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淮
(蓬溪县政协,四川 蓬溪 629100)
《后史记》,唐射洪陈子昂撰。子昂(661—702),唐代著名诗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时年四十二岁。有《陈伯玉集》传世。卢藏用曰:“(子昂)尝恨国史芜杂,乃自汉孝武之后,以迄于唐,为《后史记》。”
《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宋遂宁府知府李焘撰。焘(1115—1184),字仁甫,四川丹棱人,著名历史学家。绍兴八年(1138)进士。淳熙八年(1181)出任遂宁府知府。《舆地纪胜》卷第一百五十五《遂宁府》载:“李焘,淳熙八年知。”李焘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年间,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年间,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淳熙十年(1183)任遂宁知府的李焘上书皇帝:“臣累次进所为《续资治通鉴长编》,今重别写进,共九百八十卷计六百四册。其修换事总为目一十卷。又缘一百六十八年之事,分散于九百八十卷之间,文字繁多,本末颇难立见,略存梗概,庶易检寻,今创为建隆至靖康《举要》六十八卷,并卷《总目》五卷。已上四种,通计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册。”知《续资治通鉴长编》是李焘在遂宁知府任上完稿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李焘一生著述弘富,《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其代表作。
《英宗实录》《明宗实录》《文宗实录》《宁宗实录》,元遂宁谢端与修。端(1279—1340),字敬德,号榿斋,四川遂宁青石人,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蜀学家,《元史》评曰:“元世蜀士以文名者,曰虞集,而谢端其次云。”谢端家族因宋蒙四川战争于淳祐前后出蜀,流寓江陵,至端始居武昌。端幼承蜀学,天资颖异。在荆南时,与宋本以文学齐名,时号“谢宋”。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元朝始开科取士。延祐五年(1318),端中进士,后累官至翰林直学士,阶太中大夫,谥“文安”。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1]
《武宗实录》,明遂宁席春与修。春(1472—1536),字仁同,号虚山,席书弟,历任翰林院检讨、翰林院修撰、翰林院学士、吏部右侍郎等。席春与兄席书被誉为“兄弟学士”。又与兄席书、弟席彖并称“三仲”、“三凤”。明代蜀谚曰:“前有三苏,后有三席。”可觇其影响。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康熙起居注》,清遂宁李仙根与修。仙根(1621—1690),字子静,号南津,遂宁人,清顺治辛丑科(1661)榜眼,为康熙帝师,1668到1669奉使安南,为遂宁市古代唯一一位榜眼,遂宁古代科名最高者。官至户部右侍郎。
《太宗文皇帝实录》,清遂宁李仙根与修。仙根担任该实录副总裁。太宗文皇帝,即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
《宋稗类钞》八卷,清李宗孔辑,清周瑞岐、清李仙根校。清康熙刻本,8册,开封市图书馆藏。
《陇起杂事》,明射洪杨仪撰。仪,字仲立,号镜山,正德十二年丁丑进士。官贵州参议,兵备毕节。嘉庆《射洪县志》卷十一有传。其书多纪明玉珍事迹。
《国乘纪要》,明射洪杨嗣龙撰。嗣龙,字云从,号客三,明崇祯元年恩贡,任金坛县丞,迁刑部主事。光绪《射洪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载:杨嗣龙撰有《国乘纪要》《功罪四书》《证性秘密》《金华浪语》《诗文三集》等书籍。
