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丽红
(南华大学 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实施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近年来,研究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一方面,从课堂教学语言[2]、教师[3]、教育内容设计[4]、有效模式[5]等不同角度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对微生物学[6]、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7]、医学类通识课[8]、电类基础课[9]、大学数学[10]、经济学原理[11]等具体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使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传授英语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等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及价值塑造,有助于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这就要求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涉及学生多,覆盖面广,且开课时间相对较长,课时较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有利于老师在传授英语语言专业知识的同时,在较长的时间里对较多的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这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1]因此,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注重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大学英语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及跨文化交际等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还蕴含着大量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中,除了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之外,可能还会较多地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知识的教学。由此可见,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传授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进行对比分析,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这样有利于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精华,从而使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开阔国际视野的同时,有效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包括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
知识目标是指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信息,熟悉文章的内容、结构,掌握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相关的语言知识点。能力目标是指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还应当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全面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思政目标是指通过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的功能,全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及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大学英语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有机统一,紧密相连。大学英语教师要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在传授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及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跨文化交际及批判思维等能力的同时,积极进行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统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应当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能紧密衔接,充分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
大学英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进行课堂教学。一方面,通过老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针对课堂主题积极开展的研究讨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另一方面,教师可综合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思政学习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从而更好地实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育人目标。
采用合理的教学路径,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下大学英语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接下来,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四册的第四单元教学内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环保主义”[13]94-109为例,来详细说明课程思政建设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路径。
教学资源是顺利开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充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课前认真准备好教学所需的各项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四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环保主义”,我们可准备以下教学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音频资源、多媒体资源、题库资源、思政资源。其中,图片资源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乱砍滥伐、野生动物灭绝等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源主要包括关于环境保护的英语演讲视频等;音频资源主要包括介绍“世界环境日”的英语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主要包括上课所需的教学课件等;题库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所需的讨论题、判断题、作文题、课后练习题等;思政资源主要包括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等论述、中国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及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中国典型环保人物及其先进事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案例等。
课程思政建设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及批判思维等各项能力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其中,课程思政贯穿于英语专业知识传授及学生能力培养全过程。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环保主义”,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开展课堂教学:1.课程导入;2.观看视频;3.倾听音频;4.课文讲解。课程思政贯穿于各个教学步骤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紧密衔接,达到课程思政“盐溶于水”、思政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接下来,笔者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步骤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深入探究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个教学步骤之中。
1.课程导入
通过观看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乱砍滥伐、野生动物灭绝等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相关图片,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人类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以及全球共同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导入本课主题。在本教学步骤中,观看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相关图片、启发学生思考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等教学活动,能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之害,感悟环境之殇,激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引领学生牢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肩担环保之责,坚定环保之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以及公民责任意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书育人的效果。
2.观看视频
通过观看环境保护英语演讲视频,引导学生就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邀请各组代表就讨论结果用英语进行课堂陈述。之后,教师就各组的讨论及各代表的陈述进行点评和总结。一方面,用英语进行主题讨论及陈述,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清晰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小组主题讨论、个人课堂陈述、老师点评总结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能有效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对环保措施的主题研讨及课堂陈述,有助于学生广泛了解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同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呼吁学生积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将这些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充分调动学生时刻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其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从而有效推动人类环保事业的进步。
3.倾听音频
通过对“世界环境保护日”英语音频的倾听和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世界环境保护日的相关知识,了解世界各国为保护人类环境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贡献,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国际视野。另一方面,让学生倾听音频之后,根据所听内容完成判断信息正误的听力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同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深入介绍中国为保护生态环境所做出的努力、贡献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等相关内容。例如,中国非常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等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国务院制定或修订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14]。“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15]。经过不断的努力,中国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先后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笹川环境奖’‘绿色环境特别奖’‘全球环境领导奖’‘地球卫士奖’等授予中国环保等部门”[14]。这些奖项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对保护人类环境的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共同事务中的担当和力量。将这些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书育人。
4.课文教学
课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主要包括: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阅读技巧,对课文进行有效阅读,结合教师对课文内容的讲解与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行归纳、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所学课文实现整体上的理解和把握。然后,通过对文章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重点词汇、句型、语法以及修辞等语言知识点,使学生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全面的掌握。之后,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模式进行提炼与总结,学习实用的英语写作技巧。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各项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
同时,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时,可将相关的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其中,以我国的一些环保杰出人物及其先进事迹为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些环保杰出人物为保护人类环境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深刻理解这些环保先进事迹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号召学生以环保杰出人物为榜样,承担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为人类的环保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将这些相关的典型案例与课文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有助于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些环保杰出人物所具有的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为保护人类环境而努力奋斗的理想和信念。与此同时,通过介绍一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进行反思,使学生了解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环保法律意识。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内涵及思政元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寓思想教育及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于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实践中萃取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实践性教学模式进行还原,将课上知识学习与课下体验进行协同,将校内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认识与校外的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把知识和认识转化为行为,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16]课程思政建设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协同发展,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运用到课后实践中,从而有效增强课程教书育人的效果。例如,根据《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四册第四单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环保主义”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做以下课后教学安排:第一,翻译实践;第二,写作实践;第三,口语实践;第四,环保实践。同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项课后安排中。具体包括:首先,要求学生将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相关论述翻译成英文,通过该翻译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还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写作模式,就“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写一篇英语作文,通过该作文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还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性。再者,要求学生通过分小组进行英语辩论的形式,对课堂所学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行反思。通过英语辩论,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理念。最后,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环保实践,每位同学做一件对环保有益的事情,从而使课堂思政知识学习与课后思政实践相协同,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达到课程思政知行合一的良好效果。
大学英语教师应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等,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路径等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改进,在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及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同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及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统一,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