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古镇“非遗进校园”美育课程实施现状与困境分析

2021-02-07 03:54:39徐耘春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进校园古镇文化遗产

1.江南水乡古镇“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明交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长三角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有着丰富的江南水乡古镇资源,每一个古镇都有体现当地特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传承好江南水乡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创新江南文脉、推动江南文化乃至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加强重点文物、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江南水乡古镇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古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为江南地区塑造了人文地理意义上的整体形象,也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历史认同的基础。

2.开展“非遗进校园”美育课程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需要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要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1]同年,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也指出,应当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在艺术课程方面,以优秀艺术作品以及特色技艺作为主要载体,用以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提升文化艺术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

在长三角地区江南水乡古镇巨大的“非遗”文化财富中,蕴藏着可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智慧。通过学校美术课程,开展融入“非遗”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当代儿童与青少年了解长三角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家国情怀,逐步树立保护、继承“非遗”文化并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志向,赓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进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法,分别对上海、浙江、江苏三个省市的16个水乡古镇、29所中小学和8个“非遗”工作坊进行考察;选取了江浙沪地区美术教研员、全国美术教育权威专家、高校教师、基础教育领域专家、古镇的“非遗”传承人以及江浙沪地区美术教师作为对象进行访谈,共计22人;问卷调研了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共286名中小学教师与1620名学生;同时还对义务教育阶段5个版本的美术教科书(1至18册)1834课中的105课“非遗”主题课例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对2018年以来江浙沪三个省市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宣传部门以及地方电视台联合拍摄制作的42节上海的“海派‘非遗’”空中美术课程、5节杭州中小学名师“非遗”美术课程以及10节江苏“非遗”名家微课程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

调研的内容包括:中小学“非遗”美术课程的进展、实施现状与改进措施,学生对“非遗古镇”的学习情况、认知度、意愿度以及相关“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期望度,江浙沪地区对于古镇“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的现状以及对于古镇“非遗”文化进校园途径与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师对江南水乡古镇“非遗”课程的期待度及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对结果的多重分析显示,江浙沪地区的学校教师对古镇“非遗”课程的重视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江苏地区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当地古镇“非遗”课程的重视程度高于上海和浙江两地,当地学校会组织更多与古镇“非遗”相关的活动;不同年级的教师对古镇“非遗”的认知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深入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小学低年级阶段(一至三年级)的老师更愿意开发关于古镇“非遗”的课程。

2.教師对开展江南水乡古镇“非遗”课程兴趣高

师资力量是“非遗”教育的核心,江浙沪三地的教师对古镇“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展持支持态度,部分教师已经尝试开展“非遗”美育资源特色课程,并尝试挖掘古镇中的“非遗”资源,以便将课程办得有特色,更有极个别教师自主设计教材,将国本课程校本化。

根据当前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中小学教师希望高等师范院校在未来培养教师、实现古镇“非遗”课程开发时,可以在美术史、美术教育等学科中加大对传统文化开发和利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让美育体系为实现古镇“非遗”文化进校园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3.中小学生对江南水乡古镇“非遗”有进一步了解的意愿

不同地域、性别、年级的学生意愿水平存在差异,但总体呈积极性趋向。从地域来看,江苏省中小学生学习古镇“非遗”的热情最高,上海中小学生学习热情最低;从性别因素来看,大部分地区女生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从年级因素来看,小学高年级学习“非遗”文化意愿远高于小学低年级与初中学段。

项目组发现江浙沪三地中小学学生对学习当地古镇“非遗”的意愿水平分布情况呈中间多、两端少的特征(表1),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对学习当地古镇“非遗”存在一定的热情,愿意积极投入到当地古镇“非遗”文化学习之中。

通过进一步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江浙沪三地的意愿水平平均值。江苏省的中小学生对学习“非遗”文化的热情最为热切,达到了4.36(0—5分),略高于上海、浙江两地的意愿水平平均值(3.98与4.29);上海市中小学生对学习古镇“非遗”文化意愿水平略低于平均值,但仍维持较高的水平。由此可见不同省市的中小学生对学习“非遗”文化都具有较高的热情(表2)。