《松龄老人笔记》,清遂宁张烺撰。烺(1627—1715),字冲寰,号松龄,配景氏,侧室季氏,子六:鹏翮、翼、举、飞、翥、搏。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逢康熙六旬万寿,张烺进京祝寿,天颜大喜。后在康熙过问下,写出反映张献忠屠川见闻的《烬余录》。康熙曾书“鲐背神清”、“养志松龄”二匾额赐张烺。烺寿八十又九,墓在今重庆市潼南区小渡镇月山村庆元山。此书又名《烬余录》,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红蕉花馆杂录》,清代遂宁张问安撰。问安,事迹已详前。该书系一部史志类著述。清人邵葆祺《题张亥白〈红蕉花馆杂录〉后》(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98册《桥东诗草》卷七第709页)一诗后自注:“卷中载高丽国事颇详。”
《保台实绩录》,纪台州兵巡道清代射洪杨应魁政绩,不著作者。应魁,字斗垣,清代射洪人,精通满汉文字,官台州兵备道,晋江西按察使。耿精忠犯浙,围逼台州,应魁条画守御,颇著惠爱。郡人作此以记其功,自“固根本”至“修庶政”,共二十目,目各为一篇。见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八四、嘉庆《射洪县志》卷五、光绪《射洪县志》卷十一。
《保障纪略》,清代蓬溪奚大壮撰。大壮(1774—1827),字安止,号雨谷,继徽子。嘉庆三年举人,十年成进士,官至湖北兴国州知州,后主墨池书院。事迹载道光《蓬溪县志》卷十六,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五、卷二二,民国《温江县志》卷五、卷九。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录。
《累朝功臣列传》,元遂宁谢端撰。端,事迹已详前。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忠武志》八卷,清遂宁张鹏翮撰。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信阳子,遂宁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卒谥“文端”。清代第一清官,其家族在清代兴盛两百年左右,世称“清代蜀中第一家”。《清史稿》卷二七九有传。此书今存康熙四十四年(1705)北京冰雪堂刻本、康熙四十五年(1706)遂宁张氏刻本、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本、康熙间麻城周氏刻本、嘉庆十九年(1814)重刻本、山东齐鲁书社据冰雪堂刻本影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有藏。
《诸葛忠武志》十卷,清代遂宁张鹏翮撰。今存嘉庆十九年(1814)麻城周畹兰刻本。
《三国蜀诸葛忠武侯亮年表》,清代遂宁张鹏翮辑。今存197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印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本。
《关夫子志》,清代遂宁张鹏翮辑。今存康熙四十四年(1705)董礼用刻本,藏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南宋忠义录》,清代蓬溪张秉谦撰。秉谦,号虚船,清代蓬溪县河边场(今大英河边镇)人,同治六年(1867)岁贡。性孝友,主讲蓬溪书院,多所成就。及卒,四川按察使牛树梅为立传,刻入《闻善录》中。光绪《蓬溪续志·著述》著录。
《日记》三十六卷,清代射洪胡文魁撰。文魁(1814—1895),又名文奎,字炳奎、秉夔,射洪县香山镇卡防湾人。道光十四年(1834)考取秀才,十九年(1839)考中己亥恩科举人。同治元年(1862)截取当选为知县,不就。三年(1864)冬月,入赀为刑部主事签分安徽司行走。五年(1866)卸任回射洪,先后任教于金华、广寒两书院。德高望重,著作宏富。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季冬月腊日射洪进士罗锦城《续修县志后序》云:“明年甲申(1884),又得吾师胡秉夔先生《续县志稿》四卷,《日记》卅六卷,与四乡续采者,再为悉心校选补入,共成书十八卷。”
《高石斋日记》,清末射洪刘光谟撰。光谟,事迹已详前。
《奏议》一卷,唐射洪陈子昂撰。子昂,事迹已详前。光绪《射洪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著录。
《张员外奏疏》,宋长江县张述撰。述,字绍明,遂州长江县长滩镇(今大英县隆盛镇)大峰山人。张述籍贯,《宋史》载为遂宁府小溪县人,实误。宋代学者洪迈《夷坚三志》壬卷第七《张益德庙》一文载张述家在“长江县长滩镇大峰山之下”,洪迈此说来源于宋代遂宁王灼之《颐堂集》,王灼与张述之孙张义方为知交。《舆地纪胜》卷第一百五十五《遂宁府》载:“张述,长江人。仁宗时为小官,七上书论储嗣。”张述系景祐元年(1034)进士,任咸阳县主簿,改大理寺丞,迁太常博士。后以尚书职方员外郎为江浙、荆湖、福建、广南路提举。《宋史》有传。此书佚,见清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
