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1)习近平《在联合国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9页。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一方面要在发展中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改善她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民生,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党对女性工作的领导,积极、有效地调动广大女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动员她们走在时代前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真正实现女性自身成长、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同向同行。
而加强党对女性工作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女性发展道路,必须从肩负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抓起,做好青年学生在社会性别观念方面的价值引领工作。从价值观形塑的“拔节育穗期”开始,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课这个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帮助男女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女性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深刻认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别认知和价值理念,夯实正确对待女性、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女性建设者的思想基础。因此,有必要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女性思想教育的内容。
女性思想教育,主要指科学解析女性整体的本质特征、生存状态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将正确的性别认知和价值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引导受教育对象解释和应对各类相关现实问题的教育形式。因此,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诸多教育环节中,要抓住高校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引导广大知识分子实现从掌握知识、技能到武装头脑的思想升华,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中女性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且,不仅需要在传统意义上针对女性学生进行性别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引导男性学生形成理性的、积极的社会性别认知和两性共同发展的理念,向传统的女性思想教育注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对女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一过程中适应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针对女性的思想教育,也在女性个体发展和社会整体变革的双重维度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在个体意义上,以平权和解放为主要内容的女性思想教育启迪了女性的权利意识,鼓励女性追求个体独立和自由全面的发展,促使女性在教育、婚姻、职业发展和政治参与等方面迅速走入现代化进程。
例如,清末民初的维新思想家受西方文明启蒙和西方女权运动影响,提倡“兴女学”、“禁缠足”乃至男女同校接受教育,开始将以实现个人权利为导向的女性教育观念引入中国,启蒙了长期被禁锢的中国女性中的一部分人,使她们开始意识到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而各类女校的相继开办、公立学校同时招收男女学生等进步措施的落实,也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培育了大量的女性知识人才、技能人才和政治人才,使一批权利意识觉醒的新女性日益走上历史的舞台,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社会革命中去。
无疑,在这一过程中,女性思想教育在助推中国女性跨越从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文化与制度障碍方面居功甚伟。其以塑造独立精神和自由人格为主旨的思想改造工作,为女性走出家门、学习知识技能、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合法性论证和方向性指引,继而为女性成为经济独立之个体创造了条件,促使女性从原生家庭、婚姻家庭的附庸转变为具有独立出入社会、获取经济收益能力的完整个体。而其在两性伦理关系、社会角色方面的平等理念的文化改造工作,也使得更多女性走出封建家庭父权、夫权的权威限制,参与到现代社会分工,进入分工劳动基础上的多重社会关系,承担多重社会角色。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代女性思想教育还发挥着重塑整个女性受教育模式的作用。伴随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女性不再囿于家族宗法的伦理道德,将封建纲常作为自我教育和同类、代际教育的唯一内容,而是开始尝试在平等、开放并且多元的现代文明中找寻适当的社会定位、探索自我认知和自我解放的方向和路径。
其次,在整体意义上,以培育社会发展有生力量为主要内容的女性思想教育,通过对新时期女性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使经由社会化整合的各行业女性人才汇聚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行列中,以价值观塑造为维系社会秩序格局奠定了基础。
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女性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将女性思想教育融入知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家庭美德、社会伦理教育之中,使广大女性在经济独立、社会地位提升之后,自觉融入国家、民族发展的洪流。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初,中央苏区以学习阅读《红色中华》报刊等方式带动广大农村女性识字扫盲,不仅将现代社会的政治理念有机地融入了知识性内容的普及传授中,而且配合以与乡村治理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政治参与实践,使许多基层女性第一次迈入了现代社会生活的门槛(2)陈信凌、李志《论中央苏区报刊的传播功效》,《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第103页。。与此同时,通过各类妇女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中共在乡村新风尚运动中对女性领导干部的着力培养等措施,党和政府也开始掌握了一支具有较高政治水平和组织工作能力的女性干部和女性基层骨干队伍,她们在工作的实践中逐步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建设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在各层次上推动了女性解放和事业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女性解放事业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无缝对接在了一起,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女性思想教育事业则是其中的关键纽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男女平权和女性知识技能提升的进程中,特别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在法律和制度保障之外,为女性解放思想、进入社会、发展自身作了进一步的思想启蒙,为女性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发挥“半边天”作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与知识基础。相应地,同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女性教育、女性职业发展和女性政治参与程度,无论在质量还是内涵上,都和女性解放及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女性思想教育对于塑造新时代女性、引领其献力国家与民族发展事业的积极作用。
