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林之 ,欧志文
(1.邵阳学院 城乡建设学院,湖南 邵阳,422000;2.邵阳学院 政法学院,湖南 邵阳,422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建设美丽乡村;如何建设美丽乡村?首先应有科学的乡村规划。本文就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规划的编制规则进行一些探讨。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升级阶段,它的核心在于实现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城乡融合、社会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变农村资源利用模式、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农村保障农民权益、实行民主管理、构建民生和谐的需要,更是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提升农民思想素养的需要。
建设美丽乡村,规划先行。美丽乡村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规划的路径来促进农村的持续发展,实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美丽乡村规划对于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的影响[1]。对湖南一些美丽乡村先行建设示范点进行调研,发现湖南一些地方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但在规划设计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重视不够,如在规划编制理念、社会参与规划编制、规划内容评议、规划实施的方式和途径、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针对美丽乡村规划的编制规则进行探讨,以求对美丽乡村规划编制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农村生态环境是村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乡村规划编制时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的原则。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首先要谋划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促进农村的发展,应该确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和谐发展。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推动相关的生态项目有序进行,全面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思想,不仅能美化农村的生活环境,而且对于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2]。广大乡村规划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六大原则”,必须遵循六项重要原则,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的高品质生活,进而达到建设美丽乡村的综合目标。
在乡村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不同的乡村在村庄区位、人口、产业、生态、历史和文化等方面拥有不同的特色,拥有不同的生态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考虑当地生态系统的情况,因村制宜地确定创建重点,还要熟悉该地域拥有的独特的历史底蕴、地形地貌、文化风俗等。因此,在编制乡村规划之前,工作人员应通过开展村民代表大会、村干部座谈会、乡村走访以及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等方式提高情况的熟悉度,做好该村镇地理位置以及环境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工作,在充分了解当地的人文特点和风俗习惯之后,因地制宜,避免乡村失去原有的特色而出现 “千村一貌”的现象,保证美丽乡村规划的全面性及科学性,还应该做好乡村规划与该村当前产业经济的结合工作,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科学研判、切合实际地选择本地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3],如:具有特色景观的乡村地区在进行乡村规划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关旅游产业的规划,这样既能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的产业链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是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农民参与到美丽乡村规划中来。规划也应该体现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意愿,保障村民切身利益[4]。在编制乡村规划之前,规划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举行村干部座谈会、乡村走访等方式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要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格村民民主议事程序,把村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发挥好村民积极性,保护村民的利益。规划中杜绝大拆大建现象,保证乡村规划既全面科学又有针对性可行性,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此外,编制美丽乡村规划应注重征求乡村贤达人士和外出返乡人员的意见,以求充分发挥乡贤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助推乡村的安全、稳定与和谐。
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宜业乡村规划模式。精心规划乡村产业,坚持规划引导,突出产业特色[5]。立足农村实际,挖掘该村庄资源优势,规划该乡村的生态业、加工业、流通业、休闲业、服务业和创新业等,充分利用当地乡村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形成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把农村产业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断壮大传统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基础。如湖南省新邵县的一些乡村规划,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将乡村美食、旅游、采摘和体验民俗民风等融为一体发展旅游产业,为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乡村生活体验,从而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灵魂。美丽乡村规划既要挖掘当地乡土文化的“魂”,又要注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6]。乡村文化保护不仅要保护有年代意义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更要注重传承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更要一同跟进,在保护乡村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摄像和影音等技术,建设乡村博物馆,策划乡村文化传承活动,在保护的过程中进行传承,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实现村民内在美。同时应注重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培育特色文化村,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引进书画艺术,建设书画长廊或者成立书画名人工作室,形成文化产业和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许多要素共同组成一个统一整体。乡村的规划和设计应从整体角度出发,实现整体推进。规划时除了上述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和乡土文化外,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目前,几乎所有乡镇都建有现代化的交通和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农村交通条件有了改善,基本实现了与外界互联互通,村民的出行更加便捷。但大量调研结果表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还亟待改善,其中公共基本医疗卫生和义务教育最受关注。相对而言,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普遍存在不足,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村民的实际需要。尤其要注重乡村公共空间的规划。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将更加复合化,从发展历史及现代化的使用要求来看,主要有乡村信仰、乡村生活、乡村娱乐等方面的使用要求。因此,规划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通过建设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公共基础设施,增进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第二,合理规划建设用地。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聚落空间宜居宜业。村庄是村民的主要聚集区,主要包括民宅、聚落和周围环境等。就农村的民宅而言,其功能特点与城市住宅明显不同,城市住宅属于消费性的商品,而农村住宅则具有居住与劳作的双重属性,农村住宅不仅要满足包括起居饮食在内的生活居住需求,同时要为村民的生产经营提供便利,因此,农村住宅往往需要较大的储物间、晒台等配套空间。第三,注重开展规划宣传工作。为确保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落地,需加大宣传力度,让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的规划意识。
为了加强乡村规划管理,防止乡村规划有效管理的实施性差和规划建设资金匮乏等问题出现,必须健全乡村规划编制配套制度。
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前提下,把乡村规划管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加强乡村规划与管理系统性整体研究[7]。
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规划编制经费投入,并将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同时,调动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乡村规划建设,探索建立乡村基础设施维护和有偿使用等良性机制,鼓励民营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要理顺乡村规划建设综合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多规合一”的管理机制、乡村规划数据库和巡查监管制度,建立“驻村规划师” 制度、乡村规划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和乡村特色民居建设管控长效机制,构建“多规合一、城乡统筹、全域覆盖、分级分类”的乡村空间规划体系。同时,要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规划建设,落实保护优先,优化完善乡村布点规划,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对于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美丽乡村规划工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规划工作人员及乡村基层干部应该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遵循因地制宜、发挥村民作用、推进产业发展、实施整体推进等原则,科学进行规划编制,做好当地农村社会情况的调查,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规划方法,彰显农村当地的文化经济特色,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推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进而加快我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