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巴蜀文学家族地理分布、籍源与著作考察

2021-12-27 09:48
关键词:内江巴蜀进士

家族文学与家族所在地域的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着共生共荣、相互影响与依存的关系,这是毋庸讳言的。诚如罗时进所言,“家族文学的地缘性研究正是要从自然(气候与山川风物)和人文(文化精神、学术传统与风俗习尚)角度揭示这种特征”(1)罗时进《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第187页。。就明代巴蜀文学家族的研究而言,“地缘性”与家族文学的关联尤其值得关注,盖因元明之际开启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长久而深远地影响了巴蜀文化与文学。相对于巴蜀历史上其他几次大移民,“湖广填四川”持续时间长,规模浩大,移民省籍也发生了以南方湖广、江西为主体的变化。毋庸置疑,元末明初移民对巴蜀地区家族型传统社会衍化以及地域文化重塑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明代巴蜀文学注入了新的区域文化要素,这是研究明代巴蜀文学家族不能不留意的问题。

就区域文学家族研究而言,明清一直是重要时期,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如罗时进《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徐茂明《明清以来苏州文化世族与社会变迁》,梅新林、陈玉兰《明清湖州董氏文学世家研究》,张其凤《清代诸城刘氏家族文化研究》,王向东《明清昭阳李氏家族文化文学研究》,等等(2)参见:罗时进《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徐茂明《明清以来苏州文化世族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梅新林、陈玉兰《明清湖州董氏文学世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张其凤《清代诸城刘氏家族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版;王向东《明清昭阳李氏家族文化文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此外,江西、广东、福建、贵州、云南等省也相继推出了明清文学家族研究的区域性研究成果,还有多洛肯、李锋等对明清少数民族家族的研究,以及娄欣星等对明清文学家族女性作家群体的研究(3)参见:多洛肯、王铭璇《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文学家族诗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李锋《容美土司家族文学交往史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娄欣星《脂粉英雄:明清环太湖流域文学家族女性群体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相较而言,有关明清时期巴蜀文学家族的研究,或重于某一家族,或偏于某地,或专注于文学家族的述评介绍与文集整理,尚无对巴蜀文学家族与巴蜀地域、移民、文化、家学诸要素关系的专题分析与整体研究。明清巴蜀文学家族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时期、其他地域的独特之处,特别是“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对其影响颇深。这一时代背景既构成了明清巴蜀文学家族生长的基层环境,也塑造了明清巴蜀家族文学生产的人文语境,是最具有巴蜀特色的家族和地域视角,也是解析明清巴蜀文学家族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

本文所探究的是明代巴蜀文学家族的地理分布、籍源、著作等问题,试图在广泛发掘文集、方志、家谱、碑铭等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考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对巴蜀文学家族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并探究巴蜀科举文化家族的始迁省籍来源,进而以代表性文学家族为例,梳理其谱系及文学著作,力图探究明代巴蜀文学家族与地理、移民的内在关联与总体风貌。

一 明代巴蜀人才地理分布与移民籍源

明代四川13府(共57个府属县与16个散州)、6直隶州(共24个州属县)、11卫(4)洪武九年(1376)四川行省改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治成都府,辖13府,分别为成都府、保宁府、顺庆府、夔州府、重庆府、遵义府、叙州府、龙安府、马湖府、镇雄府、乌蒙府、乌撒府、东川府;6个直隶州,分别为潼川直隶州、眉州直隶州、邛州直隶州、嘉定直隶州、泸州直隶州、雅州直隶州。洪武四年(1371)置四川都卫,治成都府,八年(1375)改置四川都指挥使司。11卫分别为成都中卫、成都左卫、成都右卫、成都前卫、成都后卫、宁川卫、重庆卫、利州卫、茂州卫、叙南卫、泸州卫。,涵盖今天的四川和重庆及云南部分地区,也是明代巴蜀地区的主体区域。元至明初,四川由于屡遭兵燹、战乱,致使地荒民散,明朝廷从湖广、江西等省迁入大量人口以填实四川。这一迁徙政策虽为正史所不载,但诸多历史学家如张国雄、黄友良、葛剑雄、曹树基、孙晓芬、陈世松等,深入挖掘方志、家谱文献、碑铭中的大量史料文献,已予以充分的论证和研究(5)参见: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黄友良《明代四川移民史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69-79页;葛剑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寻根》1997年第1期,第21-23页;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页;孙晓芬《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陈世松《大移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据正史资料记载,明初四川人口数字有一次异常显著的增长。这从侧面证实了移民运动的存在(6)黄友良根据明代正史人口资料所做的统计显示,在洪武五年(1372)至十四年(1381)间四川人口有一次猛增,洪武五年全川总户数仅84000户,到洪武十四年即达到214900户,九年间增长至两倍有余;之后洪武二十四年((1391)、弘治四年(1491)、万历六年(1578)人口和户数统计数据显示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相较洪武五年,两百年间也只增长了三倍多一点,“仅就洪武年间的统计数字而言,人口增长之迅速是罕见的,很难用自然增长的原因加以解释。这些短期内大量增加的,平均人口很少的新户从何而来?唯一能够令人信服的答案就是有一次大规模移民行动”。参见:黄友良《明代四川移民史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75页。。黄友良指出:“综合明代正史、方志、今人著述等多方面的材料,可以确认明初向四川移民分军事性移民和行政性移民两类。换言之,移民是通过设立卫所和调整州县两种途径完成的,分别为军事系统和行政系统所组织和控制。”(7)黄友良《明代四川移民史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69页。

