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茜 欧阳小影
【摘要】随着“非遗”进校园的观念普及,在更高层次的非遗保护传承需求下,对基础条件更好的高校学生群体做好非遗人才培养,有益于非遗文化自觉与文化主体性的形成。徐州工程学院“非遗”通识选修课——苏北民间美术课程与徐州剪纸课程的长期开设,分别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学生展开“非遗”民间美术项目教学探索,从非物质文化观念、非遗审美教育、非遗技能体验及拓展创新等多方面提升“非遗”进校园的水平与质量,为苏北民间美术在高校的活态立体传承积累了实践经验。
【关键词】苏北民间美术;通识选修课;活态立体教学;传承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1-193-03
【本文著录格式】马茜,欧阳小影.苏北民间美术在高校的活态立体传承探索——基于徐州工程学院的“非遗”通识选修课教学实践[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1):193-195.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苏北民间美术及其传承人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7YSB006)。
引言
随着“非遗”观念的日益普及,非遗项目逐渐被引入大学校园,利用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优势条件,进一步推进传承与保护。
涵盖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和盐城5个城市的苏北地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有30个,传统美术类项目7项,其中,徐州剪纸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目前苏北唯一的世界级“非遗”项目。2009—2011年,笔者申报完成徐州工程学院人文社科专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资源整合研究——以徐州剪纸为例》;2012年6月,徐州工程学院教务处与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启动“非遗”课程建设立项申报工作,笔者主持的徐州剪纸课程获批立项,并于2012年9月开始进行教学持续至今;2016年,学校组织建设通识选修课,苏北民间美术正式进入全校通识选修课程库,开启了新的传承使命。
一、苏北非遗民间美术类通识选修课缘起
(一)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方式单一、传承人匮乏局面
非遗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时代和环境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工业的冲击,许多非遗项目逐渐被市场淘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追求的是非遗的整体性、原真性和可持续性的沿袭存在。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使这种良好的愿望面临重重困难。农村是广大民间艺术传承人的集聚地,相对城市而言,农村信息相对闭塞,民间艺术传承人缺乏有效的手段将自己的艺术作品让更多人群了解。
苏北非遗传统美术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徐州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就有徐州剪纸、徐州香包、彩扎.邳州纸塑狮子头和丰县糖人贡,此外,还有盐城东台发绣、连云港东海水晶雕刻、盐城大丰瓷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人是完成这些项目使命的重要文化因子,作为精湛技艺的掌握者以及传统文化的传递者,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然而,生活在农村且主要依赖小农经济为主要收入的传承人目前大多生活窘困,在传承过程中难以负担物质消耗,在趋利主义盛行的环境下逐渐被边缘化。在这种经济与自尊的双重压迫下,许多传承人的心态发生改变,年龄偏大、经济条件弱的传承人无力继续工作,年轻人的远离也使得非遗传承面临着“人亡技绝”的危机。如1940年出生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徐州剪纸传承人王桂英,1937年出生的邳州年画、喜床画省级传承人沙敬硕,1945年出生的丰县吹糖人省级传承人侯敬爱、1954年出生的鼓楼花灯省级传承人风筝市级传承人曹开君等,若干年来一直面对着无人可以系统、持续传承的问题。
(二)田野调查专业人员不足、亟待高层次人才参与
江苏省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产业非常重视,在“十三五”文化规划中,强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苏北各市政府、宣传、文化等相关部门及部分高校也将非遗调研保护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对民间美术做了很多基础田野调查工作。以徐州市为例,《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览》“全市共普查收集会议线索47000多条,调查项目4300多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项目1888个。”邳州市2009年收集成册的普查资料显示,经汇总建档建立以村为单位的非遗档案468卷,加上非遗中心收集的资料档案,总计500余卷。这些成果以全面性为根本,尽力保证原汁原味采录,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重点挖掘。目前,陆续可见区域性非遗概览出版,但整体来看,普查工作还不够深入,调查尚处在基础层面,进程缓慢,且呈散点式状态。
