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静 张永瑞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澳门 999078)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如表1、图1),从2015年到2019年我国的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逐年上升,而总的抚养比从2015年的31%上升到2019年41.5%[1],这就意味着我国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数上升,即劳动力的抚养负担越来越严重.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和男性一样肩负起改变生活品质的职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由老人帮忙带孩子成为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这不仅是一条缓解生活压力的有效途径[2],还能够提高老年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帮助老人和儿童建立必须的社交关系,这似乎是一条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生理及心理上的巨大差异所导致的老幼两个年龄段的家庭成员对于住宅区以外的公共区域需求截然相反,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找一个平衡点,变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表1 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照表
图1 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统计表(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目前国内关于隔代养育的相关文献当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这种模式对于老人的心理关怀以及对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影响[4],这类文章占绝大部分.还有一部分是以老幼人群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差别为起点来研究居住区开放空间的改造.本文以居住区交往空间中的休憩逗留空间为切入点,尝试在这一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通常而言隔代抚育也叫隔代抚养,可以笼统地分为老人和儿童.指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长时间陪伴以及抚育子女,而交由祖辈代劳的一种社会现象[5].一方面,基于现实情况,父母双方都有工作要求无暇长时间照顾与教育子女,需要祖辈帮助;另一方面,因为血缘关系祖辈退休后也愿意抚育孙辈,还有“隔代亲”的说法.这种情况下祖孙两代人相比较父母而言有更多的相处时间,但是作为都需要照顾的群体而言,双方的心理特征及生活习惯完全不同,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6].
对于老人来讲,随着年龄增长而可能出现的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变化[5],尤其是记忆力衰退,对活动的反应时间延长,学习力、理解力减弱等情况造成身体方面的弱势,对于儿童的成长阶段来讲正相反.而由此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倦怠感,使得多数老人对于孙辈以抚养为主,重视物质上的满足,教育方式上以纵容为主,极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3].
儿童组对于交往空间的要求是简单的,以儿童的游戏区域空间为例,如果有小孩开始游戏,别的小孩就会受到启发出来参加,这样一小群孩子的队伍会迅速扩大,一个过程便开始[7].儿童游戏的开展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对场地环境的优劣不苛求,也很少受到年龄、认知、时间等条件的约束.只要儿童愿意开展游戏,在居住区的任意场地都可以与小伙伴自由游戏,这体现了同伴的交往行为,是儿童的天性.而相对儿童友好的居民区公共环境,应该以注意到具有良好的视域,以便获得外部环境的信息,通过观察获得感受,而与其他儿童处于同一空间内,观察和与他人交流的机会更多,能产生许多可能性,这都是有价值的[8].
而老年组的活动主要是象棋、晨练、带孩子等,绿地部分或者其他能做下的地方变成了老人的活动场地[9].空间要求功能性较强,其交往场所根据不同活动范围可划分为作息空间、互动空间和健身空间.其中作息空间利用比较充分,互动空间要考虑到植被和建筑物能否被充分利用,比如场地遮蔽、光照条件、舒适的座具等,尤其是座椅的规格和摆放的位置都应当最大程度符合老人的需要,适宜老人开展棋牌活动以及与友人交流的需要.健身空间丰富了老人的晚年生活内容,在大部分居住区都以配套的健身器材区域呈现,但是往往这些器材对于老人的身体条件而言专属度不足,空间局促导致无法为其提供良好、正常的健身运动服务.
老人和儿童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虽然有所差别,但是作为隔代抚育重点的户外活动而言,逗留空间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因为户外活动,是各种活动的数量和待续时间的产物.一是保证有更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二是鼓励每一个人逗留更长的时间.
住宅区的逗留空间集中在“坐”所形成的环境当中,老人在照看儿童的过程中,“坐”的行为是必然发生的,根据相关统计,由于人群活动的高峰时段一般的座椅区域都呈现满员状态,68%的老人都只能自带休憩设施[2],所以导致一般的住宅区座具通常结合廊架或是花坛周围设置座具,主要是作为形式要素的存在,对于具体人的使用上考虑甚少,功能性相对欠缺.还有的座具只考虑到人的视觉内容,通过面向人们的主要活动区域或者是主题景观,为座具上的人提供有意味的内容.
针对隔代抚育的不同年龄阶段对于空间需求的不同,其所需要的逗留空间也相应的不同.将休憩设施置于活动空间边界区域附近,可以称之为以“看护”为主要作用的座具.在居住区内的儿童游乐区附近尤其需要这种类型,即指出成人对儿童的看护,又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可能发生的契机,这种良好的代际接触经验,能够降低老人的消极态度并能建立和谐代际关系[5].在儿童活动时,家长或者老人围坐在四周,方便看管儿童.休憩设施后部种植冬青等低矮的灌木,既可以在空间上分隔活动场地与道路,保证儿童的安全,又能在视线上保持场地与外部的连续性.在部分休憩设施前部利用柔软材料设置有助于低龄儿童学步、爬行的区域,在老人休息闲聊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低龄儿童学步、锻炼.其他一些因素,如阳光和风的方向,也必须加以考虑.儿童和年轻人对于座位的类型很少挑剔,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随地而坐,如坐在地板、大街上、喷泉和花池边上等.而对许多老人而言,座位的舒适与实用性是很重要的,座位既要方便就座,又能舒适地坐上较长的时间[7].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表现特征为冬季寒冷且漫长;春秋两季气候干燥又多风;夏季短暂气候干旱降水量较少[10].本次调研案例小区位于张家口市区北部,紧邻清水河畔.本小区地势平坦,东西方向长约162米,南北方向长约132米.小区建有3栋高层住宅楼,居住户数约为600多户.小区规划布局紧凑,仅有一块宅间逗留空间供小区居民使用.