从地域角度出发,方差分析显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总体依旧呈积极性趋向。从年级角度出发,中小学生对学习当地古镇“非遗”意愿在年级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高年级学段对古镇“非遗”文化学习意愿最为强烈,远高于小学低年级与初中学段,而初中学生段学生的学习意愿低于小学低年级、高年级这两个学段。

通过调研,项目团队发现了目前国家与政府相关政策对“非遗进校园”的支持力度大,在校园中已经达到一定的普及效果。不过在计划实施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育部“非遗进校园”工作在开展中从美育角度传承与推广古镇“非遗”的路径多样性不足

首先,政策与实际落实仍有差距,导致对外推广路径不足。仅仅靠一两次的教育活动并不能让中小学生真正了解到地方“非遗”的特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还存在监管不到位、在下属学校的考核和监管上存在困难、宣传力度不够大等问题。因此在长三角地区古镇“非遗”的传承中,社会参与程度低,没有“走出去”与社会资源进行对接的策略,开展活动并未形成长久突出的效果,全民“非遗”保护意识并未形成。

其次,“非遗进校园”美育路径较为单一,导致“非遗”文化的传承缺乏深度。调查研究显示,84.6%的学校在“非遗进校园”的美育路径上选择以单一线下课程为主,只有15.4%的学校会采取“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线上、线下课程”、“校园‘非遗’艺术节”等多样的方式向学生推广与普及当地的“非遗”知识,大多数学校在美术课堂中仅仅只是简单地请“非遗”传承人来做几次活动或者上几节手工课,课程安排系统性、深入性不够。因此导致学生并未真正认同“非遗”的文化价值,对“非遗”的传承不关心,文化传承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性逐渐减弱,致使“非遗”的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最后,“非遗”美育课程与教材的顶层设计亟需完善。目前,部分学校将“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当成是学校对外宣传的招牌,通过一学期一两次的特色美术课程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却并未将“非遗”传承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活动纳入课程教学体系,课程缺乏系统化的设计,学生难以从中掌握“非遗”知识与技能。国家提出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但目前教育部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并没有从顶层设计上对教材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各学校研发和编写的“非遗”美术校本学材呈现知识内容有广度、缺深度,课程结构零星、散状化。因此,构建完整的古镇“非遗”美术课程体系,从顶层设计上解决“非遗进校园”实施过程中课程不系统、不深入、少方法、缺创新等问题就很明显。

2.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美术课程对于传统文化关注度高,但古镇“非遗”类美术课程数量少,课程体系与配套教材缺乏

2021年初,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应当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在艺术课程方面以优秀艺术作品以及特色技艺作为主要载体,用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提升文化艺术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4]近年来,传统文化课程受关注度高,但是地方“非遗”美术课程在内容质量、深度、创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具体如下:

第一,在长三角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科书中,地方“非遗”课例数量少,内容缺乏逻辑,方法以单一知识技能为主,无法体现守正创新、五育融合的理念。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现行人美版、人教版、江苏版、浙美术版、上海教育版5个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科书总计1834个课例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共有105个课例,其中与江南水乡古镇“非遺”有关的有13个课例,仅占总课例数的0.7%。进一步研究发现,现行教科书中的13个长三角地区古镇“非遗”课例在类型、学习领域、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图例地域、相关“非遗”呈现方式、评价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内容上,课程之间缺乏联系,知识难度不能呈现螺旋形梯度上升,课例中的学习方法以单一知识技能为主,缺乏实地探究、比较分析、多元欣赏等方法,也没有将最新的数字媒体、文创等新时代的内容引入课程中,无法体现守正创新、“互联网+”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而单一的技能学习也无法彰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于一体的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价值观。

