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闪耀在脱贫攻坚一线

2021-02-07 02:52本刊编辑部
雷锋 2021年1期
关键词:驻村雷锋攻坚

本刊编辑部

新华社2020年12月7日消息:“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这是震撼全球的历史性发布!

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新闻!

这无疑是一项千古德政,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

哪怕最近一直与中国“闹别扭”的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也曾公开感叹:不会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

尤其是2020年非常非常特殊,全世界经济蒙受重创,中国不仅率先走出新冠病毒疫情阴影,而且还能如期宣布脱贫,更体现了中国人的实干和拼劲。

回溯这场伟大的战“疫”,我们可以发现,在肩扛起扶贫攻坚重任的冲锋队伍中,新时代的“雷锋传人”是其中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主力军。从“方向盘”效应到“钉钉子”功能;从无私奉献服务到团结协作攻坚;从精钻各项技能到久久为功不辍,历久弥新、薪火相传的雷锋精神,一直闪耀和绽放在扶贫攻坚一线,为这段极不平凡的征程铺上了厚重的时代底色,铸就起坚实的前进根基。

有一支扶贫攻坚的骨干力量,叫“雷锋传人”

在长沙市廖家湾社区,居委会主任、“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站长刘映先,是群众高度认可的贴心人。她带动党员扶贫帮困十余载,让贫困群众竖起大拇指说:“雷锋回来了!党的好作风回来了!”

2017年,刘映先被评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这也是“雷锋传人”积极投身于扶贫攻坚事业的一个鲜活例子。近年来,在中宣部命名的岗位学雷锋标兵中,来自扶贫攻坚一线的代表总是占相当的比例。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徐本禹,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16年前本科毕业后,他没有留在繁华都市生活,而是走进大山深处支教,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育人。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满怀热血与激情,把科学知识和致富能量,带到一个个深度贫困地区。

“党”和“人民”,这是雷锋日记中的高频词,他在日记中曾写道:凡是脑子里只有人民、没有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威信。这样的精神,在驻村一线的“雷锋传人”们身上得到了生动传承,也在脱贫实践中收到了实效。实践证明,站得离脱贫前线越近,和贫困地区人民的心贴得就越近。这样的致富带头人,群众跟得紧,工作干得顺,脱贫攻坚因这群骨干力量的存在,拥有了更加“硬核”的底气。

这些活跃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活雷锋”们,用实干奉献的朴实担当,在脱贫攻坚的历史课题中书写了雷锋精神新的篇章,在2020年抗击疫情这道“加试题”和“必答题”中,写下了合格的答案。

有一种扶贫攻坚的赤子之心,叫“雷锋情怀”

在雷锋留下的文稿中,十多次提到“螺丝钉”,以至于被他反复回味思索,凝练成为一种“螺丝钉精神”。“螺丝钉精神”的实质是扎根奉献;对党员干部而言,就是要扎根岗位,高标准、无条件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

驻村帮扶是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从北国的冰雪边关到南方的茂林深处,随处可见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操劳奔忙的身影。他们像一颗颗螺丝钉,扑下身子、倾情投入,把帮扶地区当家乡,一茬一茬扎根奋斗。他们与当地的党员、干部携手并肩,对贫困群众努力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驻到心里面,用无私奉献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很多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驻就是三四年,吃住在村里,天天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谋划思路,推动落实,协调解决问题,甚至过年过节都坚守岗位,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河北省张北县过去从没有过光伏扶贫项目,驻在当地德胜村的扶贫工作队员就主动沟通联络,帮助申请专项扶贫资金和政府补贴,推动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落地,使该村有了持续稳定的收益。火普村位于四川大凉山深处,有得天独厚的中草药种植条件,驻村扶贫工作队就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到该村考察,试种金银花等中草药,带动全村贫困群众脱贫。还有更多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因地制宜想办法,满怀赤诚助脱贫,他们引导村民办农家乐、开工厂,帮助搞好规划设计,申请创业贷款,成了村民信赖的“点金人”。

云南丽江大湾村的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驻村扶贫几年间,风里来雨里去,与村里的男女老少熟悉得像一家人,被誉为贫困户的“孝顺女儿”。2020年抗疫期间,参与脱贫攻坚的干部更是从春节就“钉牢”在村里,为脱贫群众争取就地就业、解决农产滞销、拓展电商增收等积极奔走,牵线搭桥。正是因为这群充满雷锋情怀的驻村帮扶力量的存在,让脱贫攻坚的思路措施得以精准谋划、上下行动实现同步有序,群众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有一股扶贫攻坚的鲜活气质,叫“雷锋精神”

在扶贫攻坚的艰辛历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同样对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的同时,籍以指导扶贫工作方法,开拓脱贫攻坚思路,在脱贫攻坚一线,为雷锋精神在新时代增添了生动的历史注脚。

发展是脱贫致富的总办法,但如何利用好自身的资源禀赋去闯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都要立足實际进行深度考量。在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驻村帮扶的党员干部,没有千篇一律,而是因地制宜,立足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谋划独特可行的脱贫方案,通过强化基础设施,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务工经济,积极招商引资,开展技能培训,培育特色产业,解开了一个个脱贫“死结”,找到了一条条致富门路,补齐了一块块发展“短板”,让脱贫攻坚按下了“快进键”。“三月踏青哪里去,望城望群看桃花!”近年来,曾经的湖南省贫困村望城区茶亭镇望群村大变样。这一切,与长沙市老专家志愿服务队的辛苦付出是分不开的。

自从开展银发扶贫以来,老专家志愿服务队针对望群村的实际情况,重点进行美丽乡村规划和生态农业养殖指导,挂牌长沙市老专家志愿服务基地。长沙市老专家志愿服务队自2016年3月成立以来,已聚集农林、园艺、畜牧、水产等系统的近50名退休干部党员。他们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共22次到全市7个省定贫困村指导扶贫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精准扶贫中践行着雷锋精神。

传承雷锋精神,开拓扶贫思路,针对贫困地区群众原本“等靠要”思想较为普遍的实际,许多一线驻村帮扶的党员干部,从立志鼓劲入手做工作。有的积极倡导老区精神,挖掘和宣讲老一辈的红色故事,努力用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激情,唤起村民们致富斗志,鼓励大家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敢于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有的组织参观培训,帮助村民们转观念、换脑筋,引导大家不安于现状、不满足温饱,积极用奋斗改变命运;有的设立脱贫志气榜、致富光荣榜,颁发脱贫光荣证和脱贫致富奖,激发奋勇争先热情;有的狠抓移风易俗,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文明素养提升;有的实行“群众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以户为单位进行量化评比、确定星级,“把当先进还是拖后腿贴到家门上”,营造奋斗光荣、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经过帮扶人员的动员启发,贫困地区的群众观念扭转了,信心增强了。村村都有一张规划图,家家都有一本致富经,人人都有一笔增收账,已成为许多原本贫困地区奔富路上的“新常态”。

(执笔:新松 晓旭 责任编辑:仇学平)

猜你喜欢
驻村雷锋攻坚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接过雷锋的“枪”
致敬新时代雷锋
驻村第一书记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攻坚脱贫