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教育

2021-02-13 15:18周利华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素养大学生信息

周利华,王 颍

安徽医科大学 1.护理学院;2.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人,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中,学生群体占总网民的21.0%[1]。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承担了他们生活保健、人际交往、文化娱乐、商品交易、交通出行和在线学习等功能。研究显示,48.09%的大学生在身体不适时,首先考虑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其次为朋友、父母以及医生[2];81.4%的大学生为满足好奇心和获取相关知识,曾通过网络主动检索过性相关信息,网络获取性相关信息行为已成为普遍现象[3]。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注重建立积极的终身健康行为的理想时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大学生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性行为和运动行为等,导致他们面临健康状况受损和增加出现健康问题的风险[4-5]。因此,提高大学生获取、甄别、辨识、评价和利用健康信息的能力,搜寻到满足健康需求的高质量信息,促进其合理利用网络健康信息资源,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2,6]。

1 电子健康素养概述

电子健康素养(electronic health literacy)概念最早由Norman 和Skinner提出,指个人从电子资源中寻找、发现、理解、评价、整合和应用健康信息,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7]。Griebel等[8]认为,电子健康素养是指在使用数字技术进行搜索、评估和应用时,需要考虑一组动态的个人和社会因素以及技术限制因素,在医疗保健的各个方面创造健康信息。由于迄今为止缺乏对电子健康素养概念的统一认定,关于电子健康素养的分类也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如,Norman 和Skinner[7]认为,电子健康素养由以下六种亚类型组成:(1)传统识字和算术(traditional literacy and numeracy):即理解文本和数字的能力;(2)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即处理和理解健康信息的能力;(3)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即使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能力;(4)科学素养(science literacy):即理解科学文本、事实和相关性的能力;(5)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即处理媒体内容并评估其质量的能力;(6)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即处理信息的能力,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知道如何使用所获得的信息。另有学者提出,电子健康素养包括功能性、互动性和批判性电子健康素养[9]。

2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2.1 个人因素

包括:(1)性别: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得分无显著差异[4,6,10-13],但也有研究显示,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2)出生地:尽管有研究表明城乡区别对个体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无明显区别,但也有文献研究表明,城市大学生的得分高于农村。(3)独生子女:是否为独生子女对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结果存在不一致。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6]。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2]。另有研究显示,是否为独生子女对电子健康素养并无显著影响[11]。(4)个体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运动、规律吃早餐和能及时就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11,14]。自评身体健康状况分数越高的大学生,其电子健康素养越高[6,11-12,14]。(5)学习:大学生学习压力越大,其电子健康素养得分越低[12]。学习目的越明确,其电子健康素养得分越高[14]。

2.2 家庭因素

包括:(1)家庭结构:来自原生家庭大学生的得分高于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11]。(2)经济情况: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大学生的得分高于经济水平低的学生[12]。(3)父母文化程度和健康情况: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父亲健康状况越好[6],其子女的电子健康素养得分越高。(4)留守经历: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得分低于无留守经历者[12]。

2.3 学校因素

包括:(1)专业:专业对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结果存在不一致。有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得分高于非医学生[4,12],但也有研究表明,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得分无显著差异[6]。另外,孙晨鸣等[11]研究表明,不同医学专业医学生的得分无显著差异。(2)年级:不同年级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差异是否有显著意义,也存在不一致。有研究表明,不同年级学生的得分无显著差异[6]。而其他一些研究显示,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得分高于低年级学生[2,13],研究生的得分高于本科生[4]。另外,李少杰等[12]研究显示,大一学生的得分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3)院校类型: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得分高于非医学院校,但是,省属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得分无显著差异[12]。