行政性移民来源很广,有民间自发迁徙,也有政府有组织的迁徙。行政性移民“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及盆周丘陵、低山地区、长江流域沿岸地区”(8)黄友良《明代四川移民史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78页。,行政性移民的大量涌入导致以往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的盆地东南成为人才聚集之地。这一点在最能体现文化教育水平的进士人口数量上得到反映。陈国生《明代四川进士地域分布及其规律》一文,以嘉庆杨芳灿《四川通志·选举》中对明代四川进士的有关记载为主,参考各府、县志及有关文集、文物资料,考察四川进士籍贯分布状况与变迁后得出结论:“重庆、内江、自贡、成都、泸州、南充是出高层次杰出人材最集中地区,这6个地区共有56县,占总数的29%,而进士人数却达957人,占总数的66.7%,是全省文化最发达地区。”(9)陈国生《明代四川进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61页。而具体到各州县,进士人数排名前五的分别为内江县、富顺县、巴县、南充县、泸州(10)章春熙从清人李周望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中进行摘录、汇总,得出四川各州县在明朝共中文科进士1377+17人(“17”是指《碑》、《索》中的崇祯十三年“赐特用出身”榜263人中四川有17名),其中内江县107名、富顺县100名、巴县92名、南充县73、泸州48名。参见:章春熙《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文史杂志》2014年第2期,第16-17页。另外,刘小龙提出明代四川进士总数为1406人。参见:刘小龙《明代四川进士总数新论辨》,《宜宾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62-65页。虽然学者对明代四川进士总人数存有争议,但对排前三的县为内江县、富顺县和巴县是无异议的。,这五州县占巴蜀进士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五地均位于盆地的东南。

将明代人才地理分布格局与宋代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二者的显著区别。宋元战争以前,沿金牛道城市一直居四川政治、经济、文化领先地位,沿金牛道城市成都、眉州、遂宁是巴蜀三大人才重镇,两宋时期成都、眉州、遂宁科举鼎盛、人才辈出,正与三地经济、文化的领先地位相匹配。刘琳《唐宋之际北人迁蜀与四川文化的发展》一文例举97个巴蜀文化家族,其中家于成都及成都附近者45例,占46%,家于眉州者16例,亦占17%,两地家族占到了63%之多(11)刘琳《唐宋之际北人迁蜀与四川文化的发展》,《宋代文化研究》第2期,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0页。。但到了明代,成都、眉州的世家大族与文学人才,远不及沿江水系城市内江、富顺、巴县。宋、明两朝巴蜀人才地理格局的改变,在内江县表现得尤其显著。内江县在宋代仅有进士55人,远远低于排名前三的眉州814名、遂宁486名和成都376名,但明代内江县却一跃而为四川进士人口与世家大族最多的地区。清人曾庆昌《内江旧户多楚人说》一文云:“内江无唐宋旧姓,止有前明侨户,且多籍楚麻城,邻邑并同。……皆占籍内江及邻邑者,则亦有故,盖宋元争蜀,资内三得三失,残民几尽。”(12)曾庆昌《内江旧户多楚人说》,陆为棻等修、熊玉华等纂《(光绪)内江县志》卷14《艺术志·文》,光绪三十一年(1904)刻本,第845页。由于内江及其周边地区在元末明初因战乱人口损耗尤其严重,明政府采取了“移麻城孝感之民以实富、荣二邑”(13)吴登启《招民榜文示》,王禄昌等纂《(民国)泸县志》卷第7《艺文志·文》,《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33册,巴蜀书社1992年影印版,第528-529页。的强制性移民措施,“富、荣二邑”即包括今天的富顺、隆昌、内江等地。

明代巴蜀地区军事性移民的地理分布又有所不同,军事性移民主要聚集在卫所,“除拱卫成都、重庆等重镇卫所外,明代四川的卫所多分布于长江流域、西北、西南、东南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地区,其军事防御的目的是很明显的”(14)黄友良《明代四川移民史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73页。。笔者根据清人李周望《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对明代77科(原本78科,明永乐十九年未记录籍贯)进士的出身进行统计,明代有记录、明确为军籍的四川进士有251名,约占总数的20%,军籍进士最多的是成都府,共83名,其次为重庆府、顺庆府、泸州、保宁府和嘉定州(15)李周望《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台北华文书局1958年版,第259-916页。是书专门刊载明清历科进士名录,根据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刊印,故此书名为《题名碑录》,并附元明旧碑,内容包括每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科年、甲次,最早刊刻《初集》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乾隆十一年(1746)祭酒宗室德沛暨新进士钱维城、蒋元益、王际华等再续之,并补刊旧缺明代9科及康熙己未、乾隆丙辰博学鸿词两科,乃成定本。李周望(1668-1730),字渭湄,号南屏,清直隶蔚州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第三甲37名进士,选庶吉士,康熙五十七年(1718)任国子监祭酒,康熙六十一年(1722)迁户部左侍郎,雍正三年(1725)升任礼部尚书,雍正六年(1728)丁忧离职。。这大体与明代卫所的分布情况一致。

二 明代巴蜀文学家族的移民籍源

明代巴蜀地区人才的籍源,可以通过《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中的记录略窥一二,其中军籍进士的祖籍来源如表1所示。

表1 明代巴蜀军籍进士的祖籍来源(16)表中所录进士为《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中记载了祖籍地的军籍进士。

由表1可知,明代巴蜀军籍进士的籍源,涉及到湖广、福建、陕西、山西、河南、江西、直隶等多个省,这一情况与黄友良的结论相同:“明代四川最大规模的兵力调动行动,官兵来源很广,包括京卫及湖广水军,河南、陕西、湖广及云南、贵州土司的步骑军等。这些征蜀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平定蜀地后,留在四川,戍守各地卫所,成为四川居民。”(17)黄友良《明代四川移民史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74页。