《奏议》,宋小溪杨辅撰。辅字嗣勋,杨甲弟,遂宁府小溪县(今遂宁市船山区)人,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累官至宝谟阁学士,四川制置使。卒于官,谥庄惠。《宋史》卷三百九十七有传。此书佚,见《鹤山大全集》卷五十四《杨辅奏议序》。
《席文襄公奏疏》,明遂宁席书撰。席书是一位敢于直言上疏、忠君爱民的一代名臣,他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为官三十余年,都在践行这三事。多次向皇帝上疏,辑为《席文襄公奏疏》。载于《明经世文编》卷一百八十二的《席文襄公奏疏》,有四篇奏疏,即《南畿赈济疏》《议定大礼疏》《议覆立世室》《论光禄寺厨役》。另外,《元山文选》卷三还收录了席书许多奏疏。
《杨太史奏疏》,明遂宁杨名撰。名(1505—1559),字实卿,号方洲,明四川潼川州遂宁县凤台坝(今遂宁市船山区新桥镇凤台村)人。嘉靖七年(1528)戊子科四川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殿试第三名进士及第,成探花。杨名在《御试策》中指出,近年来国家“天变”之繁、“民怨”之多,可谓“百六十余年之所罕有”,须解决“用人之失”与“财食匮乏”两大问题,而其关键在于皇帝要“谨勉”“正其心”,方能达到“中兴之盛”、“嘉靖之休”。嘉靖皇帝御批曰:“能守圣学以为本,此乃知要之说。”授翰林院编修,后任经筵展书官。嘉靖十一年(1532)十月,彗星现,皇帝下诏求言。杨名应诏,两次上书。言帝喜怒失中,心有所偏,劾当朝权贵吏部尚书汪鋐心行反复、私图报复,武定侯郭勋奸回阴诈、肆意猖狂,太常卿陈道瀛、金赟仁粗鄙酣淫、贪财好色,而皇上用之,是圣心之偏于喜者;建言诸臣,累朝作养,才能文行,各有可观,迹虽难恕,心若可原,而终于废弃,是圣心之偏于怒者;道士邵元节于内府修建醮事,祷祀之说,自古无验,不惜靡费,使之频举,率徒倡侣,演法大内,所至骚然,民无宁日,是圣心少有所偏者。诚欲皇上远稽尧舜,全此心之中和。疏入,君王震怒,下诏狱,严刑拷问主使而无果,遂编戍瞿塘卫。翌年获释,廷臣屡荐,终不复召。家居遂宁二十余年,以侍奉亲人、撰写志乘、阐扬心学、发宏文脉为乐。筑色养堂娱其亲。受四川巡抚刘大谟礼聘,与杨慎、王元正纂修有嘉靖《四川通志》(存)。又修有嘉靖《大昌县志》(佚),与修嘉靖《遂宁县志》(佚)。晚年,杨名在遂宁县蟠龙山方洲书屋(位今船山区新桥镇凤台山)讲学授徒,提携后进。更赒贫济乏,嫁娶孤儿寡女,士民咸颂。后病卒,葬祖山遂宁县三溪之麓(今遂宁市船山区新桥镇凤台坝石马坪)。明穆宗隆庆皇帝即位,赠杨名光禄寺少卿。入祀遂宁乡贤祠。杨名曾编夔州府三贤祠所祀周敦颐、王十朋、宋濂诗文,为《三贤集》三卷(存)。所著多不留稿,撰有《杨太史文集》(明嘉靖刻本)、《方洲集》(五卷),小说《犹及编》、《观槿野言》,《庚辛集》及诗文四十卷,均佚。《皇明经世文编》录有《杨太史奏疏》,为嘉靖十一年十月杨名第二次上嘉靖皇帝书,千古名篇,至今彪炳。《明史》《明史稿》《国朝献征录》《名山藏》《皇明应谥名臣备考录》《明名臣言行录》《四川通志》《潼川州志》《遂宁县志》《巫山县志》等史乘有其传记。此书见《明经世文编》。
《抚甘督楚奏稿》,明遂宁吕大器撰。大器(1598—1650),字俨若,号东川,谥“文肃”,四川遂宁人。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至南明永历朝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清光绪《吕氏家谱》载:遂宁吕氏入川始祖为吕环,原籍湖北麻城孝感乡,明时携弟吕瑼由楚之黄州府迁蜀。吕瑼居蓬溪县白鹤山;吕环居遂宁县北路兴贤里旷家岭花园,入邑庠,配张氏,生一子:吕克谦。克谦子一:吕有闻。有闻,妻文氏,子二:吕大器、吕大熙。大器生于明万历戊戌年九月初十日卯时,没于庚寅年二月二十九日寅时,享年五十三岁。钦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兵吏两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卒于都匀,初殡于遵义之海龙坝,改葬于遂宁磨溪桥,迁葬于北坝嘉禾桥。妻徐氏,子六人、女二人。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治河奏牍》,清代遂宁张鹏翮撰。今存清抄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张公奏议》二十四卷,清代遂宁张鹏翮撰。见光绪《遂宁县志》卷三、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今存康熙间刻本、嘉庆五年(1800)江南河库道刻本。
