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践

2021-02-13 10:03田克
关键词:抗击抗疫精神

田克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110136)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从年初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乃至全球蔓延,这不仅挑战着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建设情况,同时也考验着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在这场全人类的灾难面前,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书写了人类抗疫史上的佳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从五个方面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生动教材。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总结提炼抗疫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并将抗疫精神积极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讲好抗议故事,传播抗疫精神。

一、抗疫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回望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一个个逆行的身影和一幕幕感动的场景,不仅展示出中国人民新时代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是一个古老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抗疫精神不仅是最硬核的爱国主义教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2]。

(一)“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是以大局为重、自觉自愿的奉献

“疫情当前要敢担当,不能遇事不干事。”在这次疫情抗击中,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抗疫一线,指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并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外疫情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疫情初期防控应急阶段的“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到巩固拓展阶段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和复工复产,不断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层层深入。

“我是党员,我先上!”“党员要上前线,现在就是前线。”“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上海市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张文宏所在的团队在全民战“役”的非常时期,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表率作用。在疫情抗击中,还有一封封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一张张奔赴一线的暖心照,还有14亿自愿禁足宅家的中国人民,都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奉献与责任。

(二)“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是心手相连、齐心合力的彰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场全国人民的共同战“疫”中,全体中国人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再一次见证了中华儿女团结的力量:这里有除夕夜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千里驰援武汉的威武画面;有疫情暴发后,全国省市对口支援武汉的真情付出;还有山东日照市68岁的环卫工人为武汉防控中心的白衣天使捐钱奉献心意的善举……正是这种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的团结精神,构筑起中国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为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总体战、人民战汇集了精神的万里长城,也成为新时代一道亮丽的精神景观。

(三)“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是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越是艰难险阻,越要有不断向前的奋斗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品格当中。在这次新中国历史上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疫情暴发面前,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从未退缩,以顽强不屈的姿态,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有序投身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展示出战胜疫情的恒心、决心和毅力。在面对突发疫情造成的医疗物资短缺之际,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迅速组织相关单位,开始研制口罩生产机,他们采用航空制造领域中的数字化技术,3天完成图纸设计,16天制成首台样机,而且口罩机以每天生产300万只口罩的产能,实现短期内提供日产量百万级以上口罩的能力,缓解了燃眉之急。航空技术助力抗击疫情,这不仅是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之体现,也是中国人民新时代奋斗精神的一种诠释。这种奋斗精神,无论在新中国的抗疫历史上,还是70年的发展历程和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征程中,愈加焕发其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四)“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是坚定信心、共克时艰的乐观与自信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长河中,一路坎坷向前,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实现梦想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这种信心和乐观精神是我们抗击疫情的心灵武器。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一位感染新冠肺炎的小伙子躺在病床上专心看书的照片出现在媒体上后,给疫情笼罩下的武汉带来了一股清流,众声嘈杂中,他翻看着手中厚厚的书,神情专注,这位小哥哥的照片,一经流传到网上,很快刷屏。有人说,看到他,心里多了片刻的安宁。有人说,从一个人的身上看见了一座城的希望。

同时,在抗击疫情中的乐观精神也是我们对“四个自信”理论体系的实践和印证。在疫情抗击中,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理念,国家出资倾力救助每一位感染的患者,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时在疫情抗击中,无论是疫情防控、病患救治,还是科研攻关和疫情后的复工复产,都有条不紊,这是对中国道路自信的展示。在这次疫情抗击过程中,正是有了党的统一领导,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充分展现。此外,抗疫精神也激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特别是中医药救治等作为这次疫情防控的特色和亮点,极大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

(五)“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是大国担当与共同体理念的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这次全球抗疫中,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伸出友谊之手,帮助疫情国家解决医疗物资短缺和提供抗疫经验,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职尽责。而且,中国用封城的代价,为世界健康安全织起了一张中国制造的“防疫网”,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和由衷点赞,切实扛起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二、抗疫精神提升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遵循。因此,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理论,用时代鲜活生动的案例讲述和诠释。抗疫精神作为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内涵丰富的精神力量和实践,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珍贵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完善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抗疫精神增强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疫情面前,伟大的抗疫精神是亿万中国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彰显。疫情抗击中,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全民行动参与抗疫,凝魂聚气,体现了国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也彰显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穷力量。这不仅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生动、最鲜活、最感人的教材,也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实践展示。因此,无论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疫情抗击中凝结的抗疫精神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榜样力量、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认同和外在实践自觉紧密融合起来[3]。

(二)抗疫精神提升了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全体人民凝结的抗疫精神,就是一堂生动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习近平曾对新时代青年人说,“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4]在这次疫情抗击中,青年学生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他们参加援鄂医疗队、做志愿服务工作、投身社区抗疫第一线等,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完美实践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也展现了青年人应有的信心和责任担当。与此同时,在这次疫情抗击中,无数医务人员、科研工作者、三军战士、社区志愿者及普通民众,用行动彰显了新时代伟大的民族精神,书写了惊天动地的新时代英雄史诗,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抗疫精神强化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之一。理想信念教育如何做到生动活泼,并具有感染力和渗透力,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在这次疫情暴发后,中国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并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疫情防控网络,也为全球疫情抗击提供了宝贵的抗疫物资和抗疫经验,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同时,2020年是我国扶贫攻坚关键之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当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14亿人民日常生活逐渐正常运转,社会稳定有序。高校大学生在参与这场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和国家建设目标实现过程中,再次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定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种置身实践之中的抗疫精神感受,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大学生们自觉承担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神圣使命。