关于巴蜀民籍移民进士的省籍来源,《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同样提供了一个可供管窥的样本,如表2所示。

表2 明代巴蜀民籍进士的省籍来源(18)表中所录进士为《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中记载了祖籍地的民籍进士。

由表2可见,《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登记的21名双籍地民籍进士中,移民省籍为江西的13名,湖广4名,浙江、直隶、山东、山西各1名,江西、湖广两省占了总数的80.9%,为移民四川的大户。纵观军籍与民籍进士的始迁省籍,前者来源较为分散,后者则绝大多数来自于江西、湖广两地。笔者查阅方志、家谱、墓志、碑铭等,并结合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一书附录的《四川地区100部家谱中关于四川人来源的记载》(19)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313页。,统计到明代巴蜀世家大族28个,其始迁省籍来源分别如下。

(一)军籍家族

1.绵州金爵家族,始迁于直隶。《(嘉庆)上海县志》载:

金献民字舜举,世为十六保闵行镇人,先有戍籍在蜀。献民父爵依金祐于绵州,遂以绵州籍。(20)王大同等修、李林松纂《(嘉庆)上海县志》卷12《列传》,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第658-659页。

2.铜梁张佳胤家族,始迁于湖广。王世贞《张公佳胤墓志铭》云:

公姓张,楚之孝感人,其先有天性者,避元季兵乱寓于蜀。(21)王世贞《张公佳胤墓志铭》,常明、杨芳灿等纂修《四川通志》卷44《舆地·陵墓》,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1727页。

3.青神余子俊家族,始迁于湖广。丘濬《兵部尚书余肃敏公子俊传》云:

公姓余氏,讳子俊,字士英,眉之青神人也,其先郢(今湖北荆州)之京山人,元末入蜀,父祥。(22)丘濬《琼台会稿十二卷》,《明别集丛刊》第1辑第44册,黄山书社2013年版,第462页。

4.泸州朱琉家族,始迁于湖广。《朱氏族谱》“始祖入蜀原因叙”记:

予之始祖,闻道公,字华,弃发潜踪,由吴之楚,入蜀到泸,始留心于泸城南三十里,落业于况家场。(23)朱达湘、朱玉轩等修《朱氏族谱》,2010年印本,第46页。

5.泸州韩恩家族,始迁于江南。韩菼《翰林院检讨韩君行状》记:

君韩士修字琢菴,先世江南虹县人,明高阳侯成之后,永乐间有以功授泸州指挥使者,因家焉。(24)韩菼《翰林院检讨韩君行状》,《(民国)泸县志》卷7《艺文志·文》,《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33册,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574-576页。

(二)民籍家族

1.新都杨慎家族,始迁于江西。《杨状元府(新都)族谱》载:

(杨世贤)生于江西庐陵县,当元末欧祥之乱,迁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及明太祖洪武初又避红巾之乱,乃迁入蜀。(25)转引自:杨崇焕纂《新都杨氏家谱》,民国辛未年(1931)刻本,第65页。

2.内江高公韶家族,始迁于湖广。《高氏族谱》记:

洎乎中叶,始居豫章(即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四十二都夏家村也),再迁荆楚(在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前明国初复由楚入蜀,卜居汉安。(26)高志超纂《内江高氏族谱》,民国癸酉年(1933)印本,第12页。

3.内江张玉林家族,始迁于湖广。《张氏族谱·祖籍略》记:

吾家湖广黄州麻城孝感乡,因元末避红巾之乱,始祖迁四川成都府内江县。(27)内江《张氏家谱》,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转引自:马楚坚、张仲荧《族谱所见各地氏族四川内江、隆昌地区之史迹》,载马楚坚《明清人物史事论析》,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页。

4.内江萧俨家族,始迁于江西。《萧氏族谱》记:

邑兰陵萧氏,自楚来此,数传世。(28)内江《萧氏族谱》,纂者不详,民国甲申年(1944)手写稿本,第8页。

5.内江赵贞吉家族,其先五代自湖北迁蜀。曾孔恕、黄世杰《赵贞吉年谱》记:

其先五代时,由荆南(今湖北)入蜀。五世祖赵洪任都游奕,守宋安夷军城寨。十世祖赵雄,字温叔,淳熙二年拜右丞相,赠少师,谥文定。(29)曾孔恕、黄世杰编《赵贞吉年谱》,官长驰注《赵贞吉诗文集注》,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807页。

6.内江李充嗣家族,始迁于江西。刘春《愚庵李公墓志铭》记:

公姓李讳吉安,字邦瑞,号愚庵,世为内江人。其先母江西之吉水,自五世祖、六七徙高安。(30)刘春《愚庵李公墓志铭》,《明别集丛刊》第1辑第77册,黄山书社2013年版,第249页。

7.内江邓林乔家族,始迁于湖广。邓华杰《找邓林乔的后代》云:

元朝末年,十多邓姓人从湖北入四川东,川东有人留居,邓安邦、邓祥甫父子二人到四川内江,蕃衍一百多年。(31)《元朝邓氏迁徙史》,中华邓氏网,2021年3月5日访问,http://deng.zupu.cn/yuanliu/312673.jhtml。

8.内江刘彩家族,始迁于湖广。陆泰《明故诰赠朝议大夫,贵州布政司右参议,原任蜀府教授龙谷刘公墓志铭》记:

先生讳彩,龙谷其号。先世楚人,五世祖成四者,居岳州踮平江州三杨里,到高祖得贤,避兵元末,徙籍内江,卜中江里河东上街居焉,于是始为蜀人。(32)陆泰《明故诰赠朝议大夫,贵州布政司右参议,原任蜀府教授龙谷刘公墓志铭》,转引自:罗仁忠《内江明代布政使司右参议刘龙谷墓》,《四川文物》1995年第2期,第72页。

