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特种监测船为何频频现身南海

2021-02-10 14:46张杰 王传波
世界知识 2021年23期
关键词:专属经济区科学研究特种

张杰 王传波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11月1日对外发布“康涅狄格”号核潜艇事故调查声明称,与该潜艇在南海水域相撞的物体是“未知的海底山”。随后宣布解除艇长、副艇长和军士长三人职务。10月2日,美国海狼级核动力潜艇“康涅狄格”号在南海发生撞击事故,但直到10月7日美国海军才披露这一情况。此次核潜艇碰撞事故揭露了美军在南海高密度水下军事存在的冰山一角。

与隐秘的水下军事斗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海军特种监测船往往明目张胆地进行抵近侦察。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平台统计,2021年上半年的181天中,至少有161天有一艘美海军监测船在南海部署,时间覆盖率达89%。潜艇作战需要体系支撑才能发挥最大效能,美军特种监测船频频现身南海,正是美军水下备战正酣、大搞军事霸权的直接体现。

美军特种监测船隶属于美军事海运司令部,由军方直接雇佣平民船员进行运营管理,但核心部门仍由军方负责。特种监测船种类繁多,与水下作战直接相关的有潜艇与特种作战支援船、海洋测量船(T-AGS)、海洋监视船(T-AGOS)等。

美军监测船前往南海主要意在收集海洋环境信息。根据任务类型,特种监视船搭载不同种类的探测设备。美军海洋监视船(T-AGOS)两级共五艘,分别是“胜利”级的“胜利”号、“能干”号、“有效”号及“忠诚”号和“无瑕”级的“无瑕”号,目前全部部署在西太平洋,针对性不言而喻。这些监测船通过搭载拖曳线列阵声纳系统和低频主动声纳系统,进行水下目标探测及水声数据收集。美军海洋测量船(T-AGS)主要为“探路者”级,共六艘。其中“汉森”号、“鲍迪奇”号和“玛丽·西尔斯”号常年在南海活动,其搭载有多波束回声测深仪、海底地质测量测绘设备、地磁探测仪等,主要任务是测绘海底地形地貌以及调查海洋气象水文。

美国海军“玛丽·西尔斯”号海洋测量船。

海洋监视船在美军反潜作战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可融入作战体系,为航母编队提供支援掩护。一方面,可对一体化水声监视系统起到机动补盲作用。美海洋监视船长期在我西沙、东沙,三巴海峡一线拖缆作业,监视南海重要通道。另一方面,将其部署在航母编队水下威胁主要来袭方向可以提供远程水下预警;或者提前预置在航母可能的活动阵位,进行预先清扫,必要时召唤P-8A反潜巡逻机进行应召反潜。

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平台报道,10月25日至26日,美海军“玛丽·西尔斯”号海洋测量船前往我东沙群岛东南海域进行了一次快速测绘作业。该船长期在南海活动,但抵近至东沙群岛活动较为罕见。10月31日,WC-135W核物质侦察机赴南海活动,飞行空域与“玛丽·西尔斯”号活动区域接近,上一次现身南海还是2020年1月。其主要任务在于采集大气样本,以检测和辨识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这两次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临近让人不由联想,这是否为美军对“康涅狄格”号撞击事件的相关评估行动呢?

从战场态势进行分析,10月2日至3日,由“卡尔文森”号、“里根”号、“伊丽莎白女王”号三航母领衔的美、英、日、荷、加、新多国海军在冲绳西南海域举行联合演习。4日,相关舰艇编队通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如果“康涅狄格”号核潜艇配属航母打击群,一则可以实施三巴海峡封控,二则预先清扫行动区域水下威胁,为下一步航母编队在南海预设阵地展开兵力创造条件,因此东沙周边可能是发生碰撞的“康涅狄格”号的活动区域。

另外,“康涅狄格”号发生碰撞事故后于10月8日抵达关岛。这一时间跨度为126~156小时,如距离关岛约1650海里的东沙海域确为撞击发生地,那么“康涅狄格”号返航平均速度应在10~13节(1.852公里/小时)之间。海狼级核潜艇水面状态最大速度为18节,考虑到“康涅狄格”号前压载水舱受损,且远距离水面航行,该速度区间也较为合理。

