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慧,张睿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武汉 430205)
艺工结合是艺术学和工学(主要指工程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本质特征,其专业的表现形式是艺术与技术的跨界融合。1919年,德国创办了包豪斯学校,采用“工厂学徒制”的教学方法在“纯粹的艺术”和“实用的技术”之间架起桥梁,为建立“艺工结合”教学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的工业设计系在我国最先开始探索“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行业对高素质设计类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在艺术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融合工学的工程能力、技术能力教育;在工学或农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融合艺术设计理念、思维及能力教育,这既是满足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不少高校开设了设计类专业,但是人才培养趋于同质化、与行业发展需求脱节的矛盾突出。在培养目标上,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弱化了学生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及设计技能的多元化特质的设计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上,忽视了设计知识的体系架构、逻辑关系,表现为专业知识点简单叠加;在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老旧,教学案例明显落后于产业发展;在教学方式上,一直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既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分离;在教学评价上,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太注重过程性考核;在教学资源上,校内实训场所、校外稳定优质实习基地数量不足;高校主动服务行业发展意识不够,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因此,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加强“艺工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按照专业集群发展思路,加强相关学科间专业的交叉与融合。经过长期改革实践,深刻认识到拓展设计学类专业内涵,促进设计向工程方向延伸是培养高素质设计类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意产业的发展对设计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基于通用设计理念,从艺术学和工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强化艺术学、工学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促进设计类专业改革实践。经过实践探索,提出“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的艺工融合育人新理念,根据各专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打通专业之间的壁垒,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提出“双向进入、互为支撑、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育人理念,构建了以艺术为主的“艺术+工程”培养模式;以工程为主的“工程+艺术”培养模式,以及艺术和工学高度融合的“艺工融合”培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以艺术设计教育为主,渗透工程教育,在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延伸知识链条,促进学生将创意转变为产品。通过模拟真实的设计项目让学生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为各类设计带来全新思路和发展空间。
该模式主要面向工科、农科类专业,在强化学生科学思维、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开设设计类课程,不断融入艺术元素,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更好地应用专业技能服务于生活。
该模式注重学科交叉与互促共进,主要适用于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将工学(技术及表现手段)与艺术(艺术美学、设计构成)相互交融,按照艺术类课程个性化、工程类课程模块化的思路,构建艺工融合课程体系。将计算机和艺术基础有机衔接起来,通过艺术设计与传感技术、虚拟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图形学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培养学生网络多媒体的开发、影视特效制作、游戏设计与制作以及各种数字媒体的开发能力。
组建高水平跨学科专业的教师团队是实现艺工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学校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驱动战略,校企合作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协同艺术设计学科、文理类学科资源,建立了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个体培育与团队建设、教师角色与工程师角色“三个结合”的队伍建设机制;开展了“百名教师进企业”和“百名工程师进校园”活动,构筑了“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立交桥;搭建了校企合作研发平台,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构建从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到岗位综合应用技能训练的能力培养体系;建立了“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激励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取得国家承认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或执业资格,在职务晋升、项目申报、骨干培养等方面,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
学校修订完善了突出实践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产教融合,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比例,文科类专业达20%以上,理工类专业达30%以上,艺术类专业达40%以上,均超出国家对专业实践教学比重的要求。给学生更多选择空间,按照“并、减、裁、转、增”思路调整课程。并,将两到三门相关联的部分课程内容,按照相关程度进行合并组成新的课程。减,就是减少、压缩某些多学分多课时的专业课程,为新增课程留出空间。裁,就是裁减某些基础性学科性课程,降低基础性学科性课程的学分比例。转,就是以应用为目的,将某些专业理论课转为应用性课程。增,就是增开一些跨学科课程,强化艺工知识渗透融合,促进学生复合培养。
创新与实践有机结合,建立知识体系创新与实践项目联动机制,将理论体系、创意思维与实践类课程项目有机结合;艺术与技术高度复合,注重艺与工的互动,使实践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技术工艺相结合,以多维的技术手段来体现艺术设计理念,实现艺术与技术高度复合的同步发展;设计与工程交叉融合,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开展基础、综合、创新的多层次、多模块实践,推进项目设计工程化,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需求。
系统构建了基于艺工融合的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整合能力和专业技术手段交叉学科的综合协调发展能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创意思维、设计品位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构建艺工融合的育人基地,打造专业实验中心、校内实训基地、创新创业中心三类实践培养平台。搭建学科产业融合、艺工融合、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多维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
遵循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加强横向合作与互动,加强艺术与工学联动,从组织形式、环境构成及育人机制上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通过项目研发、职业培训、实践教学等活动创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完善了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使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和设计师、工程师相互联系紧密,形成了“全程参与、深度融合”的联合培养体系。
学校协同创新管理机制,逐步形成管理服务教学、制度保障教学、条件支撑教学的发展格局,全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