在看到近代以来中国女性思想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女性思想教育的现代化并未一劳永逸地完成,而是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课题的丰富而继续推进的进行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和变迁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与挑战,随着西方多元社会思潮涌入、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及网络媒体的发展,多元文化尤其是女性社会思潮的多样性给当代女性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议题。如何在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和扩大国际交往的同时,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定力,有效鉴别和抵御物化、虚化女性的不良思想倾向,以及打着女性思想解放的幌子而行意识形态侵蚀腐化之实的政治风险,便成为了当代女性思想教育必须有效回应的新课题。
以具体问题为例,如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的平等性和开放性特征固然为女性参与经济和政治生活、摆脱男性依附、寻求自我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交换原则、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等元素也被日益带入了两性关系和女性的自我认知中,从而使与女性问题相关的社会思潮呈现出复杂且隐蔽的样貌。
在此背景下,一类社会思潮的导向是在资本逻辑的总体框架内打着“全面解放”的旗号,通过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人为划出一条鸿沟,推动女性身体商品化,达到使女性自身发展的积极自由隐性屈服于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目的。相对地,另一类极端的思潮则是大肆宣扬女性服从、恪守退避隐忍的所谓“女德”、“女诫”、“女则”,以“复兴传统女性文化与女性教育”为幌子,暗度陈仓,将早已在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中被扫入历史垃圾堆的封建伦理纲常请回神坛。此外,在一些“生得好、学得好、工作好不如嫁得好”等轻视女性自身努力、阻碍女性社会发展、物化两性关系的社会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前述两种极端思潮在扭曲当代女性自我认知与价值取向方面产生影响合力的问题。
总之,社会条件的变化正对当代女性思想教育产生着一系列新影响。目前,上述列举的消极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舆论,虽然大多还未与现行保障女性各项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直接抵触,但着眼于其潜在的、长远的社会影响,如果任其蔓延,那么当代女性追求两性平等、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进程乃至国家建设事业的社会主义航向,无疑都将受到极大的干扰。因此,在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推动性别平等社会运动的同时,也需警惕此类社会思潮对女性解放和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防止其对女性平权运动导向的扭曲。必须以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女性思想教育正面回应、消解意识形态风险,并且积极引导、主动出击,正向推动两性关系走向实践平等。
在我国,高校思政课面向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年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原理、立场和方法引领建构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认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来路、当下及未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女性思想和价值观、防范消极社会性别思潮、引领社会主义女性运动旗帜方向的重要平台。因此,考虑到女性思想教育的重要政治与社会功能,社会主义导向的女性思想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内容,而高校思政课也应当承担起引领女性思想教育导向和引导女性运动方向的重任。
就其功能和要义而言,思政教育和女性思想教育都需要与现实的思想道德培养要求相适应,承担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的社会职责。这种内在的一致性,是思政教育在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上能够与女性思想教育并行,主动开展社会主义导向的女性思想教育的充分条件。
思政教育以思想教育为基石,以政治教育为立场,在帮助人们认识主客观世界的同时,着重强调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思想教育以受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及思想状况为依据,通过阐释基本的生理、心理因素,说明“需要-动机-行为”的机制和过程,揭示对象自身思维、行为的客观规律,改变其主观认识,通过调动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间接地推动并改变其参与具体实践的行为方式(3)冯建军《教育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3页。。这是在个体意义和微观视角的层面上,思想教育能够不断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原因之所在。而聚焦在集体意义的宏观视角上,思政教育又比思想教育更加突出传导主流社会意识、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关注引导受教育对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整体性认识,有方向地推动其政治行为,通过沟通社会信息、反馈社会舆论,调节社会精神生产特别是文化传播和文化选择的导向,再生产社会的政治关系(4)励雪琴《教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282页。。
同理,女性思想教育一方面在微观视角上阐释了女性生存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指导女性个体对主客观世界形成正确认识,推动其追寻个体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实践;另一方面,女性思想教育在宏观视角上面对的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在性别关系中的特殊投射。事实上,不解决整体性的认知问题,不从改变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入手,就无法从根本上说清女性问题和女性社会思潮的实质,从而就无法解决女性解放路径中所面对的种种困厄。因此,女性思想教育的微观与宏观作用在此又是高度统一的。就其总体特征而言,在一般性的女性伦理道德的解释框架之外,女性思想教育更需着眼于社会意识和政治经济关系在性别伦理、女性解放和发展上的风向,关注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对女性思想的影响,以一定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谋求推动女性解放运动发展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就其本质而言,女性思想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普遍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并不是站在超阶级的或所谓“价值中立”的立场上去看待女性生存和发展议题,而是必然地具有“政治性”,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最终指向将女性解放的目标有机地融入整个人类解放事业的实现进程当中。