9.内江马炳然家族,祖籍陕西。《马氏族谱》记:

一世丁夏,字凡功,陕西凤翔府扶风县绛帐侧马氏村潦水籍也,明洪武进士,任四川保宁府阆中县令,历升成都府太守,落业内江。(33)马绍融纂《马氏族谱》,民国十六年(1917)刻本,第1页。

10.南充陈以勤家族,宋迁四川。许国《少傅谥文端遣官谕祭》记:

先世自阆中来居南充之水西里。(34)许国《少傅谥文端遣官谕祭》,常明、杨芳灿等纂修《四川通志》卷44《舆地·陵墓》,第1743页。

11.南充黄辉家族,始迁于湖广。史了《四川黄姓宗亲,大多是黄峭公后裔》云:

黄峭公后裔黄载岳,洪武二年(1369)从湖北孝感迁居到资阳县东乡栗林镇;洪武四年(1371)住在湖北孝感洗脚河的一支黄姓人,迁到中江县下村二水口。……嘉靖、万历年间,今西充县扶君乡黄家沟的黄子元和儿子黄辉家族“一门三翰林”、“父子两帝师”,非常显赫,如今的黄家沟村,全部姓黄,一个家族。(35)史了《四川黄姓宗亲,大多是黄峭公后裔》,江夏黄族网,2016年4月8日发布,http://www.jxhzw.org/hyfl/856.html。按:本文引用时,个别表述文字作了规范化处理。

12.南充任宏家族,始迁于湖广。《任氏世系序》云:

至妙圭公者分寓楚黄,元季红巾之变,避乱迁蜀。(36)李良俊修、王荃善等纂《(民国新修)南充县志》卷14《艺文志·序》,《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55册,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596页。

13.宜宾周洪谟家族,宋迁四川。周洪谟《明礼部尚书周本源墓志铭》记:

公讳本源,字克让,号始峰,始祖讳大一,宋绍兴中自成都资阳徙居长宁。(37)周洪谟《明礼部尚书周本源墓》,常明、杨芳灿等纂修《四川通志》卷44《舆地·陵墓》,第1769页。

14.富顺熊过家族,始迁于江西。熊过《处士熊公时用配凌孺人合葬墓志铭》记:

熊故望豫章,吾宗实,自(江西)抚州乐安来地,故豫章也。熊望豫章者,世曰楚后,然楚姓。(38)熊过《南沙先生文集》,《明别集丛刊》第2辑第54册,黄山书社2013年版,第382页。

15.富顺萧辅家族,始迁于江西。刘春《明故户部主事萧君墓志铭》记:

君讳辅,字以忠,姓萧氏,别号主静。其先湖广麻城人,始祖讳仲诚,元季避兵入蜀之富顺鸿鹤乡,因家焉。(39)刘春《明故户部主事萧君墓志铭》,《明别集丛刊》第1辑第77册,黄山书社2013年版,第262-263页。

16.富顺李本家族,始迁于江西。《李氏族谱》云:

吾家先世原籍江西省南昌府新建县,宋南渡建炎迁楚之麻城,元致和间入蜀,始居富顺之富义乡。(40)李远荣纂《富顺李氏族谱》,民国二十八年(1939)刻本,“用公谱系记略”条。

17.富顺范珠家族,始迁于湖广。《范氏族谱》云:

自元统至正间,四方兵起,天下大乱。我始祖范文卿,号竹逸公,于戊辰年生于湖南宝庆府邵阳县,己丑年遨游于黄州麻城桅杆村,以宦游西蜀而知富顺邑宰。(41)转引自:叶自明《〈范氏族谱〉价值初探》,姚伟明、段瑞明主编《范长江研究论丛》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09页。

18.巴县蹇义家族,世居重庆。杨荣《明蹇义墓铭》记:

公世家重庆之巴邑。(42)杨荣《明蹇义墓铭》,常明、杨芳灿等纂修《四川通志》卷44《舆地·陵墓》,第1713页。

19.巴县刘规家族,始迁于湖广。杨廷和《礼部尚书应乾刘公与邓夫人合葬墓表》记:

公讳规字应乾,其先湖广兴国州人。(43)杨廷和《礼部尚书应乾刘公与邓夫人合葬墓表》,王尔鉴等修《(嘉庆)巴县志》卷14《艺文》,嘉庆庚辰年(1820)刻本,第17页。

20.射洪杨澄家族,世居四川。杨名《杨忠节公墓铭》记:

公讳最,字殿之,果斋其别号也,世为射洪人。(44)杨名《杨忠节公墓铭》,阿麟修、王龙勋等纂《(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7《舆地·冢墓》,《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15册,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70-171页。

21.蓬溪席书家族,祖籍山西。《席氏族谱》记:

吾族肇迹山西省平阳府临汾县,南宋时友轸公始来蜀,入籍于遂。(45)席腾芳编修《蓬溪席氏族谱》,康熙元年(1662)刻本,第9页。

22.遂宁黄珂家族,始迁于湖广。杨廷和《南京工部尚书进阶荣禄大夫赠太子少保谥简肃黄公珂墓志铭》记:

公讳珂,字鸣玉,姓黄氏,上世楚崇阳人,元季四世祖始徙居遂宁。(46)杨廷和《南京工部尚书进阶荣禄大夫赠太子少保谥简肃黄公珂墓志铭》,焦竑《国朝献征录》第3册,明文书局1991年印行,第527页。

23.泸州曾玙家族,始迁于湖广。《曾玙宗谱》记:

曾氏始祖洪武初由楚之麻城迁蜀,占籍泸阳,落业郡北之大塘而家焉。(47)曾诚斋撰《泸州曾玙宗谱》,乾隆乙未年(1775)刻本,第2-3页。

以上所列28个明代巴蜀望族的始迁省籍,来自湖广和江西两省的20家,占总数的71.4%。从地理分布来看,以长江、嘉陵江水系沿岸城市居多,移民大县内江县、富顺县、巴县、泸州的文学家族始迁省籍大都为江西和湖广。

明初迁蜀移民主要以南方湖广、江西两省为主,这与唐五代时期大相径庭。隋唐五代时期,蜀地由于比较富庶和较少战乱,以及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心脏地区关中和中原,也承接了大量因战乱而迁移的移民。北宋人吕陶《净德集》卷21至卷28中,收录了他为宋代蜀中31位人士所写的墓志铭及行状,其中有15位的祖先是由外地迁入蜀中的(48)吕陶《净德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70-219页。。南宋庆元年间费著所撰《氏族谱》中,共记载了唐宋蜀中的45家著名士族,迁徙入蜀的有28家,占蜀地士族总数的三分之二强,其先祖也多来自于北方京兆、汾阳、北京、太原、潼川、汝南、陇西、大同等地,不少为随唐僖宗入蜀的官员和文人(49)费著《氏族谱》,杨慎《(嘉靖)四川总志·全蜀艺文志》卷53-55,《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4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版2010年版,第732-738页。。如唐末有名的蜀中画家杜齯龟,“其先本秦人,避禄山之乱,遂居蜀焉”(50)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何韫若、林孔翼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3页。。

人是文化的载体,人口迁移既是各种文化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移,也必会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文学风貌特色历来有南、北地域之分,来自南方的移民对巴蜀文学与文化的影响,必然与北方移民大相径庭。明初来自湖广、江西等省的移民为巴蜀文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纵向看,明代巴蜀文学家族的创作机制及文学风貌与两宋时期有着怎样的差异?从横向看,与全国其他地域有着怎样的异同?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三 明代巴蜀代表性文学家族及其著作

明代巴蜀文学家族不少,但因文集与作品多已亡佚,保存较好者不多,其中谱系清楚、传承有序的军籍文学家族有绵州金氏、青神余氏家族,民籍文学家族有新都县杨氏、富顺县熊氏、巴县刘氏、遂宁席氏、内江马氏。此处借鉴张剑等人对文学家族的定义:“一个家族一代数人或者两代、三代以上均有能文之名或以文学著称于世的成员。”(51)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能文”指至少擅长诗文词曲赋之一种,并有作品存世,包括存有别集,或在总集如《蜀诗总集》、《蜀明诗》、《明诗纪事》、《列朝诗集》、《明诗综》、《明文海》、《全明词》、《全明散曲》等有作品收录,乃至在方志、家谱中存留有文学作品。这七个家族皆为科名鼎盛家族,族中至少产生过4名以上进士,2至3名以上成员擅长诗词曲文赋,且在明代文学史上享有一定声誉和地位。尽管成员作品亦较多亡佚,幸在总集、方志、家谱、碑刻之中尚有部分存留,在此予以归纳和梳理。

(一)军籍文学家族

1.绵州金氏家族

祖籍直隶上海十六保闵行镇,洪武三十年(1397),右军都督府四川督司因设利州卫,以守卫四川的北大门。金氏入川始祖金亨(字俊五)任职利州卫,置家绵州芙蓉溪东岸古驿道边,“俊五戍蜀,遂占籍”(52)王大同等修、李林松等纂《(嘉庆)上海县志》卷12《列传》,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第160页。。金氏入川第四代始功名连绵,先后产生了五位文科进士,且多有文学著述存世,突出者有金献民、金皋、金深。

金献民(1460-1541),字舜举,号蓉溪。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父金爵(1438-1502),字良贵,成化五年(1469)进士,曾任陕西提学副使。金献民曾在绵州涪江边建造园林,遍植芙蓉,名曰“蓉溪书屋”。同治《直隶绵州志》记载:“(金献民)以按察罢归,徜徉其间,后起官,思之不置,士大夫皆有赋咏。”(53)文启、董贻清修,伍肇龄、何天祥纂《(同治)直隶绵州志》卷50《典籍》,《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16册,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808页。士大夫如顾清、刘春、陆深、邵宝、乔宇、何景明、王缜、边贡等多有对“蓉溪书屋”的吟咏诗作。正德十四年(1519),方豪(1482-1530)汇为正集四卷,录78人。嘉靖二年(1523),和者益众,金献民嘱同乡高第汇为续集五卷,录71人,统名曰《蓉溪书屋集》(54)文启、董贻清修,伍肇龄、何天祥纂《(同治)直隶绵州志》卷50《典籍》,《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16册,第808页。。《直隶绵州志》还录有金献民诗《富乐山》、《读李节士传》、《题李节士新祠》(55)文启、董贻清修,伍肇龄、何天祥纂《(同治)直隶绵州志》卷49《艺文上》,《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16册,第678页。。

金皋(生卒不详),字鹤卿,号谷庵,金献民次子。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翰林检讨,历右春坊、右赞善,充东宫日讲官。以议大礼而逮系锦衣狱,谪荆州府推官。著有《谷庵诗稿》,已佚。《蜀诗总集》录其诗《游富乐山和韵》、《游冷源洞次桃源洞韵》(56)廖永祥编《蜀诗总集》,天地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页。,《直隶绵州志》录其诗《西山留题》等五首、文《绵州堰记》(57)文启、董贻清修,伍肇龄、何天祥纂《(同治)直隶绵州志》卷49《艺文中》,《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16册,第747-748页。。