《蜀汉职官考》,清末射洪刘光谟撰。光谟,事迹已详前。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永乐大典》,明遂宁王璲与修。璲(1349—1415),明初文学家,字汝玉,号青城山人。官翰林检讨直内阁。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茶马志》,明代蓬溪谭宣撰。宣,字克明,四川蓬溪人,宣德七年(1432)举人,中亚魁,仕河源知县。此书是关于茶马贸易的明代茶书,1442年前后成书,《千顷堂书目》著录,似已佚。
《大礼集议》四卷、附一卷,明遂宁席书等编。明嘉靖四年(1525),“大礼议”基本结束之后,嘉靖帝下令礼部编《大礼集议》。席书将《大礼奏议》二卷和礼部侍郎胡世宁的奏疏,编为《奏议》《会议》《续议》各一卷,后又增加《庙议》一卷,附《诸臣私议》一卷,合为《大礼集议》。有嘉靖四年(1525)内府刻本。
《大礼纂要》二卷,明遂宁席书等编。该书分上下两卷,附录为《古今证据》《遗议补略》。该书采用《春秋》编年法,将从正德十六年(1521)至嘉靖四年(1525)间大礼议的有关奏疏按时间顺序汇编为两卷,还加入了各位上疏者的见解,能清楚看到“大礼议”的始末。有嘉靖四年(1525)内府刻本。
《漕船志》,明遂宁席书撰。此书又称《皇明漕船志》《清江漕船志》,编于明代弘治年间,是记载明代漕船的一部专志,所记载的船只以清江船厂为主;对于明代漕船的修造和管理,保存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对于明代漕政的研究,具有很高价值。后来,《漕船志》在明代又经历了三次重修增补。《淮安文献丛刻》丛书收录有《漕船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明史》《百川书志》《千顷堂书目》等书载席书编有《漕运录》,实误。《漕运录》为丛兰所编,非席书作。丛兰是席书同年,官至工部尚书,《明史》有《丛兰列传》。
《救荒策》,明遂宁席书撰。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筹边策》,明遂宁王勤撰。勤,字克勤,成化二十年进士。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马政志》四卷,明遂宁陈讲撰。讲(1487—1568),字子学,号中川,明四川潼川州遂宁县小东街(今遂宁市船山区小东街)人。正德十一年丙子科(1516)四川乡试第一名(解元),正德十六年辛巳科(1521)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陕西监察御史(巡茶御史)、北直隶监察御史(提学御史)、贵州监察御史(巡按御史)、广东监察御史、山西按察司副使(山西提学)、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山东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山西左布政使,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赠兵部右侍郎。陈讲卒葬遂宁县南陈家乡(今遂宁市安居区横山镇黄桷乡),入祀遂宁乡贤祠。嘉靖年间,讲历仕陕西、北直隶、贵州、广东、山西、山东、河南等地。追求实干,经邦济国,撰有《马政志》(一名《茶马志》),为明代政书、茶书代表作;修有山西明长城一百八十里,虽不敌俺答、吉囊,终究苦心孤诣。右文兴学,广修学校,作育人才,卓有成就,现山西大学前身河汾书院即为他创建。家居蜀遂后,留心史乘,裒辑家乡掌故,编撰有《(嘉靖)潼川志》(存)、《(嘉靖)遂宁县志》(佚)。明穆宗《谕祭陈讲文》论陈讲曰:“性资端介,学问宏深”、“信威惠之交孚,允声猷之并茂”(乾隆五十二年《遂宁县志》卷九);雍正《山西通志》论陈讲曰:“嘉靖间提学副使,宽而有制,品第士类,人咸服其明,建河汾书院,萃士之良者,课业有程,多所造就,历官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增筑城堡,边境赖之。”(《山西通志》卷八十五名宦三)。隆庆二年(1568)十一月十五日,陈讲被朝廷杖死,享年八十二岁。[2]《马政志》完成于嘉靖三年(1524),凡《茶马》一卷,为目九,纪以茶易番马之制;《盐马》一卷,为目七,纪纳马中盐之制;《牧马》一卷,为目八,纪各寺苑监畜牧之制;《点马》一卷,为目三,纪行太仆寺各军卫稽核马匹之制。此书明嘉靖三年(1524)初刻;嘉靖十一年(1532)重修;嘉靖二十九年(1550)再修。今存天一阁本(存卷一茶马、卷二盐马)、四库丛书本(嘉靖二十九年刻本,存卷一茶马、卷四点马,藏四川省图书馆)、安徽省图本(仅存卷一茶马)和续修四库本(缀合明嘉靖三年刻本和二十九年重修本而成的新版本)。