调研地点:张家口某小区宅间逗留空间
调研时间选取:2020年7月4日—6日,选取行为观察时间共分为六个时间段,从早7点到19点,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间段进行观察.
调研方法:采用行为观察法,现场使用手机拍摄照片,并记录拍摄时间、活动人群数量及活动类型.后期针对所拍摄照片绘制成表格和图纸.
作者通过连续三天对该小区宅间逗留空间活动进行实地行为观察分析,并根据老人及儿童的活动范围,将小区宅间逗留空间划分为四个分区观察点,分别为A区、B区、C区、D区.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老人们比较集中的活动时间段为早上的7:00到9:00、下午的15:00—17:00.老人们通常选择安静的活动类型,例如早上练习太极拳、太极剑、做广播体操(如图2),下午老人们集中站成一个圈状,开展有指挥的大合唱,之后是相互拍打做保健操(如图3).相比较老人而言,儿童活动的时间是在早上的9:00—11:00及下午的17:00—19.儿童的活动呈动态化变化,随机化强、活动类型也相对灵活多变.例如利用小区的景观洞洞墙捉迷藏、在空地上骑平衡车或扭扭车、在树池里面玩土和树叶当做“过家家”等,儿童的活动范围一般是在A区和C区(如图4),D区较少有儿童玩耍,B区则根本没有.由于照看的老人们会随着孩子们活动变化而选择观察区,小区的宅间空地中没有设置固定的休息座椅,也给老人们照看孩子带来了诸多不便,站的照看或是追的照看儿童使得老人们往往会有力不从心之感.该小区仅在宅间的西南侧设有棋盘桌椅作为休息区供居民使用,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一天当中棋盘桌被用来下棋使用的情况很少,反而是作成为老人们照看孩子、聊天休息、摆放个人物品、摘菜的地方.也因此在A区设有的棋盘桌椅作为休息空间的中心,受到老人们的青睐,而与之相邻的区C区和D区由于没有休息座椅设置,老人和儿童较少参与活动.而距离道路最近的B区,因为距离停车位很近,虽设有可以就坐的花池,但处于安全考虑老人和孩子活动频率依旧很低.
图2 老人们练习太极拳(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3 老人们合唱(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4 儿童活动分区图(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作者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在一天中的13:00—15:00时间段内,没有老人及儿童出来活动,一方面受气温和光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老人和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内有午休的固定生活习惯有关.此外,在15:00—17:00这个时间段中,儿童活动人数明显较少,在三天的观察中仅有一名儿童在此时间段内出来玩雨后踩水游戏(如表2).
表2 小区老人及儿童活动时间表
在空间景观营造方面,该小区宅间逗留空间分区不明确,功能单一均质,适合儿童活动的休闲空间很少.A区景观洞墙虽然能满足儿童捉迷藏需求,但是在临近草地的一侧景观墙由于视线的遮挡,老人与儿童相互看不到对方,同样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建议将草地面积缩小,留出1.2米~1.5米的儿童活动空间,同时在草地周围设置休息座椅,方便老人照看儿童.B区、C区、D区健身器活动区利用率较低,不能充分满足老人与儿童的活动需求.建议在健身器周围设置休息座椅,并通过利用围合和高差的设计来控制儿童的活动半径[11],便于老人监护儿童使用.笔者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在夏季阶段,老人与儿童多数集中在下午17点以后外出活动.因此建议将现有使用率很低的B区鹅卵石铺装,改换为塑胶铺地,加大儿童活动区面积,并增设滑梯、沙坑等设施,为儿童创造童趣空间.同时结合场地周围树池,设置便于老人休息与照看儿童的木质休闲椅等.
在绿化配置方面,该小区宅间绿化植物配置缺乏层次和观赏性,灌木选型只有小叶黄杨且缺少乔木性植物作为搭配.建议在休息区周围增加种植部分花灌木做为绿化景观点缀,增加高大乔木为炎炎夏日里活动的老人与儿童带来一丝阴凉.
时代的不断发展,生活与思想观念的变化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的邻里关系,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隔代养育的方式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而居住区公共空间也为其提供了活动与交往的空间.本文通过对隔代抚养需求下的住宅区公共空间中逗留空间的分析,结合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对于逗留空间的叙述,运用行动观察法以具体小区为实例提出自己的改进策略.从而满足儿童与老人安全性和功能性要求.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数据太少,以个案的形式叙述本文研究的问题来讲不全面,且张家口地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更类似于寒地城市的气候特点[12],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文的判断,在今后的其他研究中希望能够有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