三、抗疫精神的融入深化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在疫情抗击的严峻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积极鼓励全体人民,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机为生机,化危机为机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研究并运用内涵丰富的抗疫精神,拓展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遵循、教育内容和实践载体。积极研究探索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式和途径,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境界。

(一)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这次疫情抗击中抗疫精神所展现的抗疫英雄故事、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案例。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积极研究如何将抗疫精神融入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引导和价值引导,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在导论部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内容时,可以将本次抗疫过程中党和国家一切为人民,人民至上的“担当精神”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发展的根本。又如讲授第一章唯物论和辩证法时,可把疫情发生过程中,中国驰援全球抗疫的过程中,国际上一些心怀叵测的言论,以及网络上散布关于疫情发展的不实内容和谣言为例,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这些现象,认清事实,回击不良影响。

结合抗疫精神,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要进一步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赢得疫情抗击胜利的最根本保障,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抗疫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大优势。同时,结合疫情抗击中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疫情抗击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更加增强了“四个自信”的说服力等。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可以通过人类历史上大规模暴发疫情为例,讲解面对疫情,我们如何正确应对风险和挑战。结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历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历史,进一步说明中国人民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奋斗精神”的凝结。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抗疫精神可以融入每个章节的内容之中。如人生态度专题中,当面对疫情暴发时,我们需要确立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的人生观;理想信念专题中,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在灾难中弘扬大爱精神、家国担当、英雄精神、善良品质等;弘扬中国精神专题中,通过14亿中国人民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此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的充分展现,加深对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理解与诠释;在法律基础部分,可以结合抗击疫情中出现的网络谣言和不良的网络舆情事件,讲授国家在疫情防控工作方面的国家层面立法、防疫部门和应急管理等部门法规及地方行政法规等,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增强学生依法律己的自觉性。

(二)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之中

在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供给[5]。因此,将抗疫精神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与各门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相结合,将极大提升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效果。如在疫情抗击中14亿中国人铸就的坚毅品格和坚强信念,如钟南山院士科研团队在疫情期间的科研攻关精神,如医护人员专业奉献精神的体现等,都是思想政治课程丰富的素材。专业课程的教师在授课中,把这些在疫情抗击中体现的中国人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坚定信心、共克时艰的乐观精神等融入课程教学中,会更加激发大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激励学生勇做时代的追梦人。

(三)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

2020年6月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记录了14亿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战“疫”艰辛历程,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6]。在这场全民抗疫中,14亿中国人民用实践凝结成的伟大抗疫精神还将深刻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我们可以开展战“疫”时评、抗疫精神宣讲、抗疫行动情景剧短视频征集等活动,将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相关理论结合,用实践印证理论,用理论完善实践,通过行为外化激励大学生将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其次,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体平台建设之中,积极探索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平台”,平台力争实现抗击疫情内容丰富、疫情实践视频画面新颖、时代感强、交互性强,从而强化疫情防控的思想教育引导,为学生补充网络思想政治营养。最后,要把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大学生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充分利用学校线上线下媒体平台,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抗疫精神宣传空间,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平台的作用,让抗疫精神及时广泛地融入大学生的校内实践教育中。同时,高校要全力推进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把大学生课外实践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和以送文化、科技、卫生下乡为主题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意识。

(四)将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高校是进行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一个国家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任。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价值观的有效输入,关系着青年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大局。将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完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和载体建设、推动校园文化传承创新、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打造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崭新局面。

首先,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在这次疫情“大考”中,展现了中国制度之优势,这种优势也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中,要健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全校上下一盘棋,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多元文化竞相发展传播的时代,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管理之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既要做弘扬时尚文化的践行者,也要防止校园文化泛娱乐化倾向。

其次,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拓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充分利用抗击疫情的实践,成立相应的社团组织,如抗疫精神理论研究社团、弘扬抗疫精神宣讲团队、抗疫精神青年志愿者团队等,通过这些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传播和分享抗疫实践体会,感受抗疫精神的深刻性,在实践中升华不朽的精神力量。

最后,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是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建立和谐、文明、正气的校园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比如,面对此次疫情暴发的严重性和舆情产生的紧迫性,高校要加强网络舆情防控,对疫情中校园网络舆情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时进行汇报与研究,加强疫情期间校园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管理及科学决策能力。同时,要把握网络文化主动权,对重大疫情下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有效引导与防治,强化主流言论,积极有效地正面发声,扩大校园中的“网络领袖”队伍,强化学生行为的道德与法律责任义务。

总之,抗疫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新样态,丰富了我们的精神内涵,完善了我们的精神指引。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强化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力量,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提升了二者融合的价值诉求,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抗击抗疫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抗击疫情 我们在一起
齐心人定胜天
——为团结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作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