《中北城谳语》,明射洪杨嗣龙撰。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盐井图说》,明岳谕方绘图、马骥撰文。骥,明万历年间(1573—1620)射洪人。为总结推广盐井新技术,与郭子章、岳谕方等详细考察射洪盐井,对井盐生产技术,尤其是井盐钻凿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岳谕方绘制成《盐井图》(已佚),马骥亲作《盐井图说》,刊印行世,推动了当时的井盐工艺革新。其《盐井图说》,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曹学佺《蜀中广记》,光绪《射洪县志》均加编录,得以流传。为后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明代井盐生产技术资料,有重大的科学技术价值。《盐井图说》详细叙述了盐井开凿技术。马骥的记载比宋人的记载详细很多。在《天工开物》中,也有井采技术的记载,但不如马骥记载的详细。《中国井盐科技史》全文收录,并有极高的评价。
《治河方略》二十四卷,清代遂宁张鹏翮撰。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治河全书》二十四卷,清代遂宁张鹏翮撰。今存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抄本,藏天津图书馆;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清抄本影续修四库全书本;2007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3]
《圣谟治河全书》二十四卷,清代遂宁张鹏翮撰。光绪《遂宁县志》卷三著录作《治河书》十卷。今存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河防志》十二卷,清代遂宁张鹏翮撰。今存清雍正三年(1725)刻本,1969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中国水利要籍丛编本。美国国会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有藏。
《治下河论》一卷,清代遂宁张鹏翮撰。今存光绪十七年(1891)上海著易堂铅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本(丛书综录)。
《治下河水论》一卷,清代遂宁张鹏翮撰。今存民国间扬州陈恒和书林刻《扬州丛刻》本(丛书综录),1980年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扬州丛刻本。
《河决考》,清代遂宁张鹏翮撰。今存雍正间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江防述略》一卷,清代遂宁张鹏翮撰。今存学海类编(道光本、景道光本);民国九年(1920)上海涵芬楼影印学海类编本。
《河防文编》,清代遂宁张鹏翮撰。藏日本国会图书馆。
《黄河图说》,清代遂宁张鹏翮撰。手写彩绘本,藏台湾国家图书馆。
《黄河全图》,清代遂宁张鹏翮撰。今存康熙间手写彩绘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黄河运河全图》,清代遂宁张鹏翮撰。今存嘉庆间手写彩绘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读史一则》六卷,清代遂宁郑新命撰。新命,籍遂宁,幼孤,抚于母氏,遭吴三桂之乱,避兵金堂,遂家焉。稍长,励志读书,十余岁即贯通经史。时因兵乱未平,蜀省科停二十年。康熙二十年(1681)始以徐姓籍补博士弟子员,二十一年(1682)举人。四十一年(1702)大挑一等,授浙江青田县知县。有惠政。乙酉(1705)科充浙江乡试同考官,得士十七人,皆一时名士。后改调江苏嘉定县,未及莅任,旋以疾卒。生平雅好文学,入仕途亦吟哦不辍。撰有《九水吟集》四卷、《集古诗》一卷、《读史一则》六卷行世。《四川通志》有传。