高校思政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它所辐射的青年学生范围广,影响力大,是塑造黄金期即“拔节育穗期”的青年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场域。同时,女性在社会上活跃程度日益增高,女性入学机制日趋公平,尤其是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增多,有关性别关系和性别问题的社会思潮对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和学生心理影响较大。因此,将女性问题、社会性别观念有机融入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领域,是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议题。因此,不论从适应时代变化的角度,还是从关注现实需要、回应具体问题、形成价值引领的角度,女性思想教育都应当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具体而言,一方面,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公平实践的推进,女性学生在学生数量中占比显著上升,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社会角色的活跃以及各方社会力量对女性的关注,包括男性在内的青年学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女性思潮、性别文化的影响。由于前述多元文化和复杂社会思潮的影响,当前的高校学生对于权利意识觉醒之后的女性个体发展道路和女性整体解放路径的认识,对于两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家庭关系、代际伦理的认识,对于个体发展、个体婚姻家庭对国家民族未来影响的认识,往往既有认知空白的部分,也有认识偏差的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解决这样一个“特殊的矛盾即一定社会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应有的要求同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现有的水准的矛盾”(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第10页。。因此,我国思政教育也有必要补足当前社会对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女性发展认知的空白,纠正其中的偏误。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从社会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出发,关注和跟踪女性问题的热潮及其对学生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在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中有机融入正确的性别认知和理解社会性别问题的视角。
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注入与总体导向相适应的女性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绝对必要的,且唯有如此,思政教育才能真正有效发挥其切合实际需要、再生产社会政治关系、推动社会秩序格局良性运动的职责使命。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9页。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需要以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培育、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思想上合格、政治上过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培养目标和社会功能的同一性而言,将社会主义导向的女性思想教育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和过程,可以为女性教育坚定社会主义航向,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的挑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航女性解放运动的实践。
高校是学校教育环节中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价值观塑造的关键场所,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引领青年形成符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第1版。作为思政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实践明确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亡图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当代实践阐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以系统性的思想逻辑、政治逻辑和历史逻辑在青年学生中有效推进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和引领,并配合以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多种渠道的思政工作体系,在青年学生中形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凝聚力、爱国主义向心力。实践证明,只有为青年的思想发展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才能为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储备有担当的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分的、完备的思想保障。
同时,高校思政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完全是宏大叙事层面上的问题,也包括与广大青年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具体而微的问题。因此,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价值塑造、价值引领中的积极主动作用,需要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给学生以问题导向的平台支撑。其中,包括“培养什么样的女性、如何培养学生的性别观和价值观”等具体问题,以此回应新时代女性如何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协同、平衡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关系等问题。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体系中加入女性思想教育内容,旨在以马克思主义原理解答女性问题的由来和本质原因,以中国近代以来女性权利运动和解放斗争的政治实践说明女性解放运动本土化和时代化的必然走向,在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应对女性主义多元思潮,建构社会主义导向的女性校园文化,切实从多渠道、多阵地巩固、发展当代女性思想教育。很显然,这些内容恰恰也是与上述整个高校思政课的具体内容保持着一一对应关系的。
