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偏远地区农村瑶族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性

2021-02-08 03:39邓冬云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偏远地区习性瑶族

邓冬云

一个时期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现在,中国已可以向世界宣布,在中国的大地,已消除了绝对贫困。然而,这只是脱贫路上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要巩固脱贫成果,消除绝对贫困更难。这是因为,偏远地区的农村还存在贫穷代际传递现象。我认为,国家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要积极培养偏远地区农村瑶族学生良好生活习性,这样才有助于消除偏远地区农村贫穷代际传递,有助于国家乡村振兴计划实现。现就如何培养偏远地区农村瑶族学生良好生活习性,浅谈自己几点看法。

一、偏远地区农村瑶族学生不良生活习性的形成

1.所处客观环境所致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偏远地区农村公路不通,绝大多数瑶族群众居住在山旮旯里,几乎与外世隔绝,信息闭塞,现代文明没法在此生根发芽。成年人多数为文盲,身上具备一切生活陋习皆有可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在其后代学生身上找到良好生活习性很难。如我所在的凤平村小学,80%的学生父母都是瑶族同胞,他们住在山弄场甚至山顶,早期交通闭塞,没法上学,变成文盲,没有任何技能,外出务工意愿不强。大多数人在家以种养为主,农闲时间太多。早晚酗酒成多许多学生父母除之不去的陋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面对的都是一群早晚酗酒父母或叔叔伯伯。他自己一天也是过得昏昏浩浩。性子野,不服管教,有时在上课时都逃学下河摸鱼。反正做事就是那么随心所欲,成了老师最头疼的孩子。

2.家庭环境所致

家庭因素是影响偏远地区农村瑶族学生行为习惯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让边远地区农村瑶族学生成为问题学生。一是父母文化不高,家庭教育方法单一,总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不顾子女的兴趣爱好,只要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动辄开口大骂,甚至拳脚棍棒相加。二是家长过度溺爱孩子。三是隔代教育让学生缺乏自理能力。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容易思想僵化,胆小怕事。

3.社会环境所致

现在,社会在急剧变化,边远偏远地区农村也受到冲击,乡镇街道上的“两室一吧”也不少,因经不起诱惑,让许多缺乏父母管教的学生沉迷于此。从而不思学习,逃课旷课。由于需要钱来上网,网隐来时,使一些无经济来源的学生铤而走险,干出敲诈勒索等违法乱纪的事。

4.个人主观原因导致

边远偏远地区农村瑶族学生视野狭窄,上学前普通话不会,导致上学后语言沟通不畅,出生害羞、怕生的不良习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培养偏远地区农村瑶族学生良好生活习性的对策

1.改善人居环境

经过5年的脱贫攻坚,偏远农村瑶族地区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已通路、通水、通电。贫困户的房屋也变成了稳固住房。但是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还有不小差距。比如,通往屯里的道路是硬化了,但是通往户的道路依然泥泞难走;看着群众房屋外观是稳固了,但到屋里看,厨房厕所都没有,群众粮食杂物都堆放一起。人畜也没分离,到家臭气熏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培养偏远地区农村瑶族学生良好生活习性很难,因此,我们要在“十四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广泛汇聚各方力量,不断激活偏远农村瑶族地区内生动力,有计划地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全力改善人居环境,一是要从调动群众自身的积极性入手,从群众自己动手能干、易实施、易见效的环境卫生问题入手,有计划地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坚持少花钱办大事、办好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二是要因村因屯制宜,精准施策,继续持续推进改厕改厨工作,深化环境整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率先垂范,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房前屋后卫生打扫等环境整治行动中来,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四是要加强宣传,把环境综合整治融入村规民约,让讲文明、讲卫生的生活观念成为群众的日常习惯。五是要把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活力,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不断地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少瑶族学生切身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氛围,切实改正不良生活习性。

2.家校互动,共同营造有利于改善瑶族学生不良生活习性的良好氛围

边远地区农村瑶族学生不良生活习性太多,家校互动就显得十分必要。一是班主任要负起责任,掌握班上每个学生的习性,有空就跟家长沟通。建立家校家长群,及时在群里展现在校学生的点点滴滴,时时用温馨委婉的语言点出一些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性,引起家长的重视。家长则要做到不护短,老师对自己孩子提出的委婉批评,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做到不打不骂,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去教育孩子。必要时加老师微信私聊,一起找出改正学生不良生活习性的办法。二是老师积极家访,对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爷爷奶奶,老师要对其灌输现代教育思想,促膝谈心,转变爷爷奶奶陈旧的教育观念。普及学前普通话教育,让边远地区农村瑶族学生尽快适应学校教学环境。从而使边远地区农村瑶族学生不良生活习性得到及時纠证。

3.扫除“六害”,营造培养边远地区农村瑶族学生良好生活习性的社会环境

县乡一级政法、文化部门要主动作为,坚决不让学生进出存在于乡镇街道和村屯的“两室一吧”,让学生远离“六害”。团委、妇联要经常在村镇人员密集的地方组织志愿者活动,教育学生远离“两室一吧”。使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培养边远地区农村瑶族学生良好生活习性的社会环境。

4.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引导边远地区瑶族学生自行改正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性。

边远地区农村瑶族学生多的学校,因生源素质低,老师虽付出大量心血,但仍然会教学质量上不去,这就要求老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把每一个有不良生活习性的瑶族学生都看成可造之材,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与学生交朋友,消除学生胆小怕事、害羞的心理,让他们积极融入到学校、班级中,向好的学生看齐,切实改掉自己不良生活习性。

猜你喜欢
偏远地区习性瑶族
新时期偏远地区乡村干部履职状况研究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埋松果
瑶族民歌进校园初探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考虑偏远地区211大学比较好”
可怕的习性
我可爱的职业病
当猫邂逅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