3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教育意义

近年来,互联网逐渐取代书籍、杂志、报纸或宣传册等,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寻求和获取健康信息的方式。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与学习体验、健康行为、自我实现、均衡饮食、规律早餐、规律运动、健康责任感、卫生服务利用率、与医生沟通等密切相关,电子健康素养水平高的大学生更可能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和越不倾向于熬夜和吸烟。然而,大学生活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体验和自由,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不均衡饮食(如每天吃水果和蔬菜较少)、饮食不规律和摄入不健康的食物等行为,导致他们面临健康的问题或风险[15]。国内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及格率仅为22.97%、20.3%、34.2%和32.6%。国外调查结果也显示[13],超过一半的参与者认为他们没有健康素养的学习经验,69.4%的大学生不知道“在网上哪里可以找到有用的健康资源”,80.2%的大学生缺乏“评价健康资源”的技能,68.9%的人不能“区分网上健康资源的质量”。另外,是否能够利用电子健康服务存在个体差异,一些人通过增强他们与医疗服务的沟通和获得电子健康服务能够促进其健康,但另一些人对电子健康一无所知。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迫在眉睫[16],高等院校应积极开展电子健康素养教育。

4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教育策略

4.1 高度重视健康素养教育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重要文件,以应对我国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然而,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23.15%[17]。因此,高等院校应把健康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利用新媒体提高健康教育能力,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发展健康文化,构建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素养教育模式,普及科学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引导他们合理膳食、科学健身、控烟限酒、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

4.2 持续深化智慧校园建设

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相继发布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等文件,强调了教育现代化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大意义。因此,高等院校应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信息化支撑,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设智慧校园,充分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营造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教学环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互动,促进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等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

4.3 积极提升媒体健康素养

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健康信息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当前,很多大学生通过数字媒体传播获取与健康有关的信息。然而,通过互联网收集信息所需的技能不同于从书籍中收集信息所需的技能,大学生在使用数字健康服务和技术时,不仅需要特定的技能收集互联网上的健康相关信息,还要能够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中有能力、资源和动机利用数字技术和服务,发现、理解、评估和获取基于网络的健康信息[15]。因此,高等教育需要重视大学生媒体健康素养(Media Health Literacy,MHL)[18]的培养,如:开设相关课程以培养大学生能够在各种类型的数字媒体中识别显性和/或隐性的健康相关信息,从不同形式的交流中提取信息,并能够批判性地分析健康网站和在线健康信息的质量,认识到这些信息对自己健康行为的影响(风险和好处),利用科学的信息做出明智的健康决策。

4.4 优化电子健康教育资源

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健康信息的科学性、可用性、可访问性和适当性。由于互联网提供的健康信息存在数量巨大、增长迅速、来源复杂、质量参差不齐等特点,教育者应扶持和宣传高质量且符合正确价值观和文化信仰的电子健康信息资源,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在不断发展的数字化健康信息中进行有效选择,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同时,教育者应以降低复杂性为目的设计和开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数字化资源,例如,在设计支持大学生科学饮食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时,可以邀请饮食与营养专家对相关内容进行把关,以动画的形式将正确的知识以更生动和互动的方式来呈现,并考虑饮食习惯和文化差异,帮助大学生理解和实现健康的饮食行为,促进其饮食健康。

4.5 强化以生为本教育实践

在高度数字化的电子健康环境中,个体的电子健康素养结合了广泛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具有复杂性、创新性和变革性的内在本质。已有研究表明,年龄、性别、专业、社会文化环境是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遗憾的是,国内目前针对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干预性研究文献较少。未来,教育者需要关注来自农村、单亲家庭、家庭经济收入比较低、父母文化程度比较低、父母健康状况不佳的男大学生、独生子女、留守儿童、非医学院校学生和低年级本科生,积极探索个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电子健康素养教育的有效融合途径[19]。同时,教育者需要科学评估大学生使用电子健康教育资源的体验,将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采用团体干预和个体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如开设线上课程、举办健康知识竞赛、邀请专家进行健康知识讲座、一对一咨询与辅导等,帮助大学生自主建构电子健康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具备正确的健康知识、理念和行为。

5 结 语

“互联网+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其自身的健康和未来家庭的幸福。因此,高等教育需要实施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改革,帮助每一位大学生明确电子健康的概念,掌握电子健康信息的评估方法,树立对电子健康素养教育的积极态度,具有正确使用电子健康资源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从而能够充分参与健康决策,以保障和促进其身心健康。

猜你喜欢
素养大学生信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