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2月9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年龄歧视使人们感觉35岁生日像诅咒对一些中国人来说,35岁生日就像开始受到诅咒。在疫情对经济产生影响之际,越来越多招聘广告设定年龄限制,这令许多接近中年的人感到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这种就业歧视的抱怨,官媒甚至称之为“35岁现象”。
40多岁的大卫·黄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他位于广东省的小服装厂倒闭后,如今辗转于农贸市场和路边摊位出售剩下的约1万件服装存货,“像我这样的人没任何机会,求职太难了”。某网站上,“40岁的中年失业者怎么活下去?”的话题已被浏览2000多万次。网民纷纷跟帖讲述中年求职的沮丧。疫情似乎加剧这种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去年3月进入再就业市场的35岁及以上求职者中,直到9月份仍有近2/3还在找工作。去年2月至9月向智联招聘平台投递简历的35岁及以上求职者同比增长近15%,增速为35岁以下的两倍以上。
年龄歧视在许多国家都属非法。但在中国,尽管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萎缩等问题,许多企业仍偏爱精力充沛的年轻毕业生而非中年人,因为同样的工作给前者的薪酬更低。这种趋势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科技行业中最为明显,许多互联网企业推行“996”工作制。多数35岁以上的开发人员被认为年龄偏大无法承受。
有关研究还发现,即便中国的低线城市比一线大城市拥有更多就业机会,许多中年求职者仍不愿搬离发达富裕地区。
上海某咨询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如今对大公司来说,替换有经验员工已不再是难事。许多35岁以上的人仍在求职,“我这里有许多类似简历,有些人甚至拥有英国绿卡,但他们在英国和中国都找不到工作”。▲
(作者SidneyLeng等,丁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