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春小麦新品种长麦1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21-02-13 12:14李维宇田大光
耕作与栽培 2021年6期
关键词:黑穗病春小麦区域试验

李维宇, 高 杰, 田大光, 冯 军, 张 萌, 普 赤, 林 波

(长春市农业科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根据种植制度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据记载,小麦的种植一般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我国以冬小麦为主[1]。近几年,随着国家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春小麦的市场需求激增,收购价格高开高走,种植户的收入增加,刺激了种植春小麦的热情。但现有的春小麦品种较少,老旧品种存在年头多、产量低、性状不稳定等缺点[2-3]。为解决此类问题,长春市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所经过多年的选育,成功选育出春小麦新品种长麦15号。

1 选育过程

长麦15号是2005年以长麦7号为母本,本单位所引品系“87056”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选育,经过2006—2011年的系选育成,系谱号:CL 0506-2-4-2-3-2。2012—2015年的单位内部产比试验,2016—2017年2年的吉林省小麦区域试验和2017年的生产试验后,于2018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4],审定编号吉审麦20180003。

2 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性

长麦15号为春性中熟品种,出苗到成熟天数为83 d左右。种子为红色角质粒,椭圆形,千粒重46.04 g,容重789 g·L-1。幼苗直立健壮,分蘖中等,株高97 cm,成穗整齐,茎秆落黄好,韧性强。穗长10 cm,呈纺锤形,红壳,有芒,穗粒数42粒。

2.2 品 质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5],该品种吸水量58.1 mL·100 g-1,面团形成时间3.0 min,稳定时间18.5 min,弱化度25 F.U,粉质质量指数172 mm,评价值61,角质率92%,粗蛋白(干基)17.15%,降落数值326 s,湿面筋(以14%水分计)31.8%,Zeleny沉淀值67.5 mL,最大延伸阻力(Rm,135)788 E.U,延伸性(E,135)178 mm,能量178 cm2,R/E比值4.4,灰分1.7%。

2.3 抗 性

2016—2017年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连续2年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2016年该品种秆锈病免疫,抗叶锈病(反应型3级),中抗白粉病(反应型2~3级),中抗根腐病(反应型1~2级),个别年份散黑穗病1~2株·(8.1 m2)-1,其他病害未见发生;2017年该品种秆锈病免疫,抗叶锈病(反应型2级),中抗白粉病(反应型2~3级),中抗根腐病(反应型1~2级),个别年份散黑穗病5~6株·(15 m2)-1,其他病害未见发生。

3 产量表现

该品种2014—2015年连续2年在单位内部的产比试验中表现出众,平均产量分别为4 844.92 kg·hm-2

和5 074.93 kg·hm-2,较对照品种丰强7号增产8.4%和9.8%。被推荐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

2016年和2017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表1),设置4个试验地点,采取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对照品种为丰强7号,2016年平均产量为4 999.63 kg·hm-2,3个试验地点增产,平均较对照增产2.7%;2017年平均产量为5 208.58 kg·hm-2,4个试验点全部增产,平均较对照增产7.95%。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表2),设置3个试验地点,采用对比法,各材料随机排列,参试材料种植面积不少于300 m2,最后实收实测300 m2,结果显示平均产量为5 201.47 kg·hm-2,3个生产试验点均增产,平均较对照增产10.54%,排名生产试验第二名。

表1 2016—2017年吉林省春小麦品种长麦15号区域试验产量

表2 2017年吉林省春小麦品种长麦15号生产试验产量

4 栽培技术

4.1 合理轮作,精细整地

长麦15号适应区域较广,在吉林省中西部、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均可种植。栽培中避免重茬,可采用豆-麦轮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增加地力。头年秋季收获后进行秋整地,深耕一般要达到20~30 cm,把失去养分的表土翻下去,使未被破坏的土壤翻上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2 适时精细播种,合理施肥

生产上所用的小麦种子需经机器精选,除去瘪粒、碎粒、破粒,一般要求种子发芽率90%以上,种子包衣可选用福美双、三唑酮、戊唑醇等,以防治小麦黑穗病[6]。播种时间为3月末至4月初,保苗500万~550万株·hm-2。施加底肥为二铵150 kg·hm-2,尿素50 kg·hm-2,后期可根据苗情苗势决定是否需要追肥。条件成熟的地区亦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当地的土壤肥情,决定肥料的种类及数量。

4.3 田间科学管理

种子播种深度3 cm左右为宜,播后及时进行镇压保墒,在小麦3叶期可再次对小麦进行镇压,以达到健苗抗倒的目的。出苗后应浇透三叶水,依据植株发育及土壤水分情况[8],灵活掌握五叶水的浇灌,三叶期至分蘖盛期及时使用2,4-D异辛酯对阔叶杂草进行消灭[7],根据药剂使用说明精准用量,不得超量,否则将产生除草剂药害。抽穗后,注意防治黏虫。

4.4 适时收获,保证质量

根据当地天气条件及小麦的蜡熟程度决定收获时间,一般采取联合收割或割晒的方式进行收获以及晾晒,蜡熟末期进行及时收获。待收获后应及时在通风条件较好处进行晾晒,籽粒含水量在12.5%以下时可灌袋入库,优先考虑麻袋,方便通风,保质保量。

猜你喜欢
黑穗病春小麦区域试验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甘蔗重要亲本田间自然抗黑穗病测定
绿色农产品春小麦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谷子黑穗病的发病及防治
克什克腾旗旱地优质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2008年襄樊市中稻品种区域试验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