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刚
(黔南州种植业发展中心, 贵州 都匀 558000)
黔南州耕地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质量不高,人均占有量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保护耕地的责任日益增大,保障粮食安全的担子越来越重。目前,受黔南州耕地基础条件差、机械化率程度低、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有些区域出现不同程度耕地撂荒现象,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土地资源浪费,不利于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
根据农情系统统计,2020年全州总丢荒面积2 570 hm2,比去年同期减少29.81%,土地撂荒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按季节可分为:春季丢荒756 hm2,比去年同期减少26.54%;秋冬丢荒1 814 hm2,比去年同期减少31.09%。
按丢荒类型可分为7种:一是劳动力不足造成的丢荒,面积为1 162 hm2,同比减少345 hm2。二是自然灾害、搬迁后废弃等造成的丢荒,面积为200 hm2,同比减少118 hm2。三是交通、生产条件差弃种造成的丢荒,面积为404 hm2,同比减少550 hm2。四是土地流转后短暂闲置造成的丢荒,面积为134 hm2,同比减少52 hm2。五是建设、工业征地项目暂未完成造成的丢荒,面积为42 hm2,同比减少139 hm2。六是政策性项目实施(如休耕等)造成的丢荒,面积为13 hm2,同比减少37 hm2。七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丢荒,面积为614 hm2,同比减少150 hm2。
随着近年来城市劳务就业岗位富足,很大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根据统计,农村外出人员务工收入为每年1万~2万元,而水稻产值1 500元·(667 m2)-1左右,油菜产值600元·(667 m2)-1,扣除成本纯收益仅为1 000元·(667 m2)-1,仅相当于农民外出务工1个月的收入。悬殊的收入差距,使得大部分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出务工的收入成为大部分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留守的老人和小孩,很难担负起田间劳作的辛苦,造成耕地撂荒现象。同时农资价格不断攀升,导致种植投入成本提高,粮油作物价格趋于平稳,种植收益并不理想。而种植经济作物技术要求较高,同时还要承担受灾减产、产品滞销等风险,因此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高标准农田、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但与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资金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很多农田水利设施因长期得不到加固维修,设施陈旧老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凡遇到旱涝灾害,就会造成减产减收,使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加大[1]。
黔南州是典型的山地农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较多,地块错落不平,狭小分散,田少土多。集中连片且生产条件较好的坝区仅有5.0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1.12%。全州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为7.0万hm2,占土地确权总面积的16.16%。大部分农村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普遍种植效益低。
各级政府要积极宣传中央、省、州系列强农惠农优惠政策,联合新闻媒体,通过电视、网络、媒体、手机短信、报刊和举办大讲堂等有效形式,广泛宣传深化农村改革文件精神和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提高投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要结合黔南州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在确保全州粮食安全的同时,优化供给侧种植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销对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不同的上市时间开展品种的比较试验,精准选择一批群众易接受、增收效果好、市场需求量大、耐运输易储存、错峰上市明显的优势经济作物,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确保调出效益、调出优势。
要不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农业机械化耕种水平,弥补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充分合理使用。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做好防灾、抗灾、救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农业自然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2]。
土地分散经营导致土地利用率低、效益差,从而使耕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应引导土地逐步向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2]等经营主体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把引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作为建基地、扩规模、连市场、促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和“村社合一”,在支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同时,带动合作社规范化发展。鼓励农业经营主体跨地区承包或租赁撂荒地,防止耕地撂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