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莹
我走过古风荡漾的腾冲小城,几乎被碧绿莹莹的翡翠包裹了,似乎到处都是玉石的传说,也时常会在喧闹的街市看到充满幻想的老料,我想这不应该是这座古城的精神吧?
果然,在城中一面山坡下,我看到一个“国殇墓地”的门额。显然,这是为纪念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兴建的。然而,走进这个被影视渲染得慷慨而夸张的故事,一组组震撼人心的雕塑,默默竖立在漫漫绿地之上,震慑得人不能自己了。
有一雕塑刻划了一位铮铮老者面对国难时,怒目圆瞪,绝食而终,令人感慨不已;有一雕塑表现了一位支前妇女,宁肯饿毙,不食军粮,令人心酸不已;有一雕塑反映的是远征军的小战士,宽大的衣裤,无邪的笑脸,令人忘怀不已;有一雕塑是中美两位将军气定神闲,运筹帷幄,指挥远征,令人敬仰不已。然而,我在一位面容刚毅的老者雕像前停住了脚步,这位老人身穿对襟长衫,右臂前展,气势凛然。旁边注释告诉我,这尊雕塑是一位县太爷的形象。我多少有点诧异:张问德,清末秀才,腾冲县长,面对劝降,果敢复函,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必须坦言,我对老人家无有所闻,复函之说更是不得而知。
然而,我随后在“滇西抗战纪念馆”里,不但窥见了当年中国远征军鏖战的悲壮,还见到了张问德回复侵华日军田岛的信函。一名官吏能因几行文字流芳后世,背后一定存在感天动地的事迹。我不由地上前阅览,读着读着,血液便沸腾了,浑身细胞像注入了澎湃的激情,不由地为中国有这样的县长而击掌称许。这些年江湖上提及仕人,时常会引起令人捧腹或唏嘘的感叹,而这个堪称伟大的形象却是令人久久感怀的。
那是一九四三年,张先生本已回归田园,又受命于腾冲县长时,日军已攻占了滇西的畹町等地,驻守此处的边区行政长官和腾冲县令竟闻风逃遁,一座秀美的边陲古城,未有抵抗便落入敌寇之手,张先生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矣。从此,先生携带一面国旗,组织腾冲人投入了抗战,曾经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贡山,把抗日的县政府牢牢地扎在了敌后。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一定让敌人感到了难堪和威胁,也让日军发现了张问德强劲的号召力,于是,侵略者虚伪地向先生发出了会谈之邀,字里行间似乎古韵习习,彬彬有礼,给狰狞的面目披上了文雅的面纱。其实,那是城下之约,笑里藏刀,且请朋友与我一起来阅读吧!崇仁县长勋鉴
久钦教范,觌晤无缘,引领北望,倍增神驰。
启者:岛此次捧檄来腾,职司行政,深羡此地之民殷物阜,气象雍和,虽经事变,而士循民良,风俗淳厚之美德依然具在,城西南之第一乐园,大足有为之乡也。唯以军事未靖,流亡末集,交通梗阻,生活高昂,彼此若不谋进展方法,坐视不为之,所固恐将来此间之不利。其在贵境如未见为幸福,徒重困双方人民,饥寒冻馁坐以待毙而已,有何益哉?职是之故,岛甚愿与台端择地相晤,作一度长日聚谈,共同解决双方民生之困难问题。台端其有意乎?如不我遐弃,而表示同情,则岛兹先拟出会晤办法数事,证求台端同意解决:
一、会晤地点定在小西乡董官村之董氏家宗祠:
二、谈话范围绝不许有一语涉及双方之军事问题:
三、为保证第二项之确实起见,双方可用监事员一人在场监视谈话。
右列三事,如台端具有同情予以同意时,请先期示复。会集日期,可由台端决定示知,以便岛先时候驾。
至台端到达此本境以后,生命名誉之安全,由岛负完全责任。最妥请不带兵卫,不携带武器为好。如万一必须带武装兵士侍卫时,亦无有不可,则兵数若干?枪械子弹若干?请预先示知,以免发生误会。总之,兹事双方系诚恳信义为前提,请不须少有疑虑。岛生平为人,百无一长,唯不欺不诈、推诚接物八字,则常用以自励。凡事只要出岛之中心乐从而诸口者,虽刀锯在后,鼎镬在前,亦不敢有一字之改移。苍苍在上,言出至诚,台端其有意乎?临颖神驰,不胜依依,伫盼回玉。
大日本腾越行政班本部长上
昭和十八年八月三十一日具
试想,拆开这样一封貌似亲善的邀约信,张先生可以当众烧毁,也可以置之不理,一样可以表现民族气节,但老人家面对“苍苍在上,言出至诚”之诡异,面对落款露出的大獠牙,一定踌躇了几日,感觉若不予以驳斥,不仅会让敌人耻笑,更会让世人怀疑抗战之决心:若不戳穿侵略者谦谦的伪善,也会让自己如芒在背,纠结终生。于是,张问德正襟危坐,铺纸研墨,提笔写下了义正言辞的《答田岛书》。即使今日捧读这八十年前的信札,依然感到酣畅淋漓,依然会被先生的浩然风骨所感动,这里且请朋友一起欣赏吧!