非遗普查工作专业性较强,不仅要全面掌握普查手册各项专业知识和内容,还要对当地的历史、经济和人文状况等有全面了解。普查组通常是由乡镇宣传委员、文化站长负责,村支书、村主任和文化站工作人员及部分老藝人担任普查工作信息员,由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了解普查方法和各项调查表格的填写。普查信息员的主要力量大都是熟悉乡镇情况、长期在第一线的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如果业务不熟练、理解不透彻,有时面对具体困难无法很好地解决,只能采集到一些面上的线索和信息,如此一来某些项目的历史沿革、流布区域和传承现状等重要要素就难以掌握。由此可见,促成建好一支过硬的普查工作队伍,亟待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在校大学生普遍文化水平及理解能力较强,具备查阅资料、整合资源等优势,通过非遗观念的培养,课程的延伸培训和在田野调查工作中不断锻炼,将会对非遗的挖掘整理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苏北民间美术类通识选修课课程设计
高校的教学特点是计划性很强,尤其是通识选修课,面对全校各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一门新课程需要从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就业需求等多方面进行论证实施,满足学生的需求。《苏北民间美术》的开设目标是让学生不仅熟练掌握某一个具体的非遗项目,同时具备非遗的整体发展观念,密切关注非遗的抢救与保护,成为具有非遗研究领域大视野的人才。故此,《徐州剪纸》和《苏北民间美术》的课程设置将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一)课程的理论部分
非遗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人是传承的关键,而现实情况是传承人的受教育情况相对较低,主要方式为口承心传,懂“术”不懂“教”。徐州工程学院是苏北非遗集中地所在高校,部分教师长期参与非遗传承的互动和交流学习,克服了懂“艺”不懂“术”的困难,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师资力量与非遗教学团队。
《苏北民间美术》通选课为期16 周,共计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4学时,实践环节18学时。课程内容具体分为“苏北民间美术概述”“苏北民间美术的社会土壤”“苏北民间美术的造型和色彩特征”“苏北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四个模块。前三个模块共计6课时,为纯理论模块,教学更侧重于理论上的系统性,开展全面持续的非遗教育,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非遗理念与知识储备,使学生了解苏北地域民间美术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形态,熟悉苏北民间美术的风格特征、民俗社会生活中蕴含的审美情感与美学品质,对苏北民俗社会生活之中,生命与繁衍意识对民间美术主题确立产生的影响和地域特色如人生礼仪、节日风俗、衣食住行、信仰禁忌的民间美术形态以及造型规律和色彩特征有一个切实的认识。共计24课时的 “苏北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模块,则带领学生具体走近苏北民间美术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多媒体教学,了解苏北民间美术艺术形式与制作方法、传承人与传承现状,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对家乡所在地的非遗项目进行田野调查,具体掌握一至两种民间美术形式的制作工艺。
《徐州剪纸》通选课32课时的分配,则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其中理论教学12学时,实践环节20学时,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目标进行教学,理论方面以介绍徐州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分类及分布地域和代表性传承人与作品为主,剖析徐州剪纸的文化内涵、地域特色和视觉特征,以专题的形式,循序渐进教导学生理解剪纸与传统民俗的关系,培育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基本的查阅国内外文献的能力;能够主动积极利用各种方法和技能获取各种所需信息;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从传承、保护角度分析徐州剪纸相关问题;具备基本的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课程的实践部分
徐州剪纸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也是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因此,在徐州剪纸通选课实践部分,将徐州市及县区不同风格的剪纸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做了专题式介绍和实训学习,并多次邀请居住在徐州市区的市级剪纸传承人前来与专任教师共同授课,共同带领学生学习剪纸的基本技法,了解其创作心得,欣赏其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作品,形成活态化的多元化教学格局。“艺”与“术”相互补充、相互交流式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因为课程跨度为数月,每逢小长假等特殊节令来临前,教师将非遗田野调查项目纳入拓展作业范围,让学生们利用假期主动对本地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现场观摩传承人的手艺。