金深(生卒不详),金皋孙。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吏部主政。著有《绯江诗集》,已佚。《直隶绵州志》录有其诗《西山留题》(58)文启、董贻清修,伍肇龄、何天祥纂《(同治)直隶绵州志》卷49《艺文上》,《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16册,第677页。,余尚有《仙云观题留》、《重修文庙碑记》存世。

2.青神县余氏家族

据《余氏族谱》载,余氏本铁姓,为元代南平王铁木健之后,元末明初由湖广荆州避乱入蜀,改余姓,开基祖为根六公余德成,至第五世余子俊始中进士,其中以余承勋、余承恩、余承业文名最著。

余承恩(1491-1543),字懋忠,号鹤池,余子俊孙。光绪《青神志》录有其《答草池约泛芙蓉溪》、《芙蓉溪泛舟》、《春日中岩次韵》诗三首(59)郭世棻修、文笔超等纂《(光绪)青神志》卷48《诗》,光绪三年(1877)刻本,第284-285页。。朱彝尊《明诗综》收录其诗《感兴》、《答草池约泛芙蓉溪》、《泛舟》、《望忠州》四首(60)朱彝尊《明诗综》第5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455-2456页。。《明诗纪事》录其诗《江上不寐》(61)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4页。。《明代诗文集珍本丛刊》收录余承恩撰、明万历刻本《余鹤池诗集》十卷(62)余承恩《余鹤池诗集》,《明诗文集珍本丛刊》第52、53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版,第1-230页。。

余承勋(1492-1578),字懋功,号方池,余子俊孙。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因议大礼被遣,“与杨慎为骚雅友”(63)郭世棻修、文笔超等纂《(光绪)青神志》卷38《人物》,第198页。。余承勋一生除编修国史、方志外,所著诗文甚多,现存著作有《青神考》、《南安考》、《井研四李祠记》、《西眉郡县志》等集10卷,编纂嘉靖《青神县志》7卷。光绪《青神志》录其文《游玉蝉寺记》、《眉山苏氏祀田记》、《修复越嶲东路记》、《游峨眉集序》、《送杨升庵客还滇南》五篇及《游龙池寺》、《游三岩》、《步前韵》诗2首(64)郭世棻修、文笔超等纂《(光绪)青神志》卷48《诗》,第286页。。

余承业(1499-1574),字懋贤,号草池,余承勋弟。嘉靖二年(1522)进士,光绪《青神志》录有其诗《中岩次韵》、《游三岩》二首(65)郭世棻修、文笔超等纂《(光绪)青神志》卷48《诗》,第292页。。《蜀诗总集》录有其诗《下崖二首》(66)廖永祥编《蜀诗总集》,第358页。。

(二)民籍文学家族

1.祖籍江西:新都县杨氏家族、富顺熊氏家族

(1)新都县杨氏家族

开基祖杨世贤为江西庐陵人。二世祖杨寿山生于庐陵县,入赘李氏,改李姓,晚年复姓杨。三世祖杨玟习《春秋》,善欧书。四世祖杨春,字元之,号留耕,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进士,曾历官湖广提学佥事。杨氏共出7进士(杨廷和、杨廷仪、杨惇、杨慥、杨恂、杨金吾、杨宗吾)、1状元(杨慎),能工文诗者8人。

杨廷和(1459-1529),字介夫,号石斋。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历官内阁首辅。有《杨文忠公三录》7卷、《乐府余音》1卷、《石斋集》8卷。《补续全蜀艺文志》载其词二阙。《蜀诗总集》录有其《秋林驿》、《盐亭县》、《盐亭道中》、《隆山道中》、《猿山道中》、《赠刘春刘台》(67)廖永祥编《蜀诗总集》,第292页。。《全明散曲》录有其小令《北双调殿前欢》(68)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册,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835页。。嘉庆《成都县志》录其文《重修杜工部草堂记》(69)王泰云纂《(嘉庆)成都县志》卷5《艺文记》,嘉庆丙子年(1816)刻本,第464-465页。。《明诗纪事》录其诗《送神武蔡千户致仕还湖州》(70)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7页。。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正德六年(1511)状元及第,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以才气纵横、著述宏博位列明代三大才子(解缙、徐渭)之首,李挚将其与李白、苏轼并列而赞之,曰:“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71)李贽《与方讱庵》,李贽撰,张建业、张岚注《李贽全集注》第3册《续焚书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杨慎著述之多,内容之博,体裁之广,考据之深,时人难以企及。据王文才《杨慎学谱》统计,有269种(72)王文才《杨慎学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页。。李贽赞其:“无一体不备,亦无备不造,虽游其门者尚不能赞一辞,况后人哉!”(73)李贽《读升庵集小引》,李贽撰,段启明、张平仁、孙旭注《李贽全集注》第16册《读升庵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杨惇(1489-1557),字用叙,杨慎之弟。嘉靖二年(1523)进士,历兵部主事。《蜀诗总集》录有其《送刘宪副函山子至诸葛祠有作》(四首选二)(74)廖永祥编《蜀诗总集》,第351页。,《全明散曲》录有其小令《南吕·七犯玲珑》(75)谢伯阳《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1775-1776页。。

杨恂(生卒不详),字用德,杨慎堂弟,嘉靖丙戌(1526)进士。《蜀诗总集》录有其《送刘宪副函山子至诸葛祠有作》(四首作二)(76)廖永祥编《蜀诗总集》,第353页。,《(民国)信阳县志》录有其文《咸喜堂记》、《重修城隍庙碑》、《祀岳忠武鄂王乐章》(77)陈善同等纂《(民国)信阳县志》卷30《艺文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2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594、1619、1641页。。