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入女性思想教育新内容,对推进青年学生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分析和甄别纷繁复杂的女性社会思潮,应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实践问题等,都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具体而言,这些新内容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在围绕女性议题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系统地传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现有教育教学体系中有机加入马克思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理论,以及其指引下的女性权益保障、民生发展、参与建设的社会运动历史经验等内容,将有利于在具有明确问题指向的思政教育实践中,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和应用中,着重说明人类历史发展中私有制的产生和女性被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具有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女性社会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基础,并使他们从理论逻辑到历史逻辑都深刻认同女性解放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整体发展事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而据此找到实现女性解放的正途。通过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及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学习中,有意识地突出性别平权成果与社会革命、政治革命间的正相关关系,将有助于有理有据地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打破性别枷锁、保障女性合法权益、促进女性自由全面发展的先决意义,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免疫“告别革命论”等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从内心认同中国革命与中国妇女解放之间的必然关联,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解释女性问题、促进女性解放事业等方面无可比拟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其二,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为引领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当代女性解放事业的方向创造条件。以回应多元化的当代女性思潮为例,通过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理论与西方、本土其他相关理论的有效性对比,将有利于引导学生辨别多元女性文化和复杂社会思潮的本质,辨明一些与实现真正女性解放目标南辕北辙的错误思潮,充分认识到掩藏在女性思潮外衣下的意识形态风险,明确女性解放事业的应有发展方向。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适当引介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成果,对比资本主义女权运动和社会主义女性解放进程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差异,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视权利意识和自由、平等、正义等启蒙思想在推进性别平等、促进社会公平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跳出超阶级的权利思维来思考女性解放问题背后更为宏大的政治社会议题,体味存在于不同立场、不同导向的女权运动路径间的微妙差异,并且对于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女性解放事业中蕴藏的共性与特性规律形成更为系统、理性的认知,从而为引领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女性解放事业的应然方向创造条件。
其三,具体回应青年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与女性、女权相关的现实问题。在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回应青年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与女性、女权相关的现实问题,往往与必要的理论讲解和宣传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样做将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纠正性别认知偏差、解答性别发展疑惑,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地认知自我、认知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不再困惑于知与行之间分离甚至对立的矛盾,而是在个体与群体生活中真实感知到马克思主义女性理论在指导具体实践、改造现实世界方面巨大的应用价值。例如,对盛行于当下的西方激进女权思想和运动,以及近年来国内涌现的、表面上与之针锋相对的“女德班”等复古思潮与现象,主流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教育平台就有必要作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揭示问题实质的回应。因为,这些文化现象和思潮的碰撞往往会给青年学生带来诸多困惑,比如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文明对话的背景下,既保持女性品德的自我民族特性,又彰显现代女性的发展张力等。相应地,高校思政课可以结合对“虚无论”、“西化论”和“复古论”的整体批判,指明这些错误思潮不仅在引导中国现代化整体进程的过程中是不适用的、有害的,而且其在女性社会运动这样具体现实的问题领域中所产生的影响往往也是片面的、消极的,只能导致女性成为私有制和资本权力的奴隶,或是重新成为男权文化的附庸。在有效辨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意识到,要彻底铲除这些消极女性思潮的社会土壤,形成风清气正的女性发展舆论环境、提供真正平等和真正公平的社会发展条件,就需要回到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论中,回到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改造中寻求解题思路的正途,彰显女性正当权利却不让权利的内核为资本铜臭所污染,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不让对传统的解释权被封建残余思想所把持。如此一来,我们就既可解答学生关于女性发展的困惑,又将赋予学生有效的批判武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每个青年的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具体实践中。
总之,“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9)《习近平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 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人民日报》2018年7月3日,第1版。只有在青年学生中引领和塑造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性别发展观和价值观,在高校思政课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有机融入女性思想教育的正确内容,使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性别观念和学业事业同向同行、相辅相成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才能在个人发展、家庭建构和时代传承中坚守思想阵地,推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女性解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