苏北民间美术通识选修课的实践部分则更为丰富。根据徐州市、江苏省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情况,按其各自的工艺属性进行了分类与学时分配,将其分为纸艺(邳州农民画、徐州剪纸、邳州花鸟字)8学时,布艺(布玩具、刺绣、香包、儿童鞋帽)6学时,木艺(木玩具、木版年画、邳州喜床画)2学时,编织技艺(麦秆剪贴、草编、柳编技艺)2学时,材料技艺(民间花灯、皮影、风筝制作、锻铜、蓝印花布印染、沛县织锦)2学时,雕塑(邳州纸塑狮子头、糖塑、泥塑、面塑)2学时,雕刻(木雕、石雕、云渡桃雕、连云港水晶雕刻、贝雕、玉雕、瓷刻等)2学时。考虑到木艺、雕塑类、雕刻类、编织技艺、材料技艺和布艺类需要较高的相关专业能力,从纸艺、布艺中选择 “徐州剪纸”“徐州香包”为课程实践项目。徐州剪纸的教学已相对成熟,徐州香包地域特征明显,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购买王秀英老人的“真棒”香包之后,更是名闻全国。另外,剪纸和香包展示场所在徐州市区相对较多,利于学生调研。
三、苏北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效果与延展
(一)非物质文化观念逐渐养成
苏北民间美术两门通选课程的设立从2012年延续至今,已经完成30多期授课,教学相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非遗的部分项目面临当代社会的新语境,如何延续、顺应社会发展,进行“活态传承”,是进行非遗保护的本质问题。培育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观念,有助于他们理解传统非遗依托的文化环境与当代社会的碰撞,解决如何传承的问题。非遗的最重要特征并不在于其外在的形态,而是蕴藏在群体生活中的共同记忆、精神传统和审美观念,这种内在的包容、记忆和情感才是推动和维系非遗文化发展传承的根基。所以,非遗通识选修课用泛化的非遗视野对苏北民间美术进行了观念普及,让非遗文化能够在大学这块园地占据一席之地。
(二)非遗审美和技能体验丰富校园生活与各项赛事
在苏北民间美术两门通选课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们对各类项目进行分析与挖掘,研究探讨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来源及特征,以现代的心灵感知民间文化的审美内涵和情感记忆,在发现的基础上,达成传承、创新与分享的统一。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意思维,重新诠释传统审美,进行现代传播与表达。2017年,由徐州剪纸及苏北民间美术通识选修课衍生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遗而不忘,传有所承”——基于邳州非遗传承人保护视角下“非遗+”体系构建的探究》,获得第十五届江苏省大学生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的好成绩。这是非遗观念生根发芽的美好硕果,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深入乡镇进行调研,把握住非遗在民间社会群体中口传心承传承下来的 “活态性”,从保护民间审美文化的生命力,构思赋予其现代社会空间中新的生长可能性,在现代与过去不同的文化间实现认同,进行文化分享。与此同时,学生社团有计划地开展非遗活动,“汉风彭韵”民间文化知识节、“弘扬民间文化,携手社区保护非遗文化”“走进非遗,感悟文化”等非遗专题活动和“剪出精彩”“非遗保护公益广告大赛”等赛事在校内外蓬勃开展,和传承人密切合作,定期访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的毕业论文逐渐增加。艺术学院的选修学生则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尝试将非遗工艺与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进行文创设计,对非遗技艺进一步学习和提升,让非遗工艺品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使大众对非遗不再有隔世的陌生感。
四、结语
苏北民间美术非遗通识选修课,统筹设计与规划课程内容,至今已持续10年20个学期向全校开放课程。教师作为研究者与传播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予以梳理和转化,加以阐释讲授给学生,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实现了对苏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唤,使得学生能够在诸如剪纸、香包、木版年画、农民画等传统非遗的内部知识深入学习,构建非遗认同,从而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学生实现了对非遗观念的确立、对技术技能的积累、对非遗审美内涵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互长的活态立体传承教学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朱世平.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和技艺作品集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
[2]张娜,季中扬.观念教育:“非遗”进高校的路径选择——基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21(2).
[3]李录成.非遗视域下地方高校传承人培养模式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21(8).
[4]夏寸草.“非遗进课堂”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思考——以上海市金山农民画为例[J].装饰,2016(9).
[5]张卓,刘汶萱.高等院校与传承人协同参与下的非遗传承实践与反思——以陜西师范大学“研培计划”第五期普及培训班(泥塑)为例[J].艺术教育,2021(6).
作者简介:马茜(1969-),女,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与非遗研究;欧阳小影(1974-),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