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视野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为例

2021-02-13 12:51孙念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民族初心

孙念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2019年6月开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党展开。时至今日,主题教育虽已告一段落,但践行初心却是长期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2]。高校应将这一主题教育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全面深刻地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以加深学生的认知。

要做到这一点,“纲要”课教师需要具备大历史观。大历史观就是要“把历史事件放到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中来认识,从大的视角来把握,以探究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把握其历史地位和意义,进而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3]。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用大历史观视野分析历史事件。在论及五四运动时,他强调:“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4]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观点对“纲要”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纲要”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坚持大历史观,既要有纵向延伸的历史深度,又要有横向对比的世界史视野,不仅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放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近代以来抗争史、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去讲述,还要在与同时代的世界历史对比中去讲述。

一、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讲清楚初心的来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其特别意义在于,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5]。很明显,找寻初心、铭记初心是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目的。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发展,由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至9000多万党员,历经风雨,领导中国步入新时代。时代在变,党员人数在变,但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对于党在成立之初就确立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纲要”课教师必须从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和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历史中讲清楚民族复兴任务的提出,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成长史中讲清楚我们如何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古代中国的辉煌是民族复兴任务提出的前提。回首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韦尔斯在论及唐朝时指出:“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地鲜明。”[6]不仅仅是唐朝,“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7]。“纲要”课教师可以专门用一次课给学生简单讲述古代中国的辉煌成就,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对外交流等各方面了解古代中国是如何领先世界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基于古代辉煌的过往,也是基于5000年华夏文明的历史延续。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战乱不断、分裂不止,更有周期性的改朝换代,但始终没有出现文明的中断,体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恰如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譬诸冬季之树木,虽已凋落,而本根未死,阳春气暖,萌芽日长,及至盛夏,枝叶扶疏,亭亭如车盖,又可庇荫百十人矣。”[8]

步入近代,中国的衰落及其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是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的严峻现实基础。当西方文明步入近代高歌猛进之时,中国却到了古代辉煌文明的末期,日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和西方形成鲜明对比:西方民主自由思想迸发,而中国却遭遇明清文字狱的禁锢;西方近代科技突飞猛进,而中国传统科技走向没落;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发展,而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停滞不前;等等。时代已经发生变化,继续沉浸于天朝上国美梦中的清政府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然会被时代抛弃,“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9]。中国近代的落后不仅在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具体原因,同样也与中国的历史传统有关,长期的辉煌过往滋生了一种历史惰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国向前发展。费正清曾指出:“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因为这种成就之大竟使得中国的领袖人物对于灾难的降临毫无准备。”[10]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规律在早期资本主义殖民侵略过程中表现为“弱肉强食”。近代中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一段沉重的历史,留下了最惨痛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的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11]步入近代的中国,国门被打开,领土不再完整,主权不再独立,中华民族的尊严被严重践踏;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旅顺大屠杀、海兰泡惨案……中国人遭受的各种屈辱灾难接踵而至。殖民主义侵略把中国一步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这种局面,近代中国各阶层付出了各自的努力。农民阶级领导了太平天国起义,地主阶级洋务派兴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推行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但各个阶级的救国努力都没能让近代中国发生根本性改变,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无法找到通向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历史呼唤新的政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在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漫漫征程中努力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今天的中国发展迅速,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人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曙光。

我们需要在历史中追寻初心的来源,理解初心的坚守。“纲要”课教师要通过纵向历史的讲述和横向历史的比较,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的历史必然,让学生明白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难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更让学生明白处于新时代的自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从而激励学生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奉献青春、贡献力量。

二、从党的理论创新史中讲清楚初心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党的理论创新史。“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12]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就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为党的初心提供理论滋养、指引方向、引领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的重要法宝。

“纲要”课不同于单纯的历史课,因其思想政治理论课属性,要突出思想性、理论性。教师要注重知识性和思想性、故事性和理论性的结合,从历史的角度讲清楚党如何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实现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让学生明白“共产党人的初心,不仅来自于对人民的朴素感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2]。

在百年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的坚守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13]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为实现这一目标,她在众多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4]。

理论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15]。因此,只有根据中国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才能找到出路。从理论的角度讲,这样做才符合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性,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6],“我们绝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17]。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变化不断地向前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打破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桎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功应用于中国革命实际,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的第一个——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和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过程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准确把握了中国国情,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中国共产党又先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现代化过程中如何进行党的建设和如何发展的问题,将现代化建设推向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关键时期的政治宣言,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不会止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5]回顾党的历史,每一次理论创新都可以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更好地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共同奋斗。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为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1]。

“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2]“纲要”课教师一定要将党的理论创新与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结合起来,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是滋养初心、引领使命的理论源泉,党的理论创新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艰苦奋斗史,帮助学生理解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从而自觉地坚守初心、担当使命。

三、从党的自我革命史中讲清楚初心的坚守

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但初心不会永久保质保鲜。回首党的历史,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时会受到损害,违背初心、背离使命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坚决清除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坚决割除一切滋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坚决防范一切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2]。

其实,“人类历史上许多革命力量,常常在革命运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沦为阻碍革命进程的障碍,其原因就在于不能随着实践进程、时代转换而改造自身,以适应历史发展客观要求”[18]。中国共产党摆脱了这一束缚,自我革命是它的鲜明品格,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征。“因为中国共产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19]因为无私,中国共产党才能够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自我反省,直面问题,正视错误,有错就改。正因为保持了自我革命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在实践中锻造成一个强大的革命政党。

1921年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仅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在当时中国300多个党派中并不起眼,但她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并取得最终胜利。发展到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成长为一个领导十四亿人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领导,是党的自我革命保证了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将革命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回顾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时刻,都会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通过自我反省解决问题,更好地引领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大革命失败后,党召开八七会议,反思国共合作,总结经验教训,批评右倾机会主义,坚持武装斗争,推动革命星火燎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在长征初期陷入困境,生死存亡之际党召开遵义会议,批评了“左”倾教条主义,毛泽东重回领导岗位,引领长征走向胜利,实现了重大历史转折;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通过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整顿了学风、党风、文风,实现了革命队伍的自我净化,探索出党成功的自我革命的方式方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审查和解决了一些党的历史上的重大冤假错案,成为“我们党的历史上又一次具有伟大自我革命意义的重大政治活动”[20];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始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努力。由党的历史可以看出,“我们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这样做,才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

通过总结经验可以看出,严肃的政治生活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是党成功进行自我革命的保障。在这一方面,延安整风树立起好的榜样,通过学习文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了党性,效果显著。延安整风及后来党的自我革命,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起好的榜样,这成为我们党提升自我教育的一个好方法。“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就不会及时地总结经验,修正错误。”[2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党章党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驰而不息抓好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坚决同一切可能动摇党的根基、阻碍党的事业的现象作斗争,荡涤一切附着在党肌体上的肮脏东西,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2]。

“纲要”课教师一定要把党的自我革命放在党的整个历史中去讲述,与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环境密切联系,讲清楚党如何依靠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完成自我革命,锤炼共产党员的初心,继续前进,推动社会革命的进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时代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自觉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民族初心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永远的初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论“不忘初心”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