(2)富顺县熊氏家族

富顺熊氏开基祖元末自江西抚州乐安迁蜀,自熊载(字汝熙)始有功名,考取明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历官河阶州牧。熊载子熊迟、熊过分别中嘉靖五年、八年进士,一门7进士,其中熊过、熊敦朴、熊师旦皆以文学称于世。

熊过(1506-1580),字叔仁,号南沙。嘉靖八年(152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兵部主事,嘉靖二十五年,因高简被劾而牵连削籍,遂返乡著书立说,隐居山林。熊过与杨慎、赵贞吉、任翰并称“西蜀四大家”,与陈束、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任瀚、李开先、吕高并称“嘉靖八才子”,著有《南沙集》8卷(78)彭文治、李永成修,卢庆家、高光照纂《(民国)富顺县志》卷11《人物上》,《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30册,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632页。。段玉裁评其文:“叔仁与平凉赵景仁皆文笔著,而叔仁奥博,时谓在王浚川唐荆川伯仲间。”(79)段玉裁、李芝纂修《(乾隆)富顺县志》卷4《乡贤上》,光绪八年(1882)知县陈锡重刻本,第518页。

熊敦朴,字茂初,号陆海,熊过之子。隆庆五年(1571)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兵部主事,历福建提学佥事、贵州布政使司参议。熊敦朴亦雅好文学,工善诗文,与“后七子”中的王敬美、赵用贤等人交往密切,其诗歌语句凝练,对仗工整,情感深沉,郁而不发。熊敦朴著有《玉堂漫稿》(80)彭文治、李永成修,卢庆家、高光照纂《(民国)富顺县志》卷11《人物上》,《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30册,第619页。。《明蜀中十二家诗钞》辑录其诗《谪居稿》一卷(81)傅增湘《明蜀中十二家诗钞》,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139-160页。,《明诗综》录其诗《得赵汝师太史书》一首(82)朱彝尊《明诗综》第5册,第2605页。。

熊师旦(1592-?),字于侯,熊迟之孙。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陕西提学。著有《晋言全刻》(83)彭文治、李永成修,卢庆家、高光照纂《(民国)富顺县志》卷11《人物上》,《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30册,第620页。,与熊江、唐登俊、范鈁、杨世刚等讲学于东山(今富顺县同心山),一时鼎盛,时称“东山六子”。

2.祖籍湖广:巴县刘氏家族

巴县桂圆刘氏,开基祖刘珉一,明初“湖广填四川”时避乱从湖广慈口乌岩经湖北麻城孝感乡洗脚河入川。明初洪武四年(1371)在巴县城西南柳市里梁相磅(今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人和场柳市)落业,卜卦为生,时服窄袖,其独衣大袖,外号“大袖刘”。刘氏五代共出10位进士,50余位举人,多位翰林学士和都御史或副都御史,受皇恩旌表牌坊的在重庆城内有10处,旌表11人,受皇恩诰封赏20余人,被誉为明清“巴渝世族,首推刘氏”(84)王尔鉴、王世沿纂《(嘉庆)巴县志》卷9《人物·勋业》,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第470页。。族中刘春、刘台、刘应箕、刘世曾、刘道开等皆有诗文存世。

刘春(1460-1521),字仁仲,号东川,刘规次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升礼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兼学士入东阁,掌詹事府,谥“文简公”。有《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25卷存世,黄佐评其文“读其文,则庄重醇笃,如冠伦之贤端绅笏立严廊,人望而敬之,诵其诗,则肃雅温栗,如振瑶佩簉盌鹭,宫羽徵角自中”(85)黄佐《东川刘文简公集序》,《明别集丛刊》第1辑第77册,第4-6页。。嘉庆《巴县志》记曰:“春在词林二十余年,凡所举动,务计久远,居家孝友,老而弥笃,每语后进读书人,居官毋失秀才风味,诗文简劲,字学率更而自成一家,所著有《凤山集》。”(86)王尔鉴、王世沿纂《(乾隆)巴县志》卷9《人物·勋业》,第470页。

刘台(1465-1554),字横季,号是闲,刘规三子。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河南浚县知县,历任吏部员外郎、广西提学、云南参政、广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刘台颇擅文学,嘉庆《巴县志》记其“才气俊逸,工诗文,尤长小令,居林下四十年,耽情笔墨。著有《是闲集》”(87)王尔鉴、王世沿纂《(乾隆)巴县志》卷9《人物·文苑》,第470页。。

刘世曾(1531-1591),字胤甫,号凤坪,刘鹤年长孙。嘉靖四十一(1562)进士,授慈溪县令户部主事,历任御史掌京畿道、巡按苏松、太仆寺少卿、佥都御史巡抚云南替理军务兼督川贲兵饷、晋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征战缅甸功升正一品、诰晋公阶资政大夫。《蜀诗总集》录有其《祀灶一首》(88)廖永祥编《蜀诗总集》,第377页。。

刘道开(1601-1681),字非眼,别号了庵居士。刘氏家族著述最多之人,著有《自怡轩诗文集》、《拟寒山诗》、《痛定录》数种(89)王尔鉴、王世沿纂《(乾隆)巴县志》卷9《人物·文苑》,第493页。。嘉庆《巴县志·艺文》录有其文《金鳌寺碑记》、《蹇忠定公辨诬》、《南京户部侍郎倪寓同传》、《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王非熊传》、《巴令王子美传》,其歌行体诗《喻城叹》、《高门行》、《大狱叹》、《废宅行》、《王长山射虎行和高群霖韵》,五言律《五福宫》、《崇因寺和曹能始先生韵》、《金鳌寺》等六首,七言律《温泉寺》、《豳园二首》等(90)王尔鉴、王世沿纂《(乾隆)巴县志》卷13-16《艺文》,第86-486页。。