《治河奇策》一卷,清代张问陶、刘星轸合撰。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又号蜀山老猿、药庵退守。四川遂宁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江南道御史、山东莱州知府。嘉庆十六年(1811)辞官,侨寓苏州虎丘。张船山是元明清三代巴蜀乃至西部地区成就最大的传统诗人,东坡之后,一人而已。撰有《船山诗草》二十卷、《船山诗草补遗》六卷。《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传》卷七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四四、《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四、《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卷五一有传。胡传淮撰《张问陶年谱》,巴蜀书社2000年出版。[4]此书为清抄本。
《屯田遏盗海运三策》,清代射洪赵燮元撰。光绪《射洪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著录,书名为《陼海遏盗数策》。
《筹荒策》一卷,清代射洪刘国翼撰。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录。
《请复社仓议》一卷,清代射洪刘国翼撰。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录。
《经世要言》,清代遂宁曾瑹撰。瑹,字范周,咸丰间岁贡,品端方而性孝友,其居忧也,不以讲席易服。设教五十余年,他师无如瑹裁成之盛者。晚年犹课士弗衰。所著有《经世要言》《尊闻录》诸书类,皆有关世道之言。事迹载光绪《遂宁县志》卷三、民国《遂宁县志》卷三。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录。
《筹海蠡言》一卷,清代射洪钟体志撰。钟体志(1841—1900),字泽生,射洪县东岳乡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曾任江西浒湾县丞六载,继任德化、新喻、金溪、南城、瑞金、奉新等七邑知县,均兴利除弊,施行德政,称为“钟青天”。见光绪《射洪县志》卷十、《清人别集总目》。此书是钟体志于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时,上会办南洋大臣陈宝琛的时务条陈四通,钟氏力主御侮,所拟攻防战守事宜颇具体。以海防急务为杜奸细、储材技、筹军饷、备沙垒、防诡道、维人心六项,设想周详。是研究中法战争史珍贵资料。由此足可以证实,钟体志早年在故乡读书时县令涂翔麟,以及江西布政使彭祖贤对他的评语:“屡阅生文,手笔一律,洵属远到之才”、“才非百里,仰伟抱之匡时;业富千秋,卜大文之寿世”。光绪十一年(1885)十月孝感沈用增序,有光绪十一年刻本、光绪二十一年灌城(古代南昌的别称)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有藏。
《遂宁县扩大会议决议录》一册,遂宁县县政府编。民国二十年(1931)遂宁谦泰石印局石印本,中国人民大学藏。
《射洪金石志》,清代聂厚盟撰。厚盟,清代四川长寿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任射洪县教谕。收入《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射洪金石志》,清代张尚溎纂。尚溎,清代四川永川县举人,同治九年(1870)射洪县教谕。收入《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蓬溪金石志》,清代顾士英撰。士英,清代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官直隶吴桥县典史。收入《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八)史评类
《江上人文论》,唐射洪陈子昂撰。子昂,事迹已详前。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光绪《射洪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著录。
《正统论》,元遂宁谢端撰。端,事迹已详前。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