从美军特种监测船近期在南海北部的行动轨迹来看,其活动的主要海域为我国专属经济区。中美两国在专属经济区军事利用问题上的矛盾焦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航行和飞越自由”与“军事侦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他国在沿海国专属经济区可以享有“公約有关规定的限制下”的航行和飞越自由,但对“航行和飞越自由”内涵的规定并不明确,对自由的状态、内容也没有明确阐释或可行的统一标准,在各国基于本国利益有意为之的情况下有非常大的解释空间。实际上,专属经济区内的“航行和飞越自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海自由。国家安全权是国家的固有权利,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也享有正当的国防安全利益。如将专属经济区内的“航行和飞越自由”解释为可以对沿海国进行海空侦察、军事威慑、战场准备、针对性军事演习等,会导致专属经济区军事活动的“自由化”,专属经济区的“公海化”。

二是关于“海洋科学研究”与“军事测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内的海洋科学研究享有专属管辖权,他国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应征得沿海国同意,但并未从行为角度定义海洋科学研究,因此各国在实践中可能产生冲突性主张。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刻意模糊海洋科学研究与海洋测量之间的关系,认为军用船舶的“军事测量”活动不属于“海洋科学研究”,以此否定和逃避沿海国管辖。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发展中沿海国家则认为,若刻意将军用船舶的“军事测量”活动排除在“海洋科学研究”范畴之外,所有海洋科学研究平台都可以“军用船舶”的名义实施海洋科学研究活动,而不受包括沿海国专属管辖在内的任何限制,这最终将导致专属经济区海洋科学研究制度的崩溃。

南海鸟瞰。照片摄于2014年7月16日。

近年来,美海军“无瑕”号、“胜利”号等特种监测船以及潜艇、军用航空器在我专属经济区的军事活动有增无减,这种高频度、高强度的海空立体军事活动,严重侵害了我国的国防安全利益。对这类军事活动进行规制和反制,具有客观必要性和权利正当性。美国全程参与了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虽然最终没有批准公约,但多次表示将遵守除公约第11章(国际海底区域)以外的部分。美国政府也恰恰利用公约关于专属经济区的这一制度创制,宣布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由此获得了大片海域的利益。从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以及美国关于专属经济区的国内立法来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涉专属经济区相关规定已成为包括美国在内各国公认的国际法习惯规则的一部分,对美国这个“公约非当事国”——尽管其至今仍未批准或加入公约,仍然有拘束力。美军事测量船在我海域的活动显然违反了国际法规则。

在美国鼓噪大国战略竞争的背景下,美军不断加强在西太地区的兵力部署。今年以来,美军不断拉帮结派介入南海,开展所谓“综合威慑”行动。法国红宝石级攻击核潜艇“翡翠”号、英国机敏级攻击核潜艇“机警号”先后前往南海海域。截至11月15日,今年美军航母已累计十次进出南海,活动强度较去年同期几乎翻倍。按照一个航母打击群编有1~2艘攻击核潜艇的标准配置,美核潜艇在南海的活动频率可见一斑。只要美国坚持遏制威慑的冷战思维,其在南海的军事行动就不会收敛。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军在南海侦察力量活动的强度、烈度和针对性还将进一步提高。美特种监测船在南海活动猖獗,已经成为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祸首。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一项报告显示,军用声纳等不断加剧的海洋噪声正危害着海豚、鲸类等海洋生物的生活。“无瑕”号等海洋监测船装备了低频大功率主动声纳系统,能够向水中发射声强215dB、频率100~500Hz的低频声波,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不容忽视。

南海是半闭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半闭海沿岸国的合作义务适用于南海。中国与其他南海周边国家作为公约缔约国,有义务就南海生物资源保护开展合作,其中包括建立地区性合作机制。针对类似“康涅狄格”号海底碰撞事故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中国应与其他南海周边国家一道健全完善针对核污染等各种险情处置预案,加强海上危机协同处理能力,对美特种监测船在南海活动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对域外势力在南海的軍事活动立下规矩,共同推进区域海上合作和治理。

(张杰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特约研究员,王传波为海军航空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专属经济区科学研究特种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特种侦察,身怀绝技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特种侦察游骑兵
纺织科学研究
古代“特种战”:每一场都是一部《战狼》
从北极日出号案析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的执法权
特种养殖 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
我国与邻国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共同开发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