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团委
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很喜欢
姚楚,1998年2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曾任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支部团支书,现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
志愿服务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在本科阶段,姚楚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志愿服务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曾连续两年担任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志愿者,任留学生HSK6级中文辅导班老师,连续两年参加吉林市江密峰南沙村扶貧慰问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吉林市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时,姚楚与母亲刘闯丽主动报名担任社区防疫志愿者。2021年9月,刘闯丽家庭获得吉林省“最美家庭”称号。
这一次,姚楚主动要求参加支教活动,正是为了志愿精神的再发扬。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罗子沟镇,坐落在长白山脉北端的山间盆地。这里群山环绕,夜晚能听到窗外猫头鹰的叫声,生活条件艰苦。
2020年8月,姚楚与同行的5位志愿者一同背起行囊,在罗子沟镇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在一年的时光里,她始终践行着“用青春和汗水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用真诚和友爱为孩子们带去欢笑和希望”的支教初心。姚楚在服务单位罗子沟镇中心小学校任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老师,负责六年级两个班(共计32人)的课程,此外她还担任罗子沟镇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合唱组指导教师、“红领巾广播站”辅导老师,协助大队辅导员完成少先队日常工作等。
支教的工作既平凡又不凡,“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更像一束光,照进了志愿者姚楚的心里,也跟随着她的脚步,照进了群山深处。
姚楚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出发前,姚楚做足了准备:她积极参加网络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课程,主动与支教工作的志愿者们交流,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总体教育环境等,力求迅速完成角色的转变。但对于从未上过讲台的大学生来说,要胜任老师的角色,也非易事。
姚楚同孩子们在一起
在上第一节课之前,她和伙伴们互相试讲,反复推敲课堂环节是否恰当。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法律就在身边》,她以身边小事举例,从“如果在超市买到了过期的食品怎么办”引入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学习,从“上课迟到算是违法行为吗”引申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上课之前,她想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也担心学生会不会喜欢她的课堂……可当她走上讲台、拿起粉笔,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目光,心中便只有一个想法:“我要把我曾看过的风景都告诉他们,把我听过的故事都讲给他们。”
尽管做足了思想准备,可面对同学们第一次考试平均分67分的成绩,心里还是有很大的落差,但她没有退却,而是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向同事们请教,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结业考试中有近二十名学生获得满分。
支教期间,姚楚作为思政教师,结合本科所学法学专业,向学生们弘扬宪法精神,宣传《民法典》,培育树立法治观念。在授课过程中,姚楚发现,学生对案例非常感兴趣,为此,她结合课本知识点,准备了大量司法案例,在课上和学生分享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每到案例分享环节,即使是上课从不发言的同学也会积极参与讨论。同时,她从地方情况和学生学情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和时政新闻,深入浅出,秉持教书与育人并重的原则,在传递知识点的同时,传递正确价值观。
“老师,我最远去过汪清。”一次课堂提问中,一位同学的回答让她感触颇深。她深知,需要她带进大山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外面世界的窗。因此,除了书本内容之外,她尽量寻找一些视频、图片介绍给学生,同时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为孩子们埋下梦想的种子,鼓励学生为了明天一起努力奋斗。
除担任道德与法治老师外,她还结合自身文艺特长,担任乡村少年宫合唱老师。她带领孩子们学习简单的合唱歌曲,如《送别》《可可西里》《在灿烂的阳光下》等,排练阿卡贝拉歌曲,寓教于乐,进行美育教育。
姚楚在课上与学生们是师生关系,在课下更是“知心姐姐”。班里有一位不爱发言的学生,上课也时常低着头,她便利用课间时间与这位同学单独交流,渐渐地,该生也向姚楚敞开了心扉。“支教并非单向输出,而是相互走近和靠拢的过程。”一次班主任公出,她作为配班老师完成相应代课、看班的工作。那一天,孩子们用纸折了“心”“小盒子”“纸鹤”送给她,这是她最幸福的回忆,“温暖都是相互给予的”。
助力更多的孩子成长,点燃更多的人生希望,把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是姚楚支教生涯的感悟,也是她带给大山里的孩子最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