田岛阁下:
来书以腾冲人民痛苦为言,欲借会晤长谈而谋解除。苟我中国犹未遭受侵凌,且与日本能保持正常国交关系时,则余必将予以同情之考虑。然事态之演变,已使余将可予以同情考虑之基础扫除无余。诚如阁下来书所言,腾冲士循民良,风俗淳厚,实西南第一乐园,大足有为之乡。然自事态演变以来,腾冲人民死于枪刺之下、暴尸露骨于荒野者已逾二千人,房屋毁于兵火者已逾五万幢,骡马遗失达五千匹,谷物损失达百万石,财产被劫掠者近五十亿。遂使人民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则无以蔽风雨,行则无以图谋生活,啼饥号寒,坐以待毙;甚至为阁下及其同僚之所奴役,横被鞭笞:或已送往密支那将充当炮灰。而尤使余不忍言者,则为妇女遭受污辱之一事。凡此均属腾冲人民之痛苦。余愿坦直向阁下说明:此种痛苦均系阁下及其同僚所赐予,此种赐予,均属罪行。由于人民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谴责,而于遭受痛苦之人民更寄予衷心之同情。
阁下既欲解除腾冲人民之痛苦,余虽不知阁下解除之计划究将何如。然以余为中国之一公民,且为腾冲地方政府之一官吏,由于余之责任与良心,对于阁下所提出之任何计划,均无考虑之必要与可能。然余愿使阁下解除腾冲人民痛苦之善意能以伸张,则余所能供献于阁下者,仅有请阁下及其同僚全部返回东京。使腾冲人民永离枪刺胁迫生活之痛苦,而自漂泊之地返回故乡,于断井颓垣之上重建其乐园。则于他日我中国也不复遭受侵凌时,此事变已获有公道之结束时,且与日本已恢复正常国交关系时,余愿飞往东京,一如阁下所要求于今日者,余不谈任何军事问题,亦不携带有武器之兵卫,以与阁下及其同僚相会晤,以致谢腾冲人民痛苦之解除;且必将前往靖国神社,为在腾冲战死之近万日本官兵祈求冥福,并愿在上者苍苍赦其罪行。苟腾冲依然为阁下及其同僚所盘踞,所有罪行依然继续发生,余仅能竭其精力,以尽其责任。他日阁下对腾冲将不复有循良淳厚之感。由于道德及正义之压力。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騰冲人民之前,故余谢绝阁下所要求之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做缜密之长思。
大中华民国云南省腾冲县县长张问德
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九月十二日
是的,这已不是张问德答田岛之书了,而是中国人民告日寇之书。回函义正辞严,历数日军攻入腾冲后的种种劣迹,“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则无以蔽风雨,行则无以图谋生活”,一桩桩事实揭露了侵略者的罪行,也一层层撕开了敌寇之伪善面目。接着,先生笔锋一转,毅然提出唯有日军返回东京,才可与其进行会谈,否则敌寇必将“等待即将到来之悲惨的末日命运”,这无异于豪壮的泣血誓言啊!我注意到,回函落款是“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九月十二日”,此处一个“大”字,应对来函之“大”字,当使先生的豪迈和必胜信念跃然纸上。读到此处,不禁仰天长啸:先生者,中华脊梁也!
我想,任何一个正直的中国人,都会被文中充盈的凛然正气所感染。华夏民族所以生生不息,是不断有大写之人每遇国难,无所畏惧,为中流砥柱。此篇浩气长存的旷世大作,当可洗涤人之内心,净化人之灵魂。我们不是常要探讨教科书的编选吗?我以为这篇《答田岛书》却是比多少文章都要生动和深刻的,因为文中洋溢的风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应该永远活跃在民族的血液里!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