第二,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生对传统“非遗”类美术课程有较为强烈的需求,但现有课程不能满足其需求。经过对1584名学生调研后发现,学生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低于26%,学生很难有机会去欣赏制作过程和参与体验,导致学生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系困难,尤其是中小学生,对“非遗”更为陌生和疏离。调研中还发现小学生对传统“非遗”类课程的期待度高, 60.4%的学生表示非常期待传统“非遗”类课程。因此如何将活动形式变得更为丰富、与现代生活相连接,如何让青少年产生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这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第三,中小学美术教师受学习背景与自身知识能力所限,难以有效研发与开展高质量的江南水乡古镇“非遗”美育课程。在接受调查的22位江浙沪地区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对古镇“非遗”类课程的期待值较高(14人),但仅有3位教师能说出2种以上江南水乡古镇中具体的某一类“非遗”项目,可见中小学美术教师对古镇“非遗”的认知非常缺乏。同时在授课内容与形式上,美术教师多以单课的方式开展,以大单元形式的深入学习类课程很少,也没有配套性的完整教材,再加之学校投入资源不足,导致授课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程需求,因此课程有效性迫切需要加强。

3.“空中课堂”中的“非遗”主题课程对象针对性不明确,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学习方法缺乏互动

首先,江浙滬三地课程地域性非遗特色不明显,在内容上重复较多。“剪纸”“面塑”“盘扣”类课程每个省市都有,虽然上海的“空中课堂”强调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课程主题,但三个省市的“非遗”空中课程地域特点不明显,对本地区的特色“非遗”介绍不够深入,更没有涉及任何一项古镇“非遗”的内容。

其次,课程结构缺乏体系,教学对象不明确,没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学情上的差异设计更有针对性、梯度式难度要求的课程内容。一方面,课程中没有明确具体的教学对象,课程内容没有基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知识理解、技能表现、动手能力的差异化,设计具有梯度式内容难度的课程。另一方面,课程缺乏完整的结构体系,较为笼统地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非遗’文化”等为主题,遴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门类进行介绍,但是课程之间缺乏联系,也并没有说明“非遗”入选进课程的标准,课与课之间重复性较多。

再者,课例内容与形式以知识与技能教授为主,课程在环节设计上较为简单,类似于“非遗”普及性讲座,而非真实课堂授课。课程环节设置不清晰,课时较短,学习活动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缺乏有效的课程评价,难以检验课程学习成效。

最后,系列课程在拍摄上基于专家与传承人视角,在镜头语言、剧本台词、拍摄手法方面缺乏时代特色,较难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在创作理念上,没有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一重要指示,更多是对“非遗”的静态传承,没有形成和守正创新动态传承与教育推广的理念。

基于以上的调研结果,本研究提出课程实施建议如下:

第一,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及未来教师对长三角地区古镇“非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同时提升教师对于当地古镇“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教研团队,给予更多的时间开发相应课程。

第二,美术课例结构上坚持以长三角地区古镇“非遗”数量、难度在教科书中螺旋式上升的形式,线下课程以“大概念”单元式课程的形式呈现,学习方法以项目学习为主导,课程的学习方法应采取形式更为灵活的方式开展,并设置评价方式。在线课程以知识点微视频形式呈现,基于守正创新的理念,运用年轻一代乐于接受的教学语言,搭建互动的“非遗”学习在线平台,引入精品在线课程与全网相关资源,尽可能做到在线课程的趣味性、互动性、生活性与多元性。

第三,学校投入师资力量,促进“非遗”传承人在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面的拓展。大力培养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与优秀美术教师,借助现代媒体技术与各类新型传播推广平台,积极推动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和创造性转化,使得更多青少年能够热爱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前期调研与后期课程教学实践,本研究致力于创新、丰富并发展与“非遗”相关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与育人模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社会整体“非遗”保护意识、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江南古镇“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赋能。

注释: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0L].(2021-8-12).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EB/0L].2021-01-19.

[3]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本科生陈沁语、庄晶易共同参与本部分调研数据的测算与统计.

[4]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EB/0L].2021-01-19.

*本文为2022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美育视域下‘社会+高师教育+基础教育’一体化的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2022383)与2021年度上海市级高校重点课程“美术论文写作”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耘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博士、讲师、基础美术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进校园古镇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古镇之旅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0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6
优秀剧目进校园
古镇——镇远古镇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3:56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