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 吴式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向基础教育领域过渡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幼小衔接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人士的重视,其课程的安排也逐步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本文以福州地区为例,了解了该地区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幼小衔接课程提供一个发展的方向。
幼儿身心发展具备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幼儿的发展规律是划分学段的重要指标,学校通过划分学段的方式,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因此,幼儿园与小学两个学段在教育内容、形式、方法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此背景下,幼小衔接课程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教育知识的普及、教育观念的革新,幼小衔接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很多幼儿园开始尝试创设幼小衔接课程,帮助幼儿阶段性、分块性地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多方面的立体改变。据笔者调查,现阶段福州市幼儿园普遍开设了幼小衔接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围绕幼儿适应性能力的发展来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涵盖了知识教育、技能培养及意识树立等内容。该地区幼小衔接的课程大多以集中教学、区域活动及游戏活动为主,从幼儿园的基础教学出发,改变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重新分配了课程的时间等,形成了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适应性课程。
(一)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在教学内容上,幼小衔接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涵盖了语文、数学与英语等小学主课的简易知识。它将知识传授融入幼儿的社会生活,以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幼儿进行趣味性的知识传授,其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教师传授、知识获得以及实际生活应用三个方面。以简易数学为例,幼儿园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数字,在不失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知识教学,为幼儿进入小学一年级奠定了良好的数学基础。同时,幼小衔接课程还将学科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降低了知识教学的难度。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商品买卖的计算方式。这有助于巩固幼儿对数字的概念,加强幼儿对数字加减的整体认识。
(二)教学形式上的衔接
在教学形式上,幼小衔接课程趋近于小学模式,由传统单一的游戏教学扩展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特点,将辩论会、经验分享会等小学课堂教学形式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相结合。以“如何选择交通工具”这一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幼儿收集资料,鼓励幼儿分享自己选择这种交通工具的理由,通过“探索—分享”的教学模式,实现幼儿园课程和小学课程教学形式上的衔接。
另一方面,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卫生值日、花草养护等劳动教育内容,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小学生活,引导幼儿树立适应小学生活所需要的规则意识、时间意识。与幼儿园宽松自由的氛围相比,小学生活有一定的约束和要求。以卫生值日为例,部分幼儿园将大班幼儿进行分组、编号,安排幼儿按照卫生责任区域的编号进行日常的卫生清扫工作,这有助于增强大班幼儿行为的纪律性、规则性。
(三)课堂管理上的衔接
在课堂管理上,教师可以适当缩减幼儿的游戏时间,增加课堂教学时间。课堂纪律的引入是帮助幼儿从游戏环境逐步过渡到规范教学环境的重要手段。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征,设置不同的课堂点名形式。在小班,教师可以邀请点到名字的幼儿出来与自己握握手;在中、大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行点名,让幼儿数一数今天到了多少人,引导幼儿思考“如果今天我没办法来上课怎么办”等问题。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对缺勤等行为的思考,让幼儿意识到按时到校上课的重要性,从而在课堂管理上完成幼小衔接工作。
据笔者了解,福州地区多数幼儿园遵循幼儿发展规律,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堂管理三方面入手,合理构建幼小衔接课程,逐步培养了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能力。但就整体而言,福州地区幼小衔接课程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课程实施“差异化”
福州市城乡幼儿园的课堂开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发现,市区幼儿园普遍开展了各种幼小衔接课程,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幼儿初步了解了小学生活的特点,树立了与小学生活相适应的观念。而在一些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县区、乡幼儿园,受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文化氛围差等因素的影响,其幼小衔接课程发展缓慢且效果不佳。
针对幼小衔接课程实施情况的城乡差异,笔者认为相关教育部门要主动作为,承担起城乡之间“联络员”的角色,重视并充分了解城乡地区幼小衔接课程的开展情况,帮助城乡学校结成帮扶对子,鼓励有能力的学校进行“一对多”帮扶,开展“送教下乡”等支教活动。同时,乡村教师也要有所作为,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学习与参加各种教学进修活动,引导家长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挖掘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乡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小学化”
虽然幼小衔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升入小学所必需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仍要以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不能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小学化”一直是幼小衔接课程中突出的问题,它是指在幼儿教育中,教師过早地对幼儿进行小学知识教育,使幼儿出现“早龄化”的教育现象。例如,部分幼儿园过早地教幼儿识字或是强制要求幼儿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等。
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知识上的衔接,对幼儿的情绪感知、情感发展和社会性能力培养等方面关注较少。这导致幼儿无法对小学形成正确的认知,部分幼儿甚至产生了抵触学习的情绪,这不利于幼儿学习能力的发展。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本质是知识观的异化,笔者认为部分父母不正确的育儿观也是该问题的成因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相关教育部门要规范教学秩序,明确规定幼儿教育课程内容的范围,坚决禁止幼儿园与幼教机构提前传授小学知识。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幼儿园要以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与满足幼儿的求知意愿为主,在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基础上,辅以简单的知识教学活动,帮助幼儿逐渐适应知识学习并让幼儿热爱知识学习。
(三)课程设计“封闭化”
据笔者调查,部分幼儿园的幼小衔接课程较为封闭,大多是由幼儿园课任教师根据自身经验独立设计并实施的教学活动,不注重幼儿园教师群体、小学教师与幼儿家长三方的配合。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沟通渠道少,容易导致幼小衔接课程单向化、零散化,降低了幼小衔接课程的教学效果。而教师与幼儿家长的联系不够密切,容易导致幼小衔接课程缺乏特色与针对性,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在设计课程时,教师要敢于走向群体、走向实际。幼儿园要组织教师进行各种教研活动,利用集体智慧解决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幼儿园教师要积极与小学教师群体进行交流,从幼小衔接课程的设计入手,采纳小学教师的合理建议,不断完善课程的设计内容。同时,教师还要敢于走入家长群体,引导家长了解幼小衔接课程的意义,通过家园合作等方式推动幼小衔接课程的发展。《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在为幼儿构建幼小衔接课程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幼小衔接课程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在设置幼小衔接课程时,教师要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幼儿园小班开始逐步渗透,帮助幼儿从幼儿园学习阶段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阶段,促进幼儿各领域能力的全面发展。福州地区幼儿园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总体来说较为完善,其课程内容多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其教学形式也逐步与小学接轨,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也比较注重幼儿纪律规范意识的培养。教师要重视幼小衔接课程的过渡作用,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在课程的设计与安排上都以幼儿为本,珍视幼儿天性,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