幕,想起了身陷叛军惊心动魄的一幕,想起了罢官后灰溜溜逃出长安的一幕,想起了九死一生穿越剑阁入蜀的一幕,想起了徜徉蜀相祠堂的一幕,想起了与好友严武倾心相谈的一幕……如今,垂暮之人,连安定的生活都成为一种奢望,只有低吟着“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而徒叹奈何!盘点自己的一生,无所事事,而时光匆匆,青春不再。暮年逼近,生命终点的紧迫感越发强烈,诗人希望一家团聚,儿孙绕膝,围炉夜话,其乐融融,但现实逼迫得诗人如丧家之犬,居无定所,无限悲伤,“短”“寒”就是此时老杜真实的心理写照。功业难成,他的生活也陷入了困顿。在霜雪刚停的寒冬之夜,雪光明朗如昼,诗人不由感慨万千。如今,进入垂暮之年的他连安定的生活都无法享有,只能低吟“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解读:“五更鼓角”点明了时间。黎明时刻,当地驻军战鼓轰鸣,新一天的混战又开始了。“声悲壮”既指鼓角声的悲壮,又指诗人内心的悲壮。时局动荡,他难以入眠,只好伫立在船头,仰望斑斓的星空,俯瞰江中的流水,一江的星茫碎落在江面上。三峡的夜色如此的壮阔,令诗人有了拥抱壮美山河的冲动。这 时,远处急促的鼓角声打断了诗人的沉思。战马嘶鸣,人声鼎沸,火光冲天,军阀们磨枪霍霍,迅速集结,开始在美丽的土地上驰骋。安史之乱使大唐帝国不再宁静。君王无力管控逐渐强大的藩镇,诗人也无力阻止这惨烈的战事。此联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氛围,音调铿锵;又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婉转,并用江面的夜景衬托出鼓角声的喧闹,展现了对时局的担忧。

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解读:“野哭千家闻战伐”,诗人浮想联翩,想起战乱中蜀地的百姓在郊外哀嚎,“哭声直上干云霄”。百姓的哭声是对战乱的控诉。想到战乱中百姓的遭遇,诗人难以抑制心中的悲愤之情。“夷歌数处起渔樵”一句写的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四川境内的少数民族依然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砍柴的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野哭千家闻战伐”和“夷歌数处起渔樵”的画面似乎极不和谐。但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诗人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成都军阀们杀得不可开交,百姓们苦不堪言;诗人这里却祥和宁静,远离战争,不时能听到渔夫樵子的歌声。他虽未受到战争的纷扰,却从未忘记受苦的百姓。听着“夷歌”,想到的却是“野哭”,此句诗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解读:此联用典。“卧龙”指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跃马”指西汉末年距守蜀地、自立为天子的公孙述。诗人暗用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的典故,将大有作为的诸葛亮、公孙述与怀才不遇的自己作对比,含蓄而深沉地展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诸葛亮为什么能够施展才华与抱负呢?诗人虽未明言,但意思不言而喻:君臣相合,互相信任,才能建立功勋,成就不凡人生。公孙述尊重知识分子,重用有才之士,才能登上帝位,实现夙愿。自己生不逢时,遇不到赏识他的君主,如今只能消磨时光。清代沈德潜曾在《唐诗别裁》中提到:“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想到当时声名赫赫的人物如今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诗人自我安慰道:“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如今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与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人事”即亲朋好友的存亡情况,“音书”即消息和家书。“漫”即随他,不管他。在这动荡的年月,亲友各自逃难,散落天涯,有些好友也已经离开人世,阴阳两隔,难通音讯。自己有家难回,有国难报,悲苦之情萦绕心头。 《阁夜》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寓居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他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因此创作了此诗。诗人从几个侧面叙写了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现实人生写到历史人物,流露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天涯杜甫诗人
登高
熏风四月到天涯
豪书
“诗人”老爸
愤怒
绝句
给远方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虹猫仗剑走天涯(第2集)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