3.祖籍山西:蓬溪县席氏家族

席氏入川开基祖席友轸,南宋末年自山西府临汾县迁居蜀中,居蓬溪县吉祥镇席家沟村。二世祖席复(1323-1408),友轸子,号横岗先生,明初时人,以通儒称。自第七代席书后,科甲连绵,人才辈出,席书、席春、席彖三兄弟皆有功名与文名,世称“三凤”。

席书(1461-1527),字文同,号元山。明弘治三年(1490)进士,授郯城知县,入为工部主事,历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襄”。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心学大儒王阳明私交深厚。著有《春秋论》1卷、《大礼奏议》1卷,皆李实作序;《漕船志》2卷、《漕运录》3卷、《元山文集》数卷(91)孙海等主修、李星根纂修《(光绪)遂宁县志》卷3《选举》,胡传淮、邓尚培、岳敦云校注,巴蜀书社2018年版,第266页。。

席春(1472-1536),字仁同,号虚山,席书弟。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诰授资政大夫,充经筵日讲官、吏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著有《虚山文集》,已佚。《蜀诗总集》录其诗《发张家湾》(92)廖永祥编《蜀诗总集》,第339页。。《遂宁县志》录其诗《可渡桥》、《甲马营阻风》、《大佛寺送弟彖谪判夷陵》等五首,文《登高澄山梵惠寺序》(93)孙海等主修《(光绪)遂宁县志》卷5《艺文下》,第702-703页。。

席彖(1476-1521),字材同,号梅山,席书弟。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诰授承德郎,晋赠奉政大夫、光禄寺少卿。存诗《大佛寺留别之任夷陵》、文《灵泉山读书记》(94)孙海等主修,李星根纂修《(光绪)遂宁县志》卷5《艺文下》,第703页。。

4.祖籍陕西:内江马升阶家族

开基祖马丁夏(字九功),明初任成都府太守,自陕西迁入四川,落业内江。这一家族为内江科举望族,现存内江马氏族联有“三然两阶彪名青史,二科连捷雁塔永芳”(95)马绍融《马氏族谱》,民国十六年(1917)刻本,第8页。“三然”,指明成化进士马自然及弟马溥然、马炳然;“二阶”,指的是马升阶、马进阶。“二科连捷”,应指马氏彦卿、应卿、鲁卿及鸣銮、鸣毂在会试中连传捷报之事。。至明末,马氏一族中进士8人、举人13人,仕途畅达,兼通文学诗词。

马自然(生卒不详),字思勉。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任山阴县令,历知宝庆溍郡,擢贵州布政司右参政。《蜀诗总集》录其诗《游西林和阴宪副韵》(96)廖永祥编《蜀诗总集》,第287页。。

马升阶(生卒不详),字汝弼。嘉靖七年(1528)举人,应礼部试,闻王阳明讲学,毅然向往,购其语录诵之,有得于心,遂决于性命之学,授武陵令。《蜀诗总集》录马升阶诗《岳阳楼偕吕道人》(97)廖永祥编《蜀诗总集》,第287、348页。。

马鸣銮(生卒不详),字君御,号凤麓。“幼从大父宜泉公口授经史,辄能成诵,赵文肃贞吉一见叹曰:‘此国器也。’”(98)陆为棻等修、熊玉华等纂《(光绪)内江县志》卷9上《人物》,光绪三十一年(1904)刻本,第408页。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授水部主事,擢湖广按察使佥事,晋布政少参,分辖五陵衡永,迁云南金沧兵备副使,巡抚河北宣府,寻加右都御史兵部侍郎。光绪《内江县志》记其著有《总督奏议》、《抚宣奏议》、《郧中疏稿》、《筹边尺牍》、《平夏纪略》、《凤麓山堂稿》等文(99)陆为棻等修、熊玉华等纂《(光绪)内江县志》卷14《书目》,第812页。。

四 结语

元末明初移民运动重构了巴蜀人才地理格局,文学家族集中在内江、南充、富顺、巴县等地。从始迁省籍来看,湖广、江西两省占主体,兼有其他省籍。除文中提及的七个家族以外,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族还有南充陈以勤、任宏、任翰、黄辉家族,铜梁张佳胤家族、内江赵贞吉家族、遂宁黄珂家族、泸州曾玙家族等。从家族文人的著作存留情况来看,散佚较多,但近几年经过深入发掘整理,不少明代巴蜀作家的作品得以面世。目前从地域的角度研究明代巴蜀文学家族的成果付之阙如。究其原因,在于明代巴蜀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地广人稀,文学家族远不能与江南和中原相提并论,兼之文献保存较少,搜集材料困难,难以从总体和宏观上进行系统把握。本文深入发掘史传、方志、家谱、文集中碑传、新出土的碑刻等材料,又普查别集、总集、全集,广泛搜集明代巴蜀文学家族的相关材料,以军籍、民籍将明代巴蜀文学家族分为两类,对绵阳金氏、青神余氏、新都杨氏、富顺熊氏、巴县刘氏、遂宁席氏、内江马氏等7个家族及其家族文人著作进行细致梳理,以期掌握巴蜀文学家族的整体文学创作情况,为进一步探究巴蜀文学家族的创作机制和文学风貌特色奠定文献基础。

猜你喜欢
内江巴蜀进士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平安内江,幸福的港湾
四川内江:青花椒成为增收新引擎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四进士(上)
《进士or近视》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内江市中区联社:做“小微”金融服务专业银行
共同推动内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