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元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是以四则计算为中心,而应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将发展学生的思维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呢?怎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保证落实发展学生的教学目标呢?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教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是以一定的认识论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指导,借鉴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即在教学全过程中,沿着从生动的直观到客观的概念,又从抽象的概念到具体的实践。从而引导学生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正确认识路线去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为此,我十分注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环节,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设疑引思,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思源于疑。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儿童心理特征,采用多种形式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一是再现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知识的启蒙上设疑引思;而是呈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生长点,在知识的扩展上设疑引思;三是提供数形结合的图像,在寻求知识上设疑引思。设疑引思是用知识本身强大的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思维,又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一直知识中介,在教学伊始设置疑问、激发思维,穿凿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前提。
二、导思解疑,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过河,必须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设置了思考的问题,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教学第二阶段,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能听能看的,尽量让学生听到、看到,调动学生的听、看、触等一切感官,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去解决疑问,学会思考。思维必须借助材料,我在引导学生思维的时候,尽可能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一是在概念教学中,提供揭露事物本质属性的材料。而是在计算教学中,提供解释计算规律的材料。三是在应用题教学中,提供揭示数量的材料。四是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提供揭示形体特征的材料。导思解疑教学阶段,仍然是以知识为中介,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提供生动直观的感知材料,建立表象,引导学生思维,通关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形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拓思生疑,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知識,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组织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既集中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后一阶段,又分散在整个教学之中。从简单应用到复杂应用发展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直至产生新的疑问,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我常采用的方法是:一、在基础练习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即紧跟在当堂教学新知识之后,教什么练什么,内容和形式都和教学例题类似。其作用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二、在综合练习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综合练习跟在基础练习之后,将当堂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或出正误的练习,要求学生判断出正误,并说出产生正误的原因。其作用是进行新旧知识的辨析对比,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防止产生“泛化现象”,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联系是在金星里基础练习、综合练习之后,在学生已有知识的整体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四、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在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思维的前提下,首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大胆的猜想,大胆的探索,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教学《口算退位减法》时,引导学生面对“23-8”积极思考计算的方法。可以是把23分成10和13,从13中减去8后,再与10相加得15;也可以把23分成13和10,从10中减去8后再与13相加得15;还可以把23分成20和3,3减8差5,再从20中减去5得15;或者20减8后,再与3相加得15.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些计算方法中选优,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既有一般的方法,又能针对不同的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都突出了一个重点,即“退一当十”。可见拓思生疑,能训练学生思维的良好品质。
综上所述,这种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过程,形成了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它通过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疑引思,便于学生将新知识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它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导思解疑,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它通过形成梯度的层层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纵连成串、横联成片的网络。改变了一般教学中的一个知识一个知识单独教给学生,造成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的现象,创造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极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