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艳霞 张宪华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1]可以说,文化育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对高校育人工作的新部署。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主动承担起文化育人职责,积极参与文化育人实践,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让文化滋养青年大学生的心灵,涵育青年大学生的品行,达到培根育魂的效果,助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社会主流文化是文化育人的核心内容。文化是一个时代物质生活的精神折射,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和精神价值,指导为人为学,启迪人洞察世事,教化人走向理性、道德和真善美,这是文化的灵魂之所在,更是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所在。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物质生产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阶级性,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用主流文化去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教育主体所利用的、能够被人们感知、认同、习得的都是能够代表这个阶级利益的优秀文化。文化育人所承载的文化是社会上最先进的、最优秀的文化,受教育者正是在社会优秀文化的塑造和熏陶之下,潜移默化中接受各种社会规范和要求。
第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教育部前部长袁贵仁指出:“文化从起源上看,是‘人化’”,“从功能说,文化是‘化人’,即教化人、塑造人、感染人、熏陶人。”[2]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创造者。文化对人是全面的塑造,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因此,文化育人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夺人眼球的花俏形式,而是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最终成为健全的人、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文化育人是一个渐进的“化”人过程。文化育人是一个教人向善的育人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文化”过程,郝桂荣博士将文化育人过程划分为文化“化”人的过程和人在实践中向文而“化”的过程两个向度。对于文化育人的对象而言,文化“化”人是文化外在的给予,向文而“化”是内在的文化生成。文化育人正是“通过文化的外在给予和内在生成方式,来实现对于人个体的教育和塑造,不断地引导个体的人向文而化,进而促进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和进步。“文化育人贵在促进人的知行统一,重在发挥文化生活实践的养成作用”,更加注重思想成长和精神提升,以更加隐性、柔和的方式淡化了教育的痕迹,创设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环境,久久为功、绵绵发力,持久地、默默地、渐渐地影响人和教育人,在潜移默化中使教育者养成良好品行、坚韧的性格,达到文而化之的目的。
总之,文化育人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成长成才规律,以先进文化为内容,借助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教化人、影响人、熏陶人,达到文而化之的目的,塑造社会所需要的健康的人、完善的人的过程。
第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3],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所在。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4]而青年大学生社会价值观不会自发形成,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进行内化,然后转化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和自觉意识。高校共青团承担着青年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的重要职责,帮助青年大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青年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自己思想、意识和行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第二,要以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5]作为文化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发展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影响了人。人和文化一直处于双向互动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培育先进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动员力,是共青团引领和教育学生的重要载体。当今社会,社会生活不断丰富,青年大学生人文化选择日益多元化、个性化,高校共青团要牢牢把握住文化建设的主动权,用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影响和熏陶学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和引导学生,用优秀的作品塑造和鼓舞学生。高校共青团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力和影响力,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知识、完善人格、良好的审美能力,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要遵循青年大学生成长规律。规律是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只能尊重规律、利用规律,不能改变和消灭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高校文化育人的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对青年大学生实施人格滋养和熏陶,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蕴含着青年大学生成长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内涵丰富,但是归根结缔“满足现实人的现实需要是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的逻辑起点”[6]。由于青年大学生成长环境、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青年大学生需求千差万别,同时,科技信息飞速发展又使得青年的需求多样化、个性化。高校文化育人过程中,文化价值只有符合了青年大学生思想需求才能被接受,文化育人才具有说服力。同时,青年大学生思想文化需求越强烈,越容易接受教育者传授的文化价值观。高校共青团要抓住青年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形成、塑造、升华的黄金期,要尊重青年大学生成才规律,针对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兴趣特点,结合青年大学生接受习惯,开展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文化活动,做到共青团价值引领和青年价值接受相统一,使大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从中受益。
(一)注重文化教育,坚定文化自信。第一,要开展专业文化教育。依托第二课堂活动平台,积极培育科技创新类社团,经常性举办数学建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形成专业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挖掘和提升高校专业文化的内涵,帮助青年大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第二,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载体,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组织经典诵读、诗词大赛、书法大赛等活动,打造精品文化活动和建设国学类社团,以传统节日为契机,让青年大学生感受传统文内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第三,要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利用重大事件、重大纪念日,广泛开展宣讲报告、实践教育等活动,宣传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办“与信仰对话”“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创新文化载体,扩大文化影响。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软硬件设施和传播媒介。学校教学设备、文化场馆、报纸刊物、校园广播和校园网都是共青团文化育人的载体,共青团要有目的地将优秀文化、特色文化融入这些载体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影响。一方面,共青团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橱窗、公告板等线下平台,围绕党和国家大事,举办专题宣传、橱窗展示等活动,坚持鲜明的育人导向,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共青团要利用好校园网、微博、微信、抖音和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设计形式多样的网络主题活动,吸引青年大学生广泛参与,让青年大学生时时、处处接受文化影响。同时,要大力创造文化精品,围绕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价值塑造,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动漫等多种形式,开发贴近学生生活、易于传播的优秀文化作品。
(三)营造文化环境,唤醒文化自觉。第一,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开展文明大学生、文明班级、文明社团和文明宿舍评选,规范青年团员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寝风、班风、学风。第二,依托校训、校歌、校史等载体,强化校训、校歌、校史的育人功能,组织青年大学生参观校史馆,学习校史校训,传唱校歌,佩戴校徽,设计开发带有校园标识的文化产品,让青年大学生了解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增强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第三,开展节约型文化建设,通过粘贴标语、悬挂条幅、发放宣传手册和主题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理念,帮助青年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文化习惯。
(四)丰富文化实践,增强文化认同。第一,要突出专业特色,形成品牌。以专业文化为主线,开展学业指导、专业竞赛、科技创新等目标明确、内容清晰的主题活动,塑造专业活动品牌,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品牌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活动中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专业文化素养。第二,加强社团文化建设,丰富青年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支持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社团发展,以社团为依托开展“读书汇报会”“经典诵读”“文化展演”等活动,引领青年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第三,要增强活动吸引力。以班团文化为主线,突出活动趣味性,开展趣味运动会、知识精神、团体活动,组织征文、演讲、辩论和摄影大赛等活动,有针对性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融入其中,使其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
(五)完善文化机制,推动文化发展。首先,学校团委要发挥主导作用,将文化育人工作纳入共青团工作整体发展和高校共青团改革规划,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文化育人规律,系统设计共青团文化育人的内容体系、实施策略、体制机制、保障措施,创新文化育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其次,学院团委(团总支)要积极作为,落实学校团委关于文化育人的各项要求,创新育人方式和方法,依据不同学院、专业、年级特点设计活动,推动学校文化资源进一步整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第三,团支部要发挥基础作用,推动学校文化育人的政策、措施具体落地,加强支部文化建设,举办符合青年大学